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一直等到李靖李绩表态,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在等什么?

李世民一直等到李靖李绩表态,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在等什么?

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中华历史进程的历史事件。公元626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城内的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当朝太子李建成与弟弟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历代的史书上记载的颇为隐晦,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尤其是在发动之前,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直到他的心腹李靖与李绩表态后,他才敢发动政变。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什么要等到李靖与李绩表态才敢行动呢?他在等什么?李靖与李绩对于玄武门之变来说真的很重要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玄武门之变中那些隐藏的秘密。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必走的一步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正所谓官逼民反,穷苦的百姓们常年受到隋王朝的压迫与剥削,不堪受辱,于是奋起反击,联合起来反抗隋王朝。一时间隋王朝的天下起义不断。

此时镇守太原的隋朝唐国公李渊见此时正是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好时机,于是在公元617年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占领隋王朝首都长安,被封为唐王,就此开启了李氏家族横扫天下之路。

公元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唐朝,史称“唐高祖”。但从李渊当皇帝的那一刻起,李氏家族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因为在当年晋阳起兵的时候,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立下了巨大功劳,因此李渊在起兵之后曾对李世民许愿说,有朝一日自己当了皇帝,必然封李世民当太子。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唐朝能够顺利的建立,李世民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这么说,唐朝的天下超过一半是李世民与其部下打下来的,在天下平定之后,李世民的功绩无人能敌,声望无人可比。这让李渊犹豫不决,因此李渊并没有马上封李世民当太子。

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与三子李元吉见有机可乘,便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让李渊对李世民起了疑心。最终,在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煽动蛊惑下,李渊最终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但是李渊也知道李世民的权力声望非常大,怕这样做会引起李世民不满,因此又封李世民为“秦王”,很快又加封李世民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等职务,朝廷一半以上的实权都在李世民的手里。就这样李渊还是怕李世民不满意,最终把象征着最高荣耀的“天策上将”的称号授予李世民。

一时间李世民的声望地位异常的高,已经超越了太子与其他李氏诸王,甚至可以说与皇帝李渊持平了。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素来与李世民不善,在李世民当上秦王之后,就经常向李渊进献谗言,说李世民的坏话,而优柔寡断的李渊居然听信了李建成等人的话,开始慢慢剥夺李世民手中的权力,朝中很多大臣见李世民慢慢失势了,就纷纷来投靠李建成来一起打压李世民,一时间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势力如日中天。

因为李世民为人谦恭和善,善于笼络人心,因此在他为唐王朝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收拢聚集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比较著名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恭,秦琼,李靖,李绩等。这些人在李世民成为秦王之后,成了秦王府的幕僚,帮助李世民与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降抗衡。

刚开始的抗衡中,李渊经常听从太子李建成等人的谗言,秦王党是属于劣势,经常受到太子党甚至皇帝李渊的打压,形势不容乐观。比如在李渊打算迁都一事中,就能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

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势力强大,成了唐王朝的威胁,因此朝中有很多大臣认为,唐王朝的首都长安里边境太近,极其容易受到突厥人的进攻,因此应该迁都到中原地区。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等李氏诸王都赞成这个建议,李渊一度有了迁都的想法。

朝廷的其他大臣畏惧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势力,都不敢上书反对,只有秦王李世民出来据理力争,认为唐王朝虽然刚建立,但是国富兵强,足以对付突厥,况且迁都百害而无一利,一旦轻易迁都,会让百姓们觉得朝廷软弱无能,会让百姓对国家失去信心。不光如此,李世民还表示,自己随时可以带兵北上讨伐突厥,消除这个唐王朝的隐患。

李渊觉得李世民的建议非常不错的,于是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但是太子李建成不死心,他对李渊进献谗言道:“秦王有着很多的兵权,多到足以消灭突厥人,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有野心,他在养寇自重,借着讨伐突厥的名义,想篡权夺位!”

最终李渊听信了李建成的话,对李世民的猜忌越来越重,这让李世民深感不安。李世民觉得呆在长安终会遭到迫害,于是有了外出避祸的想法。于是李世民向李渊请求外出镇守唐王朝的副都洛阳。

没想到李世民的这个请求加深了李渊对他的猜忌,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这个请求后,就和李渊说李世民这次请求外出,名义上是镇守洛阳,实际上是想跑出去另立中央,是想反叛朝廷,因此李渊不但没有同意李世民的请求,反而将李世民扣在了长安城。

随着李建成与李元吉日夜不停的在李渊面前诋毁抹黑李世民,李渊对李世民越来越猜忌,甚至有了除掉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深知自己不反抗就会大祸临头,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束手就擒,等待李渊李建成等人将自己整死;二就是绝地反击,在李建成等人下手除掉自己之前先除掉他们。

李世民显然不是坐以待毙之人,他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于是他召集自己的心腹,长孙无忌,尉迟恭,秦琼,侯君集,高士廉等人,开始谋划玄武门之变。正如前文所说,玄武门之变,实在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不走这步棋,等待李世民的只有死亡。

