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论唐朝皇帝尊号的由来以及它是怎样发展的?

论唐朝皇帝尊号的由来以及它是怎样发展的?

作者前言

唐朝皇帝尊号制度是唐朝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制度,并且得到了皇帝的普遍认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唐代文化繁荣,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和成就,而这种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产生了以皇帝尊号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等相关内容。唐朝皇帝尊号制度在唐代得到全面发展,并在唐玄宗时期正式确立和完善。

一、皇帝尊号起源及唐朝皇帝尊号概况

尊号起源于古代宗法制度。周天子要封赐给王侯、功臣、外戚,都要在其名前加上“上”字,以示尊荣。后来,尊号逐渐成为封建君主的专属名词,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尊号制度。

秦汉时期,朝廷一般会根据皇帝的身份、功绩、地位等给其配上相应的尊号,如“皇帝”“天位”等。

如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天子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已七十岁,为庆祝他七十岁的寿辰,朝廷便在其名字前加个“天”字来显示自己是真龙天子,同时又封他为“天位”。

唐宋时期皇帝的尊号有一些变化和发展——

唐玄宗李隆基曾因父亲李旦被封为睿宗,称李隆基为唐睿宗;

唐太宗李世民曾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宋真宗赵恒曾称宋真宗为“大中至正之君”;

宋高宗赵构则被称为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曾称明太祖为“大明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宋高宗赵构等皇帝都自称是天可汗,他们都自称“天子”。

另外还有一些皇帝因其功绩卓著而被称为“至尊”、“至圣”、“至明”等。如汉高祖刘邦被称为高祖皇帝,唐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或唐太上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或宋太宗。又如北周武帝宇文邕、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原名李成器)等也都曾被尊为过皇帝。

唐朝皇帝尊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具有特殊身份和功绩的皇帝,如隋文帝杨坚被称为“隋文帝”、唐高祖李渊被称为“大唐高祖”。

还有一类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尊号,如唐中宗李显因其父李旦被尊为睿宗,唐睿宗李隆基被尊为圣上,唐高宗李治因母后武则天有卓越功绩而被尊为武昭仪,唐中宗李显因母亲显德皇后有“贤后”之称而被尊为敬献太后韦皇后等等。

最后一类是纯粹的尊号,如唐高宗李治被尊为“天皇”,唐中宗李显被尊为“圣神皇帝”,唐睿宗李隆基被尊为“皇天上帝”,唐德宗李适被尊为“应天皇帝”,唐顺宗李诵被尊为“应天府皇帝”。

二、唐朝皇帝尊号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以前,唐朝皇帝的尊号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了,可以说,没有尊号制度,就不可能有唐朝的存在。

当然,在武德二年(619)以前也有其他一些尊号出现,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唐高宗李治的“天后”以及唐睿宗李旦的“睿皇”等等。

这些尊号虽然不是直接出现在史书中,但是它们对于唐王朝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后世皇帝的尊号制度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学习的模板。

首先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唐朝皇帝的尊号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随着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尊号也随之发生变化。

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太宗”、“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等尊号;

高宗时期则出现了“高宗”、“睿宗”等;

唐睿宗时期则出现了“玄宗”、“圣宗”等尊号;

唐中宗时期出现了“中宗”、“睿宗”等尊号;

唐宣宗时期出现了“宣懿皇后”、“懿太后”等尊号;

唐德宗时期出现了“孝德皇帝”和“大中皇帝”等尊号;

唐宪宗时期出现了“宪圣皇帝”、"武圣"等尊号;

唐宣宗时期出现了"宣武皇帝"和"元后"等尊号;

唐宪宗时期出现了"宪章武皇帝"、"太上皇皇帝"等尊号等等。

这一时期出现的尊号对于唐朝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宗”、“贞观之治”就是他在继位之后用来巩固政权、巩固统治、改革吏治、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当时唐朝所面临的外部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唐高宗李治的尊号也就越来越看重。不过在此之后李治便逐渐将尊号交给了武则天。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尊号:“孝德皇帝”、“圣宗皇帝”和“中宗皇帝”。这三个尊号与武德四年之前出现过的尊号相比而言显得更加庄重和成熟,但还是没有达到“太上皇”、“天皇帝”和“天皇后”那样尊崇的程度。

这三个尊号不仅是李治所使用过的尊号中最尊崇的,而且它在唐朝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也是最大的。

三、唐朝皇帝未受尊号与去尊号的缘由

唐朝皇帝尊号制度是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所创立,他把自己的姓氏作为尊号制度的基础,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尊号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发展。

唐代皇帝尊号制度经历了一个萌芽到确立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

唐朝建立初期,李渊通过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来稳固统治并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后来在唐高祖李渊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中都可以看到尊号制度的影子。

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地发,以及统治者对尊号制度逐渐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唐朝皇帝尊号制度在唐代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成为规范统治者行为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规范统治者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等三位皇帝继位之初都曾取消了自己尊号,唐肃宗李亨称帝后虽然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尊号,但仍然没有改回“太上皇”的称呼。

唐朝皇帝为何没有遵从“尊号制度”的规定而未受尊号,以及皇帝去掉尊号的缘由,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唐朝初期统治者为了稳定朝政和巩固政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稳定朝政和巩固统治的措施,但是由于唐朝初期所面临的局势并不稳定,再加上国家内部政局也比较混乱,因此统治者并没有遵守“尊号制度”规定。

第二,唐朝中期以后,朝廷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和维护统治稳定需要重新恢复尊号制度。

因此,唐肃宗李亨恢复了自己的尊号并重新使用,这是对于唐朝皇帝的一个认可,也是对于唐朝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肯定。

