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腾讯To B,要回归产品公司本质

腾讯To B,要回归产品公司本质

题图 | 视觉中国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资云、运营商云对国内IaaS市场发动了突袭,依靠先天的资源优势迅速抢占G端、B端市场。2022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云的营收均实现了翻倍。

来势汹汹的新“云”使国内云市场越来越卷了。

长期以来,互联网云厂商习惯以亏损换市场。价格战是攻城略地最好的武器,这直接导致了各大云厂商内部的恶性循环,为了增长,为了市占率,越亏越投,越投越亏。

然而对于To B业务来说,亏损不应该是常态,盈利才是商业的唯一本质。

在内卷开始之前,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就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他开始尝试对腾讯To B业务的核心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自2021年底开始,汤道生扛着整体收入下滑的压力,顶着合作伙伴疑虑的目光,承受着组织内部不和谐的声音,主动放弃了“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业务,并围绕腾讯的自研产品,对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排布。

经历了一年的阵痛,腾讯To B业务开始回归商业的本质。

最近,虎嗅对汤道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访谈。以下为主要内容。

虎嗅:相比起2018年“930”变革的时候,中国云计算产业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盘有了很多变化,比如,IaaS市场竞争白热化,华为云、天翼云等新兴对手崛起。腾讯是如何理解并且应对这些变化的?

汤道生:云计算市场过去几年发展很快,大家都在扩大规模,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我们慢慢意识到,在这个市场中竞争需要战略定力,不能什么都想做,忽略收入质量和可持续性,一味地补贴亏损业务,扩大收入和所谓的市场份额,并不是长期发展的方向。

总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有一定竞争壁垒的技术服务,而不是简单的资源转售。基于这个方向,我们今年的主要动作之一,就是主动缩减亏损订单。毛利率、自研产品占比等指标更能反映产品的竞争力、业务的健康度,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接受收入结构调整带来的暂时性波动。

IaaS市场竞争最激烈,同时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也很高。在IaaS方向,我们一方面加强基础软硬件研发,用技术实力带来护城河;另一方面,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我们既有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打造的轻量云产品Lighthouse,也有服务政企和实体行业的专有云解决方案TCE。

同时,我们会更关注PaaS、SaaS等产品,它们的资产更轻,客户粘性更高,很多是订阅制的。在美国,PaaS、SaaS占到云服务总收入的七成以上,我相信未来中国云市场增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将来自PaaS、SaaS。

虎嗅:C2B被认为是腾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优势之一。借助腾讯过去20多年在C端积累下来的技术、连接工具、用户运营经验、品牌效应等,撬动起B端市场。这四年实践下来,您觉得C2B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C2B战略是否令腾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To B路线?

汤道生:过去四年来C2B战略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是腾讯To B市场上的重要战略和差异化优势。

首先,在技术维度,我们很多技术都是在C端进行反复打磨和规模验证后,重新封装,服务行业里不同的业务场景。我们主推的音视频PaaS,就来自很多耳熟能详的C端产品积累,包括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音乐等。

其次,在需求维度,我们通过C端需求反推背后的B端企业需求,由此打造企业级产品。比如腾讯会议,很多人都是以C端消费者的身份开始使用,但在熟悉这个产品、并了解到里面的企业管理功能之后,会更愿意来升级到我们的企业版。

最后,在连接维度上,腾讯提供了很多C端连接的工具,比如小程序、公众号、支付、社交广告等,搭建起企业和用户沟通的桥梁,指引企业生产和资源调配方向。

比如我们智慧零售的客户潮宏基,通过在小程序设置定金翻倍的玩法开展预售活动,直接获得消费市场对新品的一手反馈,相当于进行了市场测试。潮宏基获得在上游批量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转化为利润还给客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除了省钱,还可以先于市场拿到新品,是一个双赢的效果。

外界有些认为C2B就是帮客户拿到微信的流量资源和生态资源,这种理解过于简单。我们想要发挥的连接优势,是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打造更多集合腾讯优势能力的工具和链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在B端产品生态方面,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还有腾讯文档可以互相打通,紧密联动。“微信云开发”也已经有300多万的开发者,他们能利用这个工具方便地开发小程序,在微信生态里取得成功。

虎嗅:2021年第四季度, CSIG提出了“健康可持续”战略。我们看到了一些变革的“阵痛”,比如To B业务收入的缩水、很多一线员工在抱怨“既要收入又要利润”。你如何评价这一年来变革的阻力和挑战,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汤道生:今天CSIG的目标其实是更聚焦了,就是要做好产品、卖好我们的自研产品。过去我们有些单子虽然收入规模“好看”,但大部分是转售别人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人力密集、回报率低、项目风险高,其实是不值得做的生意。我们要主动放弃这一部分单子。