但是历史记载隐晦的地方出现了,当一切都谋划好之后,李世民突然犹豫起来,直到李靖与李绩两个人表态之后,李世民才下定决心干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靖,李绩二人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资治通鉴》中记载道:“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等人每天都在劝李世民赶紧下决心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李世民还是犹豫不决,最终他想到了两位在外镇边掌兵的大将,李靖与李绩。

于是李世民连忙写信给这二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可这二人的想法出奇的统一,拒绝发表意见。李世民顿时恍然大悟,对着二人便格外看着,于是终于下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段记载极其的隐晦与矛盾,主要有两点。

这段记载中的“辞”,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支持李世民还是反对?还是说表示中立的意思?这段记载出自《资治通鉴》,而《旧唐书》里就说的很明白,“靖世勣等人请效犬马之力”,意思就是说完全支持李世民并听从李世民的安排。

《资治通鉴》的这个记载,作者司马光是参考《隋唐嘉话》里的记载的,司马光自己都不知道这个“辞”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他在后面的批注里说,这个“辞”大概就是装作不知道或者不发表意见的意思。

不管这个辞是什么意思,都表明了李靖与李绩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因为这二人都是唐朝的镇边大将,如果这二人是反对李世民的,完全可以把李世民的想法写信告知李渊,让李世民的计划破产。可事实上,李渊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完全处于一种不知情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辞”,就是明面不表态,暗中支持的意思。

这么秘密而又重大的事情,李世民居然写信征求李靖与李绩的意见,难道就不怕走漏风声吗?

关于这方面,史书上更是没有任何记载,没有记载就说明这件事的隐晦程度有多深了。

既然是写信,当时送信的方式只能是派人去送信了。但是风险太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了,他的秦王府周围布满了李渊与李建成的眼线,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被李建成等人得知,贸然派人出去送信太危险。

其次,既然是写信征求意见,那李世民必然会把自己的详细计划告知给李靖二人,一旦信件不幸被李建成等人截获,那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就会让人更加的迷惑:既然有这么高的风险,李世民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征求李靖与李绩的意见,才敢去发动玄武门之变呢?难道没有这二人的意见与表态李世民就不敢做了吗?就做不成了吗?

李靖与李绩态度的作用与重要性

要解释这个问题,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是外援的问题。在玄武门之变之前,齐王李元吉以讨伐突厥为借口,让李渊剥夺了李世民手里的大部分兵权,甚至李世民的几个心腹,程咬金,秦琼,尉迟恭等人,在名义上都被调任到李元吉的帐下了,此时的李世民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了。

但是发动政变是要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做支撑的,显然朝廷外面的镇边大将就成了李世民首要拉拢的对象。因为计划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把退路想好了,那就是一旦政变失败,他就会退守洛阳,以后借机卷土重来。但是就算卷土重来也是要靠武装力量支撑的,因此李世民就迫切的想知道,镇边大将李靖与李绩是否是站在自己这边的,是否会支持自己。

因此可以这么,李世民在政变之前征求李靖与李绩的意见,是目光长远的表现。如果光靠眼前秦琼,长孙无忌这些人,显然是不够的,就算政变成功,没有镇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支持,也是无法迅速稳定朝局的,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就是李靖与李绩的重要性了。

李靖与李绩,都是跟随李世民荡平四海,统一天下的老将,这二人不光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更是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可以这么说,除了长孙无忌等在自己身边的这些人,李靖与李绩是李世民在外面的最大依靠。

对内,可以在玄武门之变成功之后,利用这二人手里的部队,迅速剿灭太子党与反对派的反扑,不会让唐王朝因为此次政变有过大的内耗;对外,若北方的突厥人乘机南下入侵,李靖与李绩的部队可以在李世民稳定朝局之前迅速支援边疆,抵御突厥的入侵。

这二人不光有着丰富的领兵经验,还多次参与讨伐突厥人的战役,只要这二人镇守边疆,突厥人就无法对唐王朝产生过大的威胁。

其实李世民早就料到,一旦自己政变成功,突厥人就会以为唐王朝内乱,来侵犯边境的。果然,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刚登基不久,突厥人就挥师南下,直逼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

李世民这边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的布置安排李靖与李绩率领部队对抗突厥人,自己更是只带了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人与突厥人谈判。

突厥人被李世民的胆识给惊骇到了,同时李靖与李绩的大军也已经围了上来,无奈之下突厥人只能选择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世民勤勉图治,使唐王朝便的更加强大,李靖与李绩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待,二人最终消灭了突厥,为唐王朝消除了一大隐患。

结语:李世民之所以非要得到李靖与李绩的态度才敢发动玄武门之变,主要是因为这二人都是镇边大将,手握兵权,这对李世民来说极其重要。李世民是有远见的,他认为玄武门之变不管成不成,这二人在政变之后都是关键性的人物,因此在得到二人的表态之后,李世民才敢放心大胆的去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开国皇帝,才敢,李元吉,李建成,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开国皇帝,才敢,李元吉,李建成,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开国皇帝,才敢,李元吉,李建成,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靖,李绩,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