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临死前,他手握80万大军却没去救驾,世人为何说他是忠臣?

崇祯临死前,他手握80万大军却没去救驾,世人为何说他是忠臣?

张廷玉对左良玉的评价是:“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左良玉是明末清初的一员大将,据相关史料记载,他射术精良、有勇力、有谋略,战力也是相当了得的。

不过这位大将也留下了很大的争议,因他在崇祯临死前,掌握80万大军却不肯前去救驾,事后才对崇祯的死痛哭流涕,给人的感觉是既不真诚、也不够忠心,可为何世人还说他是忠臣?

左良玉英勇善战,最开始在辽东和清军的交战中,就有着出色的表现,所以得到了提拔,加上他之后同样优秀的表现,便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军队,渐渐成为了明朝的一员大将。有意思的是,这位大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逢忠必胜,遇成必败”。

“忠”所指的是张献忠,意思是张献忠打不过他,总会成为他的手下败将。而“成”所指的是李自成,只要他遇到了李自成,他总会输给对方,成为落荒而逃的那一方。为此,左良玉不会傻乎乎地去和李自成对战,看见他则尽可能地绕着走。

崇祯皇帝遇到危急的时候,是在公元前1644年,当时李自成率兵而来,包围了整个北京城。受困的崇祯皇帝,便想到了左良玉这位大将,也知道他手中握有80万大军,便为了让他前来援救,封他的儿子为将军,封他为宁南伯。可即使如此,左良玉始终都没有赶去援救崇祯,直到崇祯自缢而死。

左良玉之所以没有去援救崇祯,和李自成有很大的关系,他很清楚当时自己的对手正是自己的克星,因此单是听到对手的名字,就失去了对抗的胆量。且就算他能够赢了李自成,也会遭受到惨重的损失,而他不想失去自己一手培养壮大的军队。不得不说,他是有私心的,加上他是底层出身,几乎没受教育,私心就比较大,骨子里也没有“忠君报国”的思想。那么在这种心理下,他面对崇祯的求助,便选择了无视。

世人为何觉得他仍是忠臣呢?可能是认为他情有可原吧,认为他一方面是没受什么教育,思想不一样;另一方面,他遇到了克星,不想进行援助,也能理解,不然人援助不了,还赔进去了一个大军队的话,不更亏吗?不过,即使如此,左良玉可被理解所做出的选择,但反过来还说他是忠臣,似乎并不妥。毕竟真正的忠臣,是像岳飞那样,即使知道皇帝的诏书是个火坑,也仍毫不犹豫地赶回,才可称为忠。而左良玉在崇祯危急之际,选择自保,使得很多人能理解他的选择,却难以认为他是忠的。

那么,导致左良玉不援助崇祯的原因,还有哪些?左良玉可能并没有由心臣服于崇祯,这和崇祯这位皇帝的刻薄寡恩有关,使得左良玉与崇祯,难以形成刘备和关羽张飞,曹操和许褚,这种“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的君臣情谊,那么关键时刻,他自然会在私心之下,选择保存自己的力量。

左良玉很清楚,如果他援救崇祯,把李自成给战胜了,崇祯皇帝可能会“翻脸”,对他的力量进行削弱。且如果崇祯反悔之前对他的承诺,他也是没辙的,因此选择了按兵不动。由此可见,他和崇祯这位刻薄皇帝之间,是没有信任的,想必更是缺少君臣之情,所以无视了崇祯求救的声音。

而当北京城被攻破,崇祯皇帝自缢之后,左良玉听到消息后就痛哭流涕,显得万分悲伤,和之前的无动于衷,是两种态度,那么与其说他效忠与崇祯,不如说他是效忠与明朝、效忠于国家。所以,在世人眼中,他仍是忠臣,只是忠心的对象不是崇祯罢了。

此外,在崇祯危急时刻他选择无视,也是出于当时形势的多方面的考虑。他清楚,明朝的大势已去,即使能把崇祯给救了,可也难以挽回局面了,便只能无奈地选择不救援,再做打算。而左良玉的老巢在南昌,太子也在南京,李自成则想占领南昌时,左良玉便不会再坐视不管,便趁机拥护太子为帝。可惜不待他抵达南京,便因病去世了。

从他拥护崇祯的太子为皇帝这一决定来看,已经说明了他对国家的忠心,加上从未想过要投降清军,所以在世人眼中,即使他无视了崇祯的求救,也仍是明代的忠臣。

参考资料:

《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左良玉,援救,崇祯,李自成,皇帝,一员大将,世人,军队,大军,忠臣,消息资讯,左良玉,崇祯,李自成,崇祯皇帝,忠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左良玉,援救,崇祯,李自成,皇帝,一员大将,世人,军队,大军,忠臣,消息资讯,左良玉,崇祯,李自成,崇祯皇帝,忠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左良玉,援救,崇祯,李自成,皇帝,一员大将,世人,军队,大军,忠臣,消息资讯,左良玉,崇祯,李自成,崇祯皇帝,忠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