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

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

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

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

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考中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

也有人在这场春闱中脱颖而出,进士及第的他才22岁,他就是被白居易称之为“诗豪”的刘禹锡。

有一句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科举的难度之大,刘禹锡之才华横溢。

只不过上天给了他一个漂亮的开场,结尾却充满深意。

刘禹锡从一个少年得志的天之骄子,沦落为屡招贬谪的落魄小官,又凭借着自己的一颗纯粹之心,硬是在众星云集的唐代文坛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路,更影响着后代千万人的思想。

天之骄子,崭露头角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小官吏之家,父亲刘绪是天宝末年的进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苏州定居。

刘禹锡也是刘绪的老来子,除了极尽疼爱,也是竭力培养。

刘禹锡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样样出类拔萃,甚至还得到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点拨。

为了一展抱负,科举入仕自然也是刘禹锡的不二选择。

那时候考科举,有才还不行,还得有人脉,有名望,入仕才更有胜算。

刘禹锡也不能例外,19岁开始就游学各地,凭借自己的才学渐渐在士林中赢得一片赞誉。

天不负有心人,22岁的他便一举成名,进士及第。

虽然榜上有名,但是也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得等任命,短则数月,长则无期。

好在可以参加博学宏词科,只要能考过,立即就可以做官,只不过这一考试比科举还难。

但对于刘禹锡来说,这就是鱼跃龙门的好机会。

于是乘胜追击又一举拿下,先后入职东宫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

后来唐顺宗上位,刘禹锡因缘际会得到重用,积极响应革新,和柳宗元等年轻士大夫一度成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刘禹锡目标明确,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迎来了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

国家有难,一马当先

刘禹锡有才,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可惜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

唐顺宗李诵谨小慎微做了25年的太子,终于登上龙位,接到手的却是一个“烂摊子”,收拾起来毫不省力。

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以及唐德宗在位期间放任宦官专权,国库空虚。

虽然前道艰难,但君臣一心,初时也看到过希望的曙光。

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八位监察御史,积极响应王叔文、王伾素所倡导的革新,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整顿国家财政。

同时,兼监察御史之职,虽然官阶不高,但是却有上监宰相下查各级官吏的权力,期间还设立了“举报箱”投诉贪官。

更是在《答饶州元使君书》提出“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的为政理念。

但是改革持续了一百天就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被迫胎死腹中,顺宗也被迫让位太子,此后革新集团的人物死的死,被贬的被贬。

刘禹锡也从此开始了23年的被贬生涯。

二十三年弃置身,矢志不移

从公元805年开始直到827年才被调回尚书省。

虽然被贬的生涯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愁绪,但大多数时候刘禹锡展现出来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状态。

更是在此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在广东连州重教兴学,带动当地的读书积极性,很多学子还不远万里前来求教,对当地的文化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据统计,在唐代,广东有48名进士,连州就出了12个,到北宋时更多,一度成为进士之乡。

到苏州任职时,遇到了水灾,朝廷认为苏州一向富庶,不需要赈灾,但刘禹锡亲力亲为,体察民情,坚持为民发声,终于获得了赈灾和赋税减免。

后来,苏州人民为了感念他的恩德,还把他的画像放在了“三贤堂”,百姓每年都去祭拜。

而且在贬谪期间,他的经典作品也层出不穷。

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就是安徽任职时写下来的。

众所周知,刘禹锡是被贬官到地方的,当地的县官很会见风使舵,使绊子。

给他安排的住处一次比一次简陋,面积一次比一次小,从三间房,到一间半,最后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但刘禹锡从不抱怨,反而怡然自得,还有感而发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放在门前。

刘禹锡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乐观豁达,绝不向权贵低头,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风骨。

亦舒也说:“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按道理来说,刘禹锡廉洁自律,政绩斐然,在文人中还有着超高赞誉。也不至于一贬到退休啊。

其实他贬官期间是有被召回长安的,只不过都被自己的“诗”给耽误了。

那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有心人利用,告黑状,说他写诗讽刺朝廷新贵,结果又被继续贬。

57岁的时候,再次被召回长安,本来皇帝有意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结果他一高兴又去游玄都观,还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用说,这好差事又黄了,只领了个闲职了事。

晚年的他,比年轻时更加怡然自得,与好友结伴游览,赋诗对吟。

出身不高,他就用知识改变命运。

受到重用,他就无所畏惧,大胆革新。

贬谪23年,他依旧初心未改,一心为民。

都说守初节容易,保晚节难,但在刘禹锡身上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战士精神,时间,地点都在发生变化,不变的唯有那颗纯粹之心。

虽然没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刘禹锡却成为我们古今官员的标杆人物,甚至他的很多作品也成为了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积淀。

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真正的纯并不是单纯,并不是对周遭的险恶一无所知。而是在看尽各种苦难与丑恶后,仍然保留着当初的善良与纯真,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也希望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像刘禹锡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活出自我。

图源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监察,科举,刘禹锡,国家,白居易,革新,及第,御史,太子,苏州,经验教程,进士,刘禹锡,刘绪,唐顺宗,苏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监察,科举,刘禹锡,国家,白居易,革新,及第,御史,太子,苏州,经验教程,进士,刘禹锡,刘绪,唐顺宗,苏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监察,科举,刘禹锡,国家,白居易,革新,及第,御史,太子,苏州,经验教程,进士,刘禹锡,刘绪,唐顺宗,苏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