第三,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还出现了尊号与皇权相矛盾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尊号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维护皇权,唐代皇帝一般在即位之初就会废除原来尊号中所用的“太上皇”等尊号而直接使用自己的本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期虽然有一些皇帝在即位之初就废除了自己以前使用过的尊号,但是有一些皇帝在继位后依然还保留了一些尊号。而唐肃宗李亨也曾恢复了自己原来所用的“太上皇”尊号,这说明唐朝时期有些皇帝并没有完全遵从尊号制度规定。

例如唐中宗李显曾尊祖父李旦为“天皇上”,但是后来却又将自己原先所用的“天皇”尊号改回了“太上皇”。

除此之外,唐睿宗李隆基也曾恢复了自己原来所用过的尊号。可见唐朝皇帝在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改变,而并非完全照搬照抄。

四、唐朝皇帝尊号用字的文化内涵

唐朝时期,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进行尊号制度改革。在继承前代皇帝尊号制度时,唐朝统治者将前代皇帝尊号中的“某王”“某祖”等字全部更改,改成以“王”“祖”两字作为核心的尊号。

而为了保证尊号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维护皇权,唐朝皇帝还常常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字作为尊号,这也成了唐朝时期尊号制度中一种特有的现象。

唐朝皇帝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不仅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前代帝王以及其本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曾经恢复了自己原来所用的“太上皇”尊号,但是这一尊号在后来却被唐肃宗李亨废除。由此可见唐朝皇帝对于前代帝王以及其本人的尊重以及敬仰。

另外,唐朝皇帝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还会出现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字。

例如:唐中宗李显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所用的“天皇”尊号便是由“天可汗”、“天后可汗”等字而得来的,而唐肃宗李亨在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所用的“睿文圣武皇帝”尊号,则是因其曾尊祖父唐高祖李渊为“睿文圣武皇帝”而得来的。

例如:在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唐中宗李显曾尊父亲李旦为“天皇上”,但是在后来却又改回了“太上皇”;唐睿宗李旦则又恢复了原来所用过的“天皇上”尊号等。

此外,通过对唐朝皇帝尊号用字进行研究,也能够加深我们对唐代历史文化发展与演变的了解。

唐朝皇帝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出现一些特殊字以及具有美好寓意的字,不仅能够反映出唐朝皇帝对前代帝王以及其本人的尊重与敬仰之情,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五、唐朝皇帝尊号程序

首先,在唐朝,皇帝的尊号是通过“诏书”的形式来表示的,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诏书”就是皇帝尊号的一种形式。

如《资治通鉴》中曾记载:“是月,太子宾客徐德言以司徒兼中书令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诏曰:‘汝独不闻周公之为周,亦欲以周为号乎?’”

从中可以看出唐朝皇帝尊号程序首先是群臣上尊号、皇帝推辞后受尊号,之后再奏命大臣撰册文、书册宝,最后皇帝御正殿受册。

其次,唐朝皇帝的尊号是通过“册文”来表示的。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初,诏曰:‘朕以尧舜为君,舜亦自谓贤。又今之天下,非陛下所有也。’

最后是唐朝皇帝尊号的程序是御正殿受册以及封赏。在唐朝时期一般情况下“御正殿受册”是皇帝在御正殿受册时的一种形式,而封赏则是在皇帝御正殿受册结束后的一种形式。

其中“御正殿受册”是唐朝皇帝尊号制度中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分为两种:

其一是在御正殿受册时皇帝在此受册;

其二是在御正殿受册结束后封赏。

其中在御正殿受册的过程中皇帝通常要按照礼仪对其进行跪拜。例如:在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唐高宗便以“皇帝”二字为其尊号。

另外,在御正殿受册结束后,唐高宗李治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封赏,例如:在武周时期,为了感谢武氏家族为自己所做的贡献以及其为唐朝所做出的贡献,唐高宗李治便将其父亲李渊的尊号改为“皇祖”,并将“皇祖”二字封为自己的尊号。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尊号制度中封赏类是唐朝皇帝在御正殿受册结束后进行封赏的主要形式。在封赏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王爵”“侯爵”以及“伯爵”这几类封赏。

从上述唐朝皇帝尊号制度的主要程序,可以看出唐朝皇帝尊号制度不仅包含了唐朝皇帝对于前代帝王以及其本人的尊重与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该朝代社会各方面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众所周知,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尊号制度”,唐朝皇帝不仅将前代皇帝尊号中所包含的“某王”“某帝”等字全部更改为以“王”“祖”两字作为核心的尊号,同时还将前代皇帝尊号中具有美好寓意的字以及在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出现特殊字及具有美好寓意的字等都一并保留了下来。

此外,在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以及政治稳定而使用“尊号制度”,所以唐朝统治者在继承前代皇帝尊号时所遵循的程序也相对比较复杂。

笔者观点

尊号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巩固封建阶级统治地位、缓和阶级矛盾、宣扬帝王圣德等作用。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尊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非正义性。最主要是尊号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因而在其背后还隐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虽然尊号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尊号本身对国家政治生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 [Z].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3](魏)王弼注,(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唐)李白.李太白文集[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唐)韩愈.韩昌黎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治,时期,被称为,尊号,睿宗,制度,由来,唐高宗,发展,唐朝皇帝,知识科普,尊号,唐朝,皇帝,御正殿,唐高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治,时期,被称为,尊号,睿宗,制度,由来,唐高宗,发展,唐朝皇帝,知识科普,尊号,唐朝,皇帝,御正殿,唐高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治,时期,被称为,尊号,睿宗,制度,由来,唐高宗,发展,唐朝皇帝,知识科普,尊号,唐朝,皇帝,御正殿,唐高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