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揭秘:唐朝的人才选拔

揭秘:唐朝的人才选拔

唐帝国立国之出,武功赫赫,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有一些名将。但是治理国家还得靠文官。唐帝国靠什么来选拔文官呢?

唐太宗继承了前代的科举制度,并且加以发扬,创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最不坏。没有一个制度是尽善尽美的。各种制度一比,这个最不坏,那这个制度就是好制度。所以你看,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从先秦时期的世袭军功授爵,到汉朝的征辟察举,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然后发展到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这个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以前三百多年,显然是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和之前的这些选拔制度比较起来,算是一个最不坏的制度。也就是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只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科,一个叫明经科,一个叫进士科。唐朝人有这样的一番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进士很难考,明经好考。但是要想做大官,必须要考中进士科。那个时候考中了的进士,都去长安(今天的西安)去题名。雁塔题名就成为当时很得意的事情。唐太宗大力推广科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原来搞九品中正,搞九品中正的救国就是世家大族垄断了官职,崔卢李郑,王谢袁萧,顾陆朱张,都是这些人的子弟在做官。搞科举制,让寒门的子弟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这个对于寒门子弟来讲,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寒门子弟能够看到自己入仕的希望,阶层的空间是流动的,不固定。一流动起来对于稳定社会有很大的好处。科举考试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你只有读了书,有了文化,才能参加科举。也推动了当时社会上全民相学的风潮。

唐太宗这么做的结果,天下学子都愿意学习。唐太宗最爱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巡视考场,到考场里监考。当时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考。很多人眼看着黑头发考成了白头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所以这种考试也就是牢笼制式的手段。只要读书人不造反,即使那些文盲和流氓造反,也是很容易被平定的。所有的农民起义成功的,一定有知识分子的辅佐。

所以科举制度在唐太宗的时代,就达到了一个很完善的程度。到了武则天的时代,有增加了殿试,就是皇帝亲试,中试的就被成为天子门生。避免读书人跟他的座师结党。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般都是宰相级别的高官。那位高官录取的考生,理论上就变成了他的老师。成为他的学生,将来肯定就听命于这位高官,这样就容易结党。所以由天子殿试,天子就变成了他的老师,将来就会忠于皇帝。而且武则天的时候还增加了武举考试,武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来谋取功名。

所以在唐朝,中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日本历史学家就坚持“唐宋变革说”,唐宋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真正从贵族社会过渡到平民社会是在宋朝,贵族退出了国家的管理阶层。唐朝的时候,很多宗室贵族还是出任国家的重要官职,大家都知道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就是李唐宗室。后来除了像元朝清朝,宋明这种朝代,宗室出任宰相的很难以想象。

但是不管怎么讲,客户制度能够在唐朝实行三百多年。还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出了很多的贤相,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就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虽然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和角度出发,这无疑是当时一种不算坏的制度了。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对于进步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时代,社会,国家,唐太宗,唐朝,皇帝,中国,人才,制度,贵族,消息资讯,科举,唐太宗,唐朝,制度,唐帝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代,社会,国家,唐太宗,唐朝,皇帝,中国,人才,制度,贵族,消息资讯,科举,唐太宗,唐朝,制度,唐帝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代,社会,国家,唐太宗,唐朝,皇帝,中国,人才,制度,贵族,消息资讯,科举,唐太宗,唐朝,制度,唐帝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