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宗为何会沦为失国皇帝?大臣怒批:你众叛亲离,该向天下谢罪

唐代宗为何会沦为失国皇帝?大臣怒批:你众叛亲离,该向天下谢罪

唐朝有一项不光彩的记录,先后有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六位皇帝体验过逃亡生活。

曾经留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段辉煌历史的赫赫大唐,竟然沦落于此,让人不禁唏嘘。

六位皇帝中,以唐代宗失国最让人惋惜和痛心。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帝国本该迎来重振的大好时机,不料号称“明君”的唐代宗却自掘坟墓,再次将大唐拖进了深渊。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唐代宗接到一个令他五雷轰顶的军报:吐蕃人已经打到武功,距离京师长安仅仅一百里。

天呐,吐蕃人是坐飞机来的吗?大唐帝国千里防线是豆腐渣吗?皇帝都要被人家堵被窝里了,军报才送达朝廷,将军们都干嘛去了?

对不起,关中没有防线,吐蕃人一路就跟旅游似的没遇到任何抵抗。更准确一点说,镇守关中的将军们要么捂上眼睛,装作没看见吐蕃人,要么打起白旗,主动当了带路党。

军报也不是这时候才传到朝廷,而是被禁军总管、骠骑大将军、太监程元振扣留了。

难道程元振是唐奸?还真不是,原来这家伙害怕了,想隐瞒皇帝,妄图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岂料他根本不是那块料,将军们不鸟他,纷纷倒戈,以至于局势无可收拾了。

唐代宗大惊失色,赶紧发出勤王令。然而,反馈的结果让他崩溃了,各藩镇借口百出,百般推诿,更有甚者趁火打劫,也举起了反旗。

光棍不吃眼前亏,于是唐代宗携家带口逃亡陕州,当起了流亡皇帝。

吐蕃人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府库闾里、商旅集市被强盗们洗劫、焚毁一空,安史之乱后好容易恢复起来的京师繁华再度归零。

不久,吐蕃人宣布拥立唐高宗李治的曾孙李承宏为帝,唐代宗则成了废帝。

唐代宗的失国,性质要远比唐玄宗时期还严重,它既面临着外来的入侵,又面对着内部的背叛。如果不是后来郭子仪再造山河,大唐就亡在他手里了。

此时距离唐代宗即位才一年半的时间,被后人誉为“明君”的他究竟做了啥,竟然将大唐帝国搞成这副德行了呢?

逃亡途中,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向唐代宗上了一道振聋发聩的奏疏,这道奏疏让我们触目惊心。

柳伉首先指出,唐代宗面临着“四叛”:关中将帅不抵抗,引贼入寇;朝中公卿集体失声,无人为国谋虑;三辅百姓趁火打劫,掠夺府库;四方藩镇无人勤王,冷眼旁观。你这个皇帝是“内外离叛”,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柳伉又指出,治病要开对方子,眼下您必须要做三件事:第一,杀程元振以谢天下;第二,将神策军交给公卿大臣;第三,自削尊号,并下罪己诏。

柳伉甚至替唐代宗草拟好了“检讨书”,内容很劲爆:“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恶未悛,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其听天下所往。”

如果你们愿意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恳求你们赶紧招募勇士来救我。如果你们认为对我的惩戒还不够,可以访求圣贤取代我,天下就交给他了。

这道奏疏将大唐危亡的责任一股脑儿全都推给了唐代宗,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昏君”了。这就奇怪了,亲手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宗,明明是大唐帝国的功勋,怎么就沦落成“过街老鼠”了呢?

我们要从一位功臣的死谈起,此人就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

来瑱是平定安史之乱系列战争中的一位勋臣,在颍川保卫战中,他面对诱降忠贞不二,并亲自登城鏖战,射杀叛军无数,被人敬称为“来嚼铁”。

后来来瑱又转战南阳、襄阳,因功被提拔为山南东道十州节度使。

随着地位的提高,来瑱却上了朝廷的“黑名单”。那是一个忌惮军功集团的时代,朝廷一方面需要他们对付叛军,另一方面又时刻提防这些武将成为新的反叛势力,即便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功勋,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和打压。

于是唐肃宗一封调令下达给来瑱:解除军职,入朝为官。

来瑱犯了一个错,他不想入朝,于是便怂恿部下给朝廷上疏,请求让自己留任。唐肃宗虽然被迫就范,但对来瑱的举动深恶痛绝。

恰在此时,两个人的告状让唐肃宗产生了除掉来瑱的念头。这两人分别是淮西节度使王仲昇,和荆南节度使吕諲,他们说:来瑱在当地收买人心,广布恩惠,不宜久任。

这种话其实就是捕风捉影,难道让来瑱在当地搞得民怨沸腾朝廷才高兴?问题是,唐肃宗已经将来瑱定位为“不臣”了,于是唐肃宗借机将来瑱的十州节度使消减为六州。

来瑱不傻,一打听才知道是王仲昇和吕諲捣的鬼,不禁恶从胆边生。正赶上王仲昇倒霉,被叛军围困于申州。负责增援的来瑱磨磨蹭蹭,结果导致王仲昇兵败被俘。

来瑱正暗自高兴,却不料被自己人在身后捅了一刀。此人叫裴茙,是来瑱的行军司马,他悄悄给唐肃宗上书说:“瑱善谋而勇,崛强难制,宜早除之,可一战而擒也。”