最新的财报显示我们的毛利率出现了大幅改善,就是和新战略相匹配的积极信号。当然这中间会涉及到一些人员调整,大家都需要对自己有新的定位和更高的要求。一线销售人员需要拒绝掉许多过去“容易做”的单子,花更多时间去学习我们的自研产品并找到合适的销售通路;产品团队除了要专注产品能力之外,现在也要分担更多的商业化压力,不能闭门造车;我们的生态部门也要在开放和共赢的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重新组织梳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态更健康、更强大、更可持续。

爬坡当然会有阻力,但只要我们制订好这个体系的规则,最终大家都会适应新的角色,进入良性循环。

虎嗅:To B有非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你是如何确定“自研产品”是最适合的“健康可持续”抓手呢?

汤道生:做“产品”是腾讯最自然的选择。To B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中间有非常多的角色。过去腾讯也在探索、在尝试,到底我们扮演哪个角色会更适合。经过这几年,我们意识到,其实腾讯的基因还是一家产品公司,不是一家集成商,更不是贸易代理公司。

20多年来,腾讯关注的核心都是产品和用户体验。在To B时代,我们专心做产品,同时把核心技术能力开放出去,让合作伙伴基于我们的产品做集成、做交付、做定制,帮我们走完最后一公里,我想这是腾讯做To B业务最适合的定位。

我们在音视频PaaS领域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沉淀;在数据库这个赛道中也开始快速崛起,许多头部的金融机构、银行都在使用腾讯云数据库TDSQL;我们的安全防护能力非常全面;腾讯会议也是国内广泛使用的视频会议软件之一。腾讯To B业务的目标是每个腾讯产品都能跑赢各自赛道,提高市场渗透率,改善客户口碑。

虎嗅:你自己说过,做To B要坚持“长期主义”,但与此同时,新产品孵化和验证需要一定的周期。如果过分看重短期利润的考核,会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创新力?

汤道生:我们习惯于前瞻性地布局产品研发,腾讯会议就是我们早几年之前种下的种子,我们做好了音视频技术、用户连接能力的储备,在疫情期间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办公、学校教学、行业会展等很多真实的痛点。

这一年来,腾讯会议从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入手,充分挖掘里面企业和学校等机构的需求,不断丰富产品能力。我们的网络研讨会服务了企业财报会、金融路演等更多高规格的场景,也针对远程面试的需求,基于应用市场实现了简历查看、在线出题、代码考核、面评记录等一体化体验。

我们所追求的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新技术的突破,更是在实际场景里,利用新技术去解决问题,为客户降本增效。

比如我们有一个AI工业质检的产品,就是在客户工厂里用了半年孵化出来的。我们产品研发团队在前期POC阶段就参与进去,一步步完善产品,协助客户建立客观的度量,把性能做到行业领先,最终客户也下单采购了我们的技术与产品。

所以追求收入与产品创新并不矛盾,只有客户真正付费了,才确切证明客户对产品与创新的认可,这样的产品才值得持续投入。

虎嗅:像你刚才说的,To B生态里面有不同的角色。腾讯如果只专心售卖自研产品的话,合作伙伴难免会担心从中分不到蛋糕,或者说对原来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变化,会影响到与一部分合作伙伴的关系。你认为在新的战略下,如何与合作伙伴共赢?

汤道生:“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是腾讯过去几年来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现在以及未来都不会改变。我们要放弃那些不产生实际价值的合作模式,但我们对合作伙伴的态度始终是开放和拥抱的;我们强调自研产品的售卖,绝不是不跟合作伙伴合作,而是要找到分工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方式。

具体来说,面向客户时,基于腾讯优质的平台产品,合作伙伴可以分别负责二次开发、交付、运维等工作,这是一个健康、合理的企业级市场的分工。我曾经在内部说过,我们每赚1块钱的产品收入,就应该让各类服务伙伴赚到5块钱,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合作生态才能够长久。

要让这种模式真正跑起来,腾讯就得做好两件事:第一,挑选和打磨好自己的产品,提升自己被集成的能力。我们主要聚焦在音视频、通讯、安全、营销等平台级服务,很多垂直赛道不会碰。

第二,培养更多交付与服务伙伴,建立交付与服务伙伴的认证体系,同时制订好规则和政策,让合作伙伴了解如何跟我们合作、如何分蛋糕。比如,我们不再做集成项目,我们的销售不会去跟集成合作伙伴抢项目、抢客户关系主导权,现在要改变成被集成产品和伙伴应用产品长期对接。

在整理渠道代理规则政策的过程中,我要求必须系统性地梳理返佣、客单价、最低折扣价,管控好价格体系。只有给渠道伙伴相对稳定的政策,伙伴才能算清楚投入与产出,做好全年的执行计划。

虎嗅:这里有一个延伸的问题,很多大项目,比如央国企客户签单很认招牌。如果腾讯放弃总集,让合作伙伴冲在前面,他们怎么和一些头部的云厂商竞争打单?如何看待这中间腾讯可能会失掉的收入?

