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土木堡之变:于谦阴谋论?王振乱政论?主要责任应该在他

土木堡之变:于谦阴谋论?王振乱政论?主要责任应该在他

一片寂寥的乾清宫内,躺着一个身穿龙袍奄奄一息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这是大明王朝第五任皇帝宣宗皇帝朱瞻基。那天是公元1435年1月31日,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回想起十年前,父亲朱高炽暴兵而亡,自己与叔叔朱高煦抢时间登上皇位,并完美的承接起前四朝皇帝打下的基业,心中仍是澎湃万分。

再想想这些年主动从交趾退兵休养生息,百姓富裕,国库充足。庙堂之上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坐镇,山河万里更是有余万精兵把手,甚至更有跟随朱棣三次北征的老将英国公张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成国公朱勇更有留下的精锐三大营,老朱家的江山可谓是固若金汤。

也许他可以安然的闭上眼睛了,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要把大明的未来交到一个8岁小孩身上。可是没有办法了,一闭眼便是永生,那无边的黑暗象征着死亡的洗礼。这一刻朱瞻基驾崩了,黑暗的种子在正值鼎盛期的大明王朝埋下了,不久属于这个沧桑王朝的黑暗时刻将要降临。

王振

说起来这也是个可悲的人,王振也是个略通经书、满腹经纶的人。他也曾有过士大夫的抱负,也曾想过杀敌卫国做一个想高适一样的马背诗人。怎奈机遇难求,在宣德时期,朱瞻基已经认识到大明官员繁冗,在在职官员里业已实行裁剪冗官的方略更不必提每年鲤鱼跃龙门,少之又少的科举入仕了,在正规渠道日益收缩的当时,怀揣着美好梦想的王振也是无计可施。

但是,宣德皇帝办了一件让后世史学家诟病的一件事。那就是让太监接触文化,使得太监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众所周知,太监以前一般是没有文化的,处于文盲状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掀起太大的波澜。而宣德皇帝的一纸诏书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此刻便为大明王朝后世混乱不堪的宦官专政埋下了隐患。

既然要太监学习,那么得有老师授课吧。一般来说在古代当太监是让人瞧不起的,但正是因为这一偏见,也造就了不一样的机遇。正规渠道不能实现理想,那么就得走特殊渠道。王振选择了自阉入宫,给这帮太监当老师,他的抉择使得他遭到市井百姓的唾骂,那一刻也许他已经跌入黑暗的深渊。

虽说在百姓口中沦为败类,但在宫中的王振混的是风生水起。因为善于体察人心,王振受的宣宗皇帝的抬爱,被任命为东宫讲师。这使得他接触到了王朝下一代权力的核心——朱祁镇。因为他有点学识,显得和一般太监不一样,而且自入宫就跟在年幼的朱祁镇身边,所以朱祁镇对他礼遇有佳,称呼他为王先生。也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给宫中的文盲太监讲解文学典故,受到太监们的尊敬。在宣宗驾崩后,王振王先生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太监头头。他离年轻时的梦想只剩下一步之遥。

极夜

朱瞻基闭上眼后不久,年仅8岁的朱祁镇继位。张皇后摄政朝野,又有三杨辅助,早期的英宗一朝王振这个大太监还不敢造次。他一方面讨好三杨,另一方面在张太后前显示自己的忠贞,以达到麻痹对手,先忍后发的布局。等待最后的时机。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时机终于逐渐成熟。

公元1442年,正统七年,张皇后去世,这张压制王振的最大底牌烟消云散。

两年前,杨荣病死。

杨士奇也因为受儿子牵连而引咎辞职。

此时朝中只剩下逾矩之年的杨溥,新生势力马愉、曹鼐羽翼未丰。

这正是王振动手的好时机。

他先是把太祖挂在宫中禁止宦官干政的牌匾取下,昭示天下人他王振要动手了。然后,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有一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培养了心腹走狗马顺、郭敬等人。残害了敢于反抗的刘球、石碌等人,甚至还下狱后来的救星于谦。

王振作威作福,朱祁镇日益放纵,朝中各位大臣更是敢怒不敢言,纷纷自保。

惊变

明永乐年间以后,蒙古三大部落(鞑靼、瓦剌、兀良哈)中瓦剌日益壮大,等到正统年间已经吞并其余两部,一时间强大不已。

王振在朝中压制能臣志士、培养党羽,在外不整顿军备,反而勾结瓦剌已久。王振的党羽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连年同瓦剌做起黑色交易,把贡品钱财收入自己的馕包,甚至还在王振的授意下供给给瓦剌军需物资,坐收卖国贼的名号。

在王振的肆意放纵下,瓦剌的野心日益膨胀,双方交易的差额也越来越大。终于王振翻脸了,瓦剌吃了"亏",添油加醋的报告也先。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由,分兵四路进攻大明,战争一触即发。