裴茙为何要背叛来瑱?其实跟王忠嗣、吕諲一个心思,都想谋图来瑱的地盘和地位。但唐肃宗的眼睛被“一战而擒”所迷惑,就想着如何除掉来瑱,于是便同意了裴茙的计划。

不久前,唐肃宗因为同样的错误逼反了刘展(依然是这个王仲昇作祟),如今又将来瑱逼上了梁山。

不过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唐肃宗就驾崩了。唐代宗即位后,没有及时制止这种危险的举动,反而给裴茙下了一道密旨,催促他偷袭来瑱。

当皇帝当成一个猥琐的小偷,实在让人无语。

岂料裴茙刚一行动就被来瑱察觉了,二人兵戎相见,裴茙败得很惨,还做了来瑱的俘虏。

唐代宗做得很绝,为了安抚来瑱,他把责任全都推给了裴茙,下旨赐死了他。

到这时候,来瑱也醒悟过来了:干嘛非得留恋节度使职位?与其被朝廷忌惮,那还不如入朝,学习郭子仪不也挺好嘛。

于是来瑱做了一件非常坦荡,却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举动——放弃兵权,入朝为官。宝应元年八月,来瑱入朝谢罪。

唐代宗大为感动,武将放弃兵权就等于自缚手脚,如果不是一片忠心,是断然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来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上依然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这事本该画上句号了,然而阴魂不散的王仲昇居然又回来了。原来这家伙“贼平得归”,被程元振引为党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王仲昇诬告说,当年自己被俘就是来瑱与叛军合谋的结果。程元振也跟在一旁煽风点火,说来瑱入朝以后一直不满,老是说一些对皇帝您不恭敬的话。

唐代宗很糊涂,不加详查就赐死了来瑱,并将他抛尸荒野。

来瑱的死犹如惊雷一般震动了所有的藩镇,以这个事件为起点,藩镇从此走上了与朝廷对立的不归路。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对藩镇的猜忌日益加剧。客观讲,这没什么毛病,节度使们的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早晚还会制造新的安禄山。

问题是,朝廷始终没办法从制度上改变藩镇做大的格局,而对藩镇节度使的打压,很容易落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口实。而节度使们为了个人的利益和生存空间,必然被迫走上反抗之乱。

您可能会说,接受朝廷调遣,安享荣华富贵不好吗?当然好,比如来瑱就是这么想的,结局呢?

来瑱的下场告诉所有的节度使们:皇帝的承诺靠不住,握紧枪杆子才是保住富贵,乃至身家性命的唯一选择。

所以,当李光弼接到调令时,他装聋作哑,就是不听宣召。接替来瑱的梁崇义,干脆举起了反旗。还有仆固怀恩,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反复煎熬,最终被迫走上了反叛之路。

这就是国难当头,所有人都作壁上观,都漠视唐代宗流亡的原因。

史书将藩镇背叛的责任归结为宦官作乱,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忠实地执行唐代宗的路线。柳伉提议诛杀程元振,其实是在给唐代宗台阶下,唐代宗本人才是众叛亲离的元凶。

幸运的是,大唐帝国还有一位集才能、忠诚、智慧于一身的定国神器,他就是郭子仪。

郭老被唐肃宗、唐代宗两代皇帝反复蹂躏,却依然忠心不改,他又凭借在军界神一般的威望,以及军事才华,完成了再造大唐的奇迹。

经此一难,重新回到长安的唐代宗“改邪归正”了,改得太彻底了,他从“左”飘到了“右”,从此纵容藩镇势力的疯长,导致河朔三镇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河朔三镇是指范阳、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这地方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长期脱离唐廷的控制。

唐代宗吸取教训,转而采取怀柔政策,将这三镇交给了安史降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管理。

岂料田承嗣等人引为党援,他们对朝廷不奉召、不纳税,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唐代宗也曾经发兵征讨,三镇或联结自保,或上书请罪,朝廷无法从军事上将他们连根拔起,只好委曲迁就,导致三镇“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唐朝亡于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始于河朔三镇,唐代宗就是导致藩镇割据的是直接责任人,从这一点说,他对大唐的灭亡罪责难逃。

从对藩镇的强力打击,转为无原则的纵容,唐代宗已经被来瑱事件的恶果吓破了胆!

这样一位皇帝,你觉得他配得上“明君”的称号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来瑱,大唐,朝廷,皇帝,吐蕃,天下,唐肃宗,唐代宗,节度使,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大唐,唐肃宗,王仲昇,唐代宗,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来瑱,大唐,朝廷,皇帝,吐蕃,天下,唐肃宗,唐代宗,节度使,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大唐,唐肃宗,王仲昇,唐代宗,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来瑱,大唐,朝廷,皇帝,吐蕃,天下,唐肃宗,唐代宗,节度使,安史之乱,故事传记,大唐,唐肃宗,王仲昇,唐代宗,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