汤道生:我们的目标是卖自研产品,以更高效率覆盖市场,产生足够利润,养活自己。我们评估一个项目要不要参与,不会只看项目单子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哪里能体现我们的能力,哪里会存在风险。如果我们为了打单而做总集,把大量人力和资源花在我们不擅长的领域,这不仅不产生利润,也存在很大风险。

过去几年,腾讯在一些总集项目中,也发生过因为第三方产品项目因交付验收出了问题,导致项目延期,成本大大超出预算,回款超期甚至坏账。下游的供应商因此承担巨大现金流压力,这些风险一层层转下去,潜在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大项目涉及到的链条和环节很多,我们会聚焦我们的能力优势,确保我们自研产品能够成功POC和交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与优势互补的集成伙伴形成合力,我们只赚属于我们应得的那部分收入,也给合作伙伴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能力。

其实这一年跑下来,已经有不少与伙伴合作、集成我们产品的成功案例。在很多项目中,客户还是能接受腾讯与集成伙伴联合竞标的,我们负责好腾讯产品的部分,伙伴负责其他。在大部分产品被集成的项目中,客户还是对我们产品有感知。

当然,这对伙伴与腾讯都有相应要求。我们的架构师需要支持好集成伙伴,给客户与伙伴解答有关我们产品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体现出腾讯产品的价值与腾讯团队的服务。客户自己也很清楚,项目做完了还需要产品厂商的持续支持,提供维保服务与版本更新。其实这种模式是很广泛的,海外To B产品厂商很多都不做集成的,这种模式也是多年广泛被接受的。

虎嗅:传统观点会认为To B是一种强销售的模式,不少厂商也确实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所以有一种声音认为,To B和To C有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和发展目标,因而也必须有截然不同的组织架构。你认为腾讯CSIG围绕目前的战略目标,是否已经匹配了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

汤道生:我觉得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或者说行业通吃的组织架构,重要的是找到跟我们的目标相匹配的架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目前我们的组织架构符合腾讯的特点,也与我们的战略目标基本匹配。

CSIG的组织架构分为四类,纵向的智慧行业团队;区域销售团队、合作伙伴生态等中台团队;产品研发团队;以及运营管理团队:

智慧行业团队,包括互联网、金融、教育、政务、工业、能源、地产、文旅、交通出行、零售、医疗等,他们深入行业和客户场景,用产品去满足客户的数字化需求;

区域销售团队,负责覆盖区域市场,包括华东、华南、华北等不同版块,他们负责更加下沉的中腰部客户,打透区域市场;

合作伙伴生态,则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覆盖我们的销售无法直接触达的客户,特别是中长尾市场。在内部,我们有明确的客户分层和流转规则,保证各个部门共同推动目标落地。

产研团队,负责做好产品,为一线作战部门提供弹药。产研团队要积极与一线的销售和架构师协同,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方便交付团队、合作伙伴团队更好地交付。

此外,我们在内部还有经管、财管、销管等运营管理团队,他们要制订好规则和政策、梳理好系统流程、做好工具,帮助不同角色更好地协同。只有流程更高效,才能更好地匹配一线的作战需求。

虎嗅:在CSIG目前的组织架构中,既有以各个不同行业划分的纵线,又有区域业务部这条横线。在这一横N纵的格局中,横与纵之间如何交织、协作?

汤道生:CSIG组建区域团队目的是为了与行业形成互补,探索符合区域客户需求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希望联合生态伙伴,共建区域下沉渠道,助力更多下沉市场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过去,行业和区域由于客户分配不均衡,确实存在区域资源错配与下沉覆盖不足的情况,比如大部分区域人员都扑在政府客户,地区龙头企业人员支持不够,一线投入产出比很低。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区域组织已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大一线覆盖,加强对自研产品的培训,减少项目集成,更合理地把资源分配到不同行业,也更重视部门人均利润产出与效率的考核。

