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背后,其实另有高人相助,此人同样也是一位太监

郑和下西洋的背后,其实另有高人相助,此人同样也是一位太监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它有许多异于别朝之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朝给予宦官的地位,以至于发生宦官干政的情况,出现了诸如刘瑾、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的太监,不过明朝太监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有一些人是做出了特殊贡献,甚至被载入史册,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上文说到,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很高,被称为航海家、外交家,他作为明朝下西洋的领队,享受这样的殊荣无可厚非,但我们决不能简单的认为,下西洋就是郑和一个人的功劳,笔者最近翻阅《明史》,对此有一点看法,明朝舰队能够顺利下西洋的功劳同样属于另一个太监,我们先不说这个太监是谁,先说说为什么下西洋可以没有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原姓马,小名三宝,祖籍云南昆阳,洪武十三年冬天,在傅友德、蓝玉的带领下,明军进攻远在云南的残余元军,马和当时只有十岁,元军被打败后,副统帅蓝玉把马和掠回了南京,并把他阉割成太监,先是让他在军中做了几年秀童,然后送他去了朱棣的燕王府。少年郑和可以说是个旱鸭子,完全没有水性基础。

马和被送到燕王府时是14岁,由于在军中受尽欺辱,马和变得聪明伶俐、懂得察言观色,这一点尤其受到朱棣的喜爱,于是就有意识的培养他,挑选学识丰富的老师给他授课,府中大量藏书也都任其翻阅,马和天资聪慧,加上学习用功,学识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朱棣渐渐把他当成了亲信,而且凡是朱棣安排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出色的完成。马和到南京后,一直在朱棣身边习文,也根本没有接触系统的航海练习。

马和正式获取官爵,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作用,马和因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立下战功,明成祖朱棣便御书"郑"字赐马和姓,马和正式改名为“郑和”,此外朱棣还命其任四品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一声令下,命毫无航海经验的郑和率领大明的宝船舰队下西洋,郑和自然不能辜负成祖皇帝的厚望,只得接下圣旨。

朱棣为何会让没有航海经验的郑和下西洋,首先是出于绝对的信任,毕竟郑和陪伴朱棣也不是一年两年,算得上是亲信,再之派郑和前往,可能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很多人猜测,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很可能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因为靖难之役中,一场大火过后并未见其尸骨,所以有可能是逃走了,当然,支持和否定这一说法的人都找不到确凿证据。

郑和没有航海经验不要紧,可以给他配一个懂得航海技术的副职,这个副职就是我们前文说到那个太监,此人名叫王景弘。两个人以前在宫里十几年也许都没见过面,但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带着同样的目的,组成了明朝宝船舰队最高的领导层,带着舰队向着蔚蓝的大海驶去,一次、两次、三次……两人组成的搭档,足足下了六次西洋(第五次下西洋名单中未见王景弘,具体原因待考证)。

王景弘和郑和都是太监,但二人出身不同,王景弘祖籍福建漳平,从小就在海边长大,还曾跟随父亲出过海,虽然进宫已有一段时间,但当年懒以生存的本领没有丢,航海技术要比郑和高超的多,因此它成为了明朝下西洋船队的副统领。1405年郑和首次出海,王景弘就紧随其后,一直到第七次下西洋,郑和不幸去世在印度西海岸,是王景弘把船队带了回来。

王景弘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立下大功,但功劳都属于郑和,朱棣也这么认为,在他眼里只有郑三宝,以至于王景弘并不被世人所知,不过王景弘的命运接下来发生了改变,在朱棣儿子争夺帝位的过程中,王景弘坚决支持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位后,对这个六下西洋的功臣大加赏赐。王景弘下西洋归来后,还编写了一本名叫部《赴西洋水程》的书,尤其是绘制了出海的路线图,成为后世学习的宝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高人,经验,郑和下西洋,明朝,马和,王景弘,航海,功劳,朱棣,舰队,消息资讯,王景弘,郑和,太监,西洋,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高人,经验,郑和下西洋,明朝,马和,王景弘,航海,功劳,朱棣,舰队,消息资讯,王景弘,郑和,太监,西洋,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高人,经验,郑和下西洋,明朝,马和,王景弘,航海,功劳,朱棣,舰队,消息资讯,王景弘,郑和,太监,西洋,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