消息传到京城时,边境重地已是连连失守,瓦拉人一路势如破竹,有一举直捣京师的架势。王振以为失守是士气不足的原因,怂恿22岁的英宗效仿宋真宗那样御驾亲征建立一番伟业。年轻气盛的英宗皇帝做梦都想想父亲和曾祖那样驰骋疆场,证明自己。在拒绝了时任兵部尚书的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不宜亲征的建议后,在两天内集结20万大军匆匆迎战瓦剌,当时与皇帝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铺、兵部尚书邝埜等百余名重臣,阵容强大。大明王朝的家底差不多都集结在这只实际只有20万,但号称50万雄师里。

大战开始,也先听闻英宗亲征,佯装退却,实则诱敌深入大同等北部地区。英宗年轻气盛,以为也先害怕大明威名。在王振接收郭敬密报后,劝说英宗退出大同

明军回京的行军路线也是十分奇怪。本来明军取道紫荆关(王振老家)回京,后来又改道东行宣府,致使明军疲敝,瓦剌追兵追来。明军迂回奔走,于8月10日才退兵宣府,此刻追兵已至。英宗急忙派吴克忠、吴克朱勇等3万余兵马阻击,以上兵马因为寡不敌众以至于全军覆没。

大军行至13日,来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一代),在王振的建议下大军在怀来城外20里处安营扎寨。

14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大军缺水,一时间士气低落。也先见状,故意诈降,王振喜出望外,派遣曹鼐商量议和事宜。瓦剌后退,故意让出土木堡南面已占领的河流,明军中计。

土木堡一战明军完败,20万大军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土木堡血染成河。朱家5代所积攒下的基业化为乌有,三大营不复存在。更可怕的是当朝近百名文武大臣战死沙场,其中包括成国公张铺等公侯老臣,也包括邝埜等中坚力量。明英宗被俘,王振被乱锤砸死。大明王朝被一片黑暗笼罩。

阴谋?

就结果而言朝中的能臣武将被洗刷殆尽,今后的大明王朝文臣开始牵制武将,就有人说成是土木堡之变是于谦等一众文臣士大夫的阴谋,目的就是消耗位高权重的老一代武将,打压新一代武将,以达到文臣治国的目的。

真是荒诞可笑,先不讨论它的真伪,单单就计划成功而言,也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必须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首先第一条就达不到,能和大明发生大规模战事的也就数蒙古瓦剌了,但是瓦剌在边关,内外勾结瓦剌,于谦等一帮文臣又有什么底牌,福利给瓦剌呢。当时朝野上下无不是王振的人,很明显王振和这帮与他作对的文臣是死敌,所以勾结瓦剌发动战争根本不可能。

皇帝的御驾亲征

为什么非得御驾亲征呢?御驾亲征代表着中央对这件战事的重视,唯有如此重视,才能请出全部或者说几近全部的老牌武将,让瓦剌来个一锅端。从史料上于谦劝说皇帝不要御驾亲征来看,他难道会自己阻碍自己的"计划"?

避免大明王朝真的一命呜呼

土木堡之后就是京城保卫战了,于谦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谦难道没想过引狼入室的结果?大明王朝要真的完了,还谈什么文官治天下,那可这是天下崩。

综上那些说什么阴谋论的,完全是无稽之谈。

土木堡之变从表面上看是损兵折将,影响了起码三代帝王的生活(英宗、代宗、宪宗),玩坏了明朝初期五代帝王留下的家业。

但是深入骨髓的是两大弊病已经暴露,在制度的温床上不断滋生。

其一便是宦官专政,今后更有刘瑾、魏忠贤等一众丧心病狂的大太监登场。他们比起王振有过之而无不及,残害忠良的手段更是不断升级。

其二那就是文官牵制武将从此便成为了常态,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直线下滑,后来的倭寇为患、农民起义、女真兴起无不印证这一观点。

还有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大太监王振,不要被历史的表面现象所蒙骗。真正的罪人是那个高坐在龙椅上下命令的年轻人,王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他做不到控制皇帝,号令20万大军朝令夕改。就像当年天启皇帝死后,崇祯轻而易举铲除阉党魏忠贤一样,王振是个传令的,也是脆弱的。幕后黑手在历史的长河重被渐渐美化,我们要做的是拨开层层泥沙,窥伺那一缕不可磨灭的真相。

参考资料

明官修——《明实录》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胡丹——《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凤凰出版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于谦,朱祁镇,黑暗,政论,瓦剌,皇帝,王振,大明,王朝,消息资讯,于谦,朱祁镇,王振,土木堡,太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于谦,朱祁镇,黑暗,政论,瓦剌,皇帝,王振,大明,王朝,消息资讯,于谦,朱祁镇,王振,土木堡,太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于谦,朱祁镇,黑暗,政论,瓦剌,皇帝,王振,大明,王朝,消息资讯,于谦,朱祁镇,王振,土木堡,太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