比如,我们对客户进行了梳理和分层,明确每个作战单元的阵地,让行业负责服务赛道头部客户,区域作为中台,去支持行业,覆盖更下沉的中腰部客户,一起把盘子做大。

同时,在业绩和利益机制上,一旦客户有明确的行业属性,不管是由渠道服务还是区域或行业服务,都算行业收入,加快行业与区域、渠道伙伴的协同,让不同的销售通路发挥积极性,组成利益共同体,向着一个大目标前进。

接下来,区域会更合理地把资源给到不同行业,向产生高GDP的省份、地区倾斜,进一步实现重点区域市场的全面覆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虎嗅:您很早就说过CSIG将不再使用“赛马机制”。今年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产品整合动作,就是腾讯CSIG的AI能力原本分散在基础底座、平台产品、SaaS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等各处,现在统一到了同一个组织架构里,并且以“腾讯云智能”的统一品牌对外。想问下这个整合动作背后的考量。

汤道生:近几年,AI、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成为行业趋势,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诉求也越来越强烈。要想抓住这个赛道,腾讯需要把更多资源聚合起来,拉通底层技术资源、形成紧密高效的合作模式就格外重要。

从内部情况来看,CSIG此前有多个团队都在做AI创新相关的工作。比如优图实验室侧重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智能平台产品部专心于面向具体行业场景的数智人打造,云AI则更聚焦TI平台、人身核验等等技术能力和行业应用。

这些工作贯穿AI 产业的前后端,但资源和人力比较分散,各团队有自己的业务场景与技术领域,合作比较少,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随着AI渗透到更多客户场景,多模态技术的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做了整体的评估和重组,整合关联度比较高的技术和产品板块,让不同的团队更好地协同。

其次,原来不同AI团队分别面向客户的形式,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品牌声量。组织调整后,“腾讯云智能”统一品牌能更好地与组织架构相呼应,减少客户层面的混乱。

虎嗅:在国内市场“内卷”的现状下,不少云厂商加快了出海步伐。这两年我们也看到腾讯云持续有海外数据中心开服的动作。目前CSIG的海外业务进展如何?你如何看待其中的挑战和机会?

汤道生:受地缘政治、经济周期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海外市场的选择需要特别谨慎。腾讯的海外云业务发展,仍然是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把服务国内企业出海与海外企业入华作为基本盘,在亚洲多个区域还会有发展当地企业、服务当地市场的扩展机会。

我们在海外没有国内的规模和影响力,需要更聚焦的作战模式,必须挑选合适与有优势的产品作为重点,比如音视频PaaS与安全防护,以日本市场为例,很多音视频出海企业,像斗鱼的日本版Mildom和K歌软件Pokekara,都使用了我们的音视频服务。今年,我们还把音视频和安全防护能力结合,推出了EdgeOne这个专门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

除了需求比较明确的区域外,我们更倾向以轻资产的方式开放技术能力,比如与当地运营商共建云服务,或者直接售卖平台类软件,通过当地的渠道代理与服务商来售卖。

虎嗅:外界总会有很多声音质疑CSIG没有战略,或者诟病战略一直在调整。你怎么看这种声音?

汤道生:我们的战略一直没变,但是策略(比如考核指标、管理导向)在调整、组织(比如协同模式、资源分配)在优化,这些调整都是服务于战略的。

从2018年“930”变革以后,我们就在讲要推进产业互联网战略、加速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这个愿景一直没有变。从实现路径上看:腾讯的核心要做好产品和工具,满足客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如果拿国际云厂商来类比,我们的路径可能跟微软或谷歌更像,在PaaS和SaaS产品上更有优势,也是我们的重点发力方向。

外界很容易通过一两个细节来推断全局,或者通过掌握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来下结论。实际上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们沿着自己的核心目标和路径,在业务经营和复盘中对管理方式的持续优化:放弃一些“虚假繁荣”,放弃不适合我们做的订单,将人力和资源聚焦到我们的优势产品上,提升收入和成本结构的健康度。

当然,所有的调整和改革都会有阻力,但阻力不影响我们的战略定力。从战略到执行,中间还有很多规则需要细化。过去一年间,我们也组织了很多闭门会、沟通会、员工大会等,解答大家的疑问、统一上下认知。我想强调的是,在宏观环境剧烈变化时,业务的经营和发展更应该回归常识、回归商业本质,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战略的东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企业,战略,产品,市场,收入,方向,公司,IaaS,业务,优势,腾讯,伙伴,产品,汤道生,客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企业,战略,产品,市场,收入,方向,公司,IaaS,业务,优势,腾讯,伙伴,产品,汤道生,客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企业,战略,产品,市场,收入,方向,公司,IaaS,业务,优势,腾讯,伙伴,产品,汤道生,客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