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周人第一次东征之后,殷商遗族为何会再度造反?根源在于革命不彻底

周人第一次东征之后,殷商遗族为何会再度造反?根源在于革命不彻底

对周人来说,第一次东征之后最头疼的难题,就是商王国的中上层自商灭亡以来就没有真心顺服过。虽然周人采取各种措施来讨好殷商遗族,但他们始终都是面和心不和。表面平静的湖底下,蕴藏着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巨型火山,这让周人寝食难安。

虽然商纣王被天下人抛弃,但在周武王克纣之后,商国中上层人士切身体会到的,却是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深入骨髓的羞辱。周武王在《逸周书•商誓》中的这番训导,在周人角度当然是义正严辞、堂堂正正。可是,数百年来习惯了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地位的商人,在聆听周武王训话时,都是腆着脸艰难听完的。十年前还在低三下四地侍奉自己的下人,突然一步登天,在自己面前声色俱厉地训斥,有几个商人能坦然接受?商国实力,即便是商纣王倒台后,都还远远胜过周人,你姬发有什么资格踩在我们头上?!

周武王回到镐京后,将抓获的商人“王士”向周人祖庙献俘,将这一百多名俘虏杀的杀,残的残。这些被残杀的俘虏,不仅仅代表了百多个商人家庭;更可怕的是,他们是代表着多个商人大家族!所以,侮辱、残杀这些战俘,又不知在多少个商人大家族中间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人的思想最是复杂多变。

商纣王生前凶狠残暴,天下人人都恨不得他早点上西天;但是在他死后,居然连带老婆都遭到周人焚尸,这就在商族中上层人士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商纣王作恶多端,死足以赎其罪,怎么能再辱其尸?!这等于是在商人心头万般憋屈的怒火上,又浇上了一桶油!

政治与军事失利所带来的羞辱与怒火,形成了殷商遗族造反的思想基因。

不但在精神上遭受到周人沉重打击,更加让商人不可容忍的是,周人与商人,在经济利益上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在商王朝被推翻后,天下社会生产模式酝酿着深刻的变化。

周人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是人人相对平等的“藉田公社”模式。在灭商前,为了吸引殷商中下层投奔周国,又根据商人“神权独尊”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推出了“帝藉”制度,对投奔周国的商人都平等相待,给他们分配土地,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周人“土地革命”因此盛名远扬,商人底层归周“纷纷如流水”。牧野之战时,商国底层的奴隶兵之所以能在战场上集体倒戈,就是因为周人“土地革命”(“帝藉”制度)的强大号召力。

然而,“革命”虽然成功了,周人的“土地革命”却未能彻底推行。

周人第一次东征取得彻底胜利之后,商纣王虽已毙命,但是商国人心却还未完全归顺。为最大限度地统战原商王朝中上层,周王室不敢在原商王国区域强制推行“土地革命”。相反,周人不得不采取了“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的统战政策,暂缓推行“土地革命”。

因此在殷商旧地,商人奴隶主们还在继续延续着落后而野蛮的奴隶制度。

虽然在殷商旧地,野蛮而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模式得以保留,但“土地革命”的思想却随着周人灭商,早已深入人心。“解放前”没能逃出商国魔爪的“留守奴隶”,内心早就期盼着周人的“解放”大军,他们积极配合周人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可“革命”胜利后,奴隶们却未能等来周人“土地革命”的春风。“革命”思想已广泛传播,奴隶们的“革命”热情又如何能压制得住?

如今的天下,已不是殷商奴隶主的天下。

周人的革命口号就是“天命无常”,商纣王的倒台,让天下人都知道殷商“天命”已被周人继承。在周人“革命”思想的感召和鼓舞之下,奴隶们的反抗越来越激烈:干活时纷纷磨洋工,随时找机会逃跑到西土,有些奴隶甚至还直接起来暴力反抗!

奴隶们都不愿像以往一样温顺地做牛做马,商国奴隶主们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

这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模一样:有些公司经济效益差,员工福利少、工资低,加班多如牛毛,员工每天都怨声不断;它的竞争对手却经济效益好,员工福利好、报酬更高,工作虽然累,但员工付出都能得到更高回报,加班也就甘之如饴了。待遇差的公司,员工干活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绩效差,公司效益随之每况愈下;待遇好的公司,员工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非常高,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往往能抢得先机,公司效益当然越来越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待遇差公司的员工为追求更高收入,必然都想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公司。长期如此,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自由竞争的体制之下,弱者必将会被彻底淘汰出局!

在商、周经济和文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待遇差的“商公司”员工必然也会想着向待遇好的“周公司”跳槽。更让商人中上层忿恨不平的是,原本以为“商公司”雇佣奴隶,社会生产的人力成本更低,可以在这场竞争中稳占上风;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人力成本更高的“周公司”,反而能更有效地激发出被“解放”奴隶们的工作积极性,居然在效率上远胜“商公司”,让“周公司”更加蒸蒸日上,“商公司”却慢慢步入穷途末路的窘境。

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就是殷商遗族造反的经济基因。

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冲突之外,商、周之间在文化上也存在着根本性冲突。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纣六祀,周文王初禴(音悦)于毕。”

禴,是古时一种祭祀仪式的名称。“禴”字复杂难认,但是所谓“禴祭”本身,却是个极其简单的祭祀仪式。简单来说,就是用生菜作为祭品来进行祭祀。《竹书纪年》记载,在商纣王六年时,姬昌用禴祭来祭祀祖先。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先祖的祭祀极为隆重。商人祭祀祖先,动辄杀牲、甚至杀人无数,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即便到了现代,祭祖时杀鱼、杀鸡、杀鸭、杀猪都是必需的。普通人要是敢大不敬地拿颗烂白菜摆上案头来祭祖,估计立马就会被众人的口水给淹死。对祖先都这么小气,就不怕祖宗怪罪吗?

然而,姬昌就是这么特立独行,拿着颗烂白菜就去祭祀了。他信仰“祭祀之盛,莫盛休德”,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祭祖时禴祭就已经足够了。

生活于商人疯狂杀戮祭祀文化之中的天下人,听说姬昌以禴祭祭祖,第一感肯定是惊讶而又疑惑——祭礼如此淡薄,能得到祖先保佑吗?

政治上,周国多是“以德服人”,深得人心;在祭祀时,周人多用禴祭,少杀人,少杀牲;商周竞争的最终结果,却是周人灭商,坐拥天下。

所以《易经》“既济”卦爻辞中,才会出现这么一句话:“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推崇禴祭的周人(西邻),战胜了残酷杀牲祭祀的商人(东邻),这真是上天在福佑周人啊!

两国在文化上的根本冲突,是殷商遗族造反的文化基因。

周人第一次东征之后,虽然竭力维系着与殷商遗族之间的和平,但是却完全没有消除商、周之间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根本冲突,也没有彻底解除殷商遗族的军事实力。

首次东征“革命”不彻底,殷商遗族“造反”,也就成了必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天下人,经济,商纣王,殷商,革命,周人,有些公司,遗族,根源,土地,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周人,遗族,商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天下人,经济,商纣王,殷商,革命,周人,有些公司,遗族,根源,土地,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周人,遗族,商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天下人,经济,商纣王,殷商,革命,周人,有些公司,遗族,根源,土地,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周人,遗族,商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