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太祖驾崩后,朝中心腹大臣不拥他儿子登基?反而让赵光义钻空子

宋太祖驾崩后,朝中心腹大臣不拥他儿子登基?反而让赵光义钻空子

前言

宋朝虽与唐朝仅仅相隔六十年,但唐朝之史前车可鉴。唐朝帝王将信任完全放在太监身上,兵权交予使其祸乱朝政,藩镇造反帝王无兵权指挥,只能束手就擒。宋朝自然是吸收教训,将兵权收归中央,但日后埋下的隐患,使得北宋成为太宗系。

赵匡胤计谋不成,连累子孙

赵匡胤起家的资本本就是老臣的拥护,考开国功臣理应受到优待,这是无可厚非的局面。虽说历史之上,像刘邦一般大肆谋害功臣的举动不可行,但刘邦斩草除根的效果还是保卫了江山,彻底阻止了功臣居功自傲,把控朝政的可能性。但赵匡胤虽然以怀柔政策,将功臣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不似刘邦那般过河拆桥,但一起征战天下之人,到头来却兔死狗烹,必然寒心,而对宋太祖的拥护以及子孙后代自然缺乏忠心。

赵匡胤可是篡了后周方才起家,这其中的勾当虽然在史官的记载之中,乃是被逼黄袍加身,但身边亲信之人焉能不知其中纠葛。帝王本就多疑,所以堵住悠悠众口是势在必行,但赵匡胤不该只是收回兵权,而应该像刘邦一般斩草除根。

赵匡胤第一波亲信,虽然在家敛财,名声败坏,但毕竟是一起征战过天下,心中有丘壑之人,以小计来迷惑赵匡胤使其放下戒心的计谋还是有的。因此,这些人只是在观望,所以在赵光义登基之时,开国功臣被重用,重新加官进爵,自然是符合这些人的期望。而赵匡胤的子孙必定会遵循父亲的训导,继续对其压制,两方相比,赵匡胤第一波亲信自然不会支持赵匡胤子孙。

赵光义强大,众望所归

赵光义乃是赵匡胤的亲兄弟,在当时自然是被委以重任。所以大封群臣之时,赵光义便位列宰相之首,笼络朝臣势力赵光义自然是如鱼得水。因此在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光义身边早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力量,但是赵德芳等人仍为幼童,在朝臣之中更无威信。

而且赵匡胤从各个方面出发,将朝臣的心机尽收囊中。在对于赵匡胤之子的问题上,赵光义并未赶尽杀绝巩固统治,而是大肆封赏将其放在百官之首,其中赵匡胤其余子孙地位皆如自己子女一般,并无任何苛待。而在赵匡胤前部下的问题上,赵光义更是毫无保留重新启用,仅仅这么几点,便轻轻松松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旁人无法诟病。而且赵光义深知,得民心得天下,况且前期经过赵匡胤对于江山的修整,赵光义在管理起来更为容易。而重新笼络基层民众,将其化为自己的新一股力量,也是赵光义颇为重要的计策。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光义在赵德芳还未从失去父亲的悲伤中走出,赵光义已经在朝中谋划,将天下安排得明明白白。

赵匡胤尚未培养

赵匡胤去世之时年仅五十,生前留有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子。然而生性多疑的赵匡胤并未对两子有过多地培养,在帝王之术上尚未传授。而且当时赵匡胤乃是盛年,两个儿子自然没有到争夺皇位一步,自然在朝堂之上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

何况在赵匡胤生前,赵德昭并未封王,手中无任何权力,怎能与盘踞在朝堂多年的叔叔赵光义相抗衡,而且在赵匡胤看来,自己正值盛年,培养皇子之事不可操之过急。而赵匡胤乃是起于民间,对于继承者自然是要从基层培养,方可了解民间,在掌权之后自然更好治理江山。

赵普为表忠心,使得赵光义继承皇位更加名正言顺,编造出金匮之盟。赵匡胤皇子幼小,无法掌权,国家自然是需要赵光义得掌握,方可不动荡江山,而在赵光义百年之后,朝政还是需要回归到赵德昭手中。

两兄弟心中无太多计谋,而且赵光义过于优待赵匡胤后人,因此对于金匮之盟是深信不疑,至于江山若是在赵光义手中被治理得更好,待自己接过想要掌管不就轻而易举,这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自己捡了大便宜。

但是赵光义岂能让他们活着,赵德昭被逼自杀,赵德芳离奇去世。赵匡胤后人几乎全部消灭。赵光义无奈之下只好将朝政传给自己子孙后代。

帝王家亲情是最不能存在和相信的,赵匡胤想法美好,但是从一开始便将赵光义这一头老虎养在手下,成全了赵光义,也成功阻断了子孙的后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登基,子孙,兵权,帝王,赵匡胤,赵光义,心腹,儿子,自然,赵德芳,观点评论,刘邦,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德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登基,子孙,兵权,帝王,赵匡胤,赵光义,心腹,儿子,自然,赵德芳,观点评论,刘邦,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德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登基,子孙,兵权,帝王,赵匡胤,赵光义,心腹,儿子,自然,赵德芳,观点评论,刘邦,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德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