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原创李世民要拔剑自杀,众臣赶紧阻拦,殊不知:大臣都中计了

原创李世民要拔剑自杀,众臣赶紧阻拦,殊不知:大臣都中计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封建王朝,拥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鼎盛时期,然而,唐朝的宗室内部,政变迭起,时常发生兄弟阋墙、父子逼宫的悲剧。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历经两次皇子内乱,一次是由自己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另一次是李承乾谋反,后者最终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因为此事,李世民差点拔剑自杀,最终被群臣拦了下来。

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年仅15岁的李世民娶妻,新娘子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之女长孙氏,4年后,李渊起兵晋阳,正式反隋,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这一年李世民19岁,驰骋疆场,雄姿英发。唐朝武德二年,秦王府王妃长孙氏生下一男婴,取名李承乾。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被李世民寄予厚望。

李承乾8岁那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逼宫李渊,李世民成功登基,是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立妻子长孙氏为皇后(文德皇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魏王),三子李治(晋王)。其中,魏王李泰被史书誉为“聪明绝伦”,李世民“特所宠异”。李泰太过耀眼,在很多方面都遮盖了太子李承乾的光芒,让李承乾深陷危机之中。

在李世民心中,将来的大位肯定要传给太子李承乾的,因此李世民把房玄龄、魏征等人都名臣都派去给太子做老师。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他先后犯了几个较大的错误,例如在太子府中养男宠,私自和突厥人会面等,李世民对太子多有批评。再加上魏王李泰日渐得宠,李承乾害怕父亲会废了自己,立二弟为太子,如果这样,自己就变成了另一个“李建成”。

实际上,这是李承乾对政治形势的误判,同时,也是李世民过于宠爱李泰,逼反了李承乾。李承乾为保住太子之位,铤而走险,纠集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驸马杜荷(杜如晦之子)、名将侯君集等人打算效仿“玄武门之变”,起兵逼宫,提前逼李世民禅位。没想到事情败露,李世民十分伤心,不愿杀掉自己的儿子,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太子被废,国本空虚,谁来当太子?朝臣们迅速分为两拨,以岑文本、刘洎等为首的大臣认为,魏王李泰年长,是太子最佳人选。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则认为,晋王李治仁孝,而且势力较弱,便于控制,所以,推选李治为太子。但此时,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太急于当太子,做出了很多不合时宜的事情。李泰找到父亲李世民,说如果立自己为太子,他会杀掉自己所有的儿子,以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世民听得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后,觉得李泰心思太过阴险,这种“杀子传弟”之事太不靠谱。从而,内心更倾向于立李治为太子。

但此时,朝堂之上争论激烈,两派大臣几乎要拔刀相向,李世民被大臣所逼,最终用“自杀”的方式,来平息这场政治风波。《太平御览》记载:

惶惑不决……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李世民当着大臣的面,表示自己难以承受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局面,拔刀刺向自己,打算自杀。长孙无忌等大臣看到后,非常惊恐,连忙拦住,把刀夺下来交给了身旁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问李世民想怎样,李世民大声说:“我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立即大喊:“臣遵旨,若谁敢不答应,我替你杀了他!”李勣、房玄龄等大臣,都是在官场混了十几年的老臣,这个时候不敢抗旨,都纷纷表示遵旨,因此,立储之事才算结束。

笔者认为:李承乾的悲剧,李世民要负主要责任。李承乾作为太子,能力足够优秀,但他承担了其他皇子所没有的压力,李世民过度宠爱李泰,忽略了李承乾的感受。在加上上一辈人“玄武门之变”的先例,让李承乾惶惶不安,最终选择铤而走险。所以,李承乾事发之后,李世民亲自到太庙去向祖宗谢罪,李世民最后没有杀掉李承乾,算是尽了最后的一丝为父之道。

在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上,李世民以“自杀”威胁大臣,很多人认为,这出戏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事先设计好的,经过双方的完美配合,群臣都中计了,再也不敢反对李治被为太子。不得不感叹,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亲情方面不够完美,但在政治权谋上,还是老谋深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李治,李世民,孙无忌,位太子,唐朝,晋王,李承,李泰,魏王,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李治,李世民,孙无忌,位太子,唐朝,晋王,李承,李泰,魏王,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李治,李世民,孙无忌,位太子,唐朝,晋王,李承,李泰,魏王,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