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清平乐》宋仁宗:称职的皇帝、失败的丈夫,也算有点“烟火气”

《清平乐》宋仁宗:称职的皇帝、失败的丈夫,也算有点“烟火气”

近期《清平乐》在全网热播,由此引发了很多关于《清平乐》的热议。其中最具话题影响力的当属皇帝宋仁宗。剧情围绕仁宗时期的家国天下徐徐开展,将朝堂的风云激荡和细腻的儿女情长展现的淋漓尽致,塑造出了一个理智仁德却又有着平常人细腻真挚情感的复杂帝王形象。

在朝堂上,他是万人之上、无人之巅的威严帝王;在后宫里,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也有仁爱孝悌、情意绵绵、舐犊情深。如何才能无愧祖先做个优秀的皇帝?如何才能无愧妻儿做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这是每一个身居高位的帝王都面临的复杂问题。无奈宋仁宗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做好,他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一个称职的皇帝——开创“仁宗盛世”

宋仁宗作为一个皇帝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在他当政期间,文学艺术事业格外兴盛,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著名诗人、词人有很多都是出现在仁宗时代。仁宗善于知人用人,朝廷名臣贤臣众多,比如司马光、包拯、范仲淹、王安石等在如今家喻户晓。

仁宗开创了一代贤廉纳谏之风,社会人才鼎沸,朝廷君臣一心,这样的盛况放眼各个朝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作为一个皇帝,赵祯无愧于仁宗称号。

1、知人善用、立志变革

在宋仁宗赵祯亲政之后,大宋所面临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非常严重,致使大宋一直以来都处于朝廷财政困难、社会积贫积弱的状态中。宋仁宗意识到只有推行变革才有可能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面貌,实现国富民强。

为此宋仁宗急调范仲淹回京并任为参知政事,与富弼几个贤良能干之人一同主持朝政。在朝廷相对稳定之后,仁宗便听取了范仲淹的改革意见开始了第一次改革,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选拔与晋升以及一些徭役税收问题,明令限制荫封的做法,官员的选拔主要靠科举考试,晋升则靠政绩功绩。为整治吏治提出一系列减免徭役赋税的策略,减少农民徭役以及免去积欠的赋税。此次改革因损害了一大批权贵的利益而困难重重,最终被迫失败。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宋仁宗意识到强制的推行改革行不通,所以他任文彦博为相暗地里继续实施改革,他们在范仲淹改革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成功的将改革不动声色的推行下去。在侬智高入侵大宋时,仁宗力排众议、鼎力支持并任命士兵出身的狄青为帅,最后平定了侬智高之乱。

由此便可见仁宗的知人善用。宋仁宗一生致力于改革,在他去世的前几年还在思谋着又一次的变法,可惜因身体原因没能实行。宋仁宗的知人善用和立志变革在历代皇帝中是少有的,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皇帝。

2、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宋仁宗虚心纳谏,鼓励进言,提高了官员为官的责任感,使朝野上下一体,开创一代清明贤廉之风。刘太后去世一个月后,仁宗在稳定朝廷局势的情况下,加以罪名贬谪当初与刘太后贯通一起的内臣江德明等人;一些在刘太后当政时期支持“还政”的大臣都被得到重用,并将支持还政而被刘太后流放的官员召回,大力重用当初职位不高但仍直言支持还政的官员。

仁宗的这些行为被当时朝野上下认为是对直言劝谏的欣赏和鼓励,由此整个朝廷兴起了直言劝谏之风。当然,仁宗对劝谏之人也多次表示理解和尊重,并且开设了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等职位,这便从政治职位上保障了官员的台谏职能。

包拯的直言不讳、秉公执法一直被流传千古,包拯的出现正体现了仁宗的虚心纳谏、鼓励进言,可以说,包拯是仁宗时期政治清明的产物。口直心快的包拯曾多次与仁宗发生口角冲突,仁宗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一直鼓励和奖赏他的直言不讳,这便可以看出仁宗的虚心纳谏、鼓励进言并不是说说而已。

中国古代本就是有着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历朝历代对于文人和文学都非常重视,但只有在宋代文人才算是真正的实至名归,宋代可以说是一个文人的社会。尤其在仁宗亲政期间,文学文艺事业异常繁荣,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便是活跃在仁宗时代。

一个繁荣的文学社会必然离不开统治者对文人以及文学的重视和推崇。宋仁宗本身对于文学便有很深的爱好,时常作诗几首来陶冶情操,他对社会文化一直保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也很欣赏一些文学大家。因着宋仁宗开放、包容的文学态度,社会上行下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学风气。

在这种社会风气中,文人便有了施展的途径,许多优秀的作家脱颖而出,比如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王安石等。在仁宗年代晚期三苏父子也开始了文学上的活动,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对后世影响很深,一直流传千古。

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宋仁宗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方面一直做的很好,极少有皇帝能做像他那样。帝位万人之上、尊贵无比,很多帝王都会求一时高兴而滥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给朝政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便。但是在仁宗即位的四十几年统治生涯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滥用自己的皇权,相反他一直的行为准则便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仁宗的仁德、仁爱影响深远,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称颂。在仁宗去世之后,朝野上下都非常悲痛,市民自觉停市哀悼,百姓痛哭数日,街头上空飘满纸钱烟雾。由此可见,宋仁宗在朝廷重臣面前、在平民百姓心里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两位皇后的悲剧

宋仁宗虽然开创了一个“仁宗盛世”,其在位期间的行为做法一直被后世称颂,但是再多的优秀品质、再好的为政之风都难以掩盖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的事实。

仁宗在位期间一共经历了两位皇后,前朝的政绩斐然并不能说明帝后关系和谐,第一位皇后落了个废后位的结局,第二位皇后虽留有后位但一生受尽委屈、处处忍让。两位皇后性格截然相反,却都得不到仁宗的一丝爱怜,她们都是高墙宫瓦的牺牲者。

1、郭皇后——政权上的牺牲品、感情上的附属品

宋仁宗与郭皇后之间的结合,并不是你情我愿的因爱结合。郭皇后被立为皇后

的时候,仁宗只有十五岁,实际主持朝政的是刘太后。据史料记载,当时仁宗属意的并不是郭皇后而是王氏和张氏,他本想立张氏为皇后可是在刘太后册立郭皇后之后此举便只好作罢。

刘太后册立郭皇后也是有她的道理,说明白了就是稳固她垂帘听政主持朝政的权力。所以仁宗对郭皇后一直就是不喜的,这种不喜来源于对刘太后的憎恨和对张氏爱而不得的遗憾。在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愈发变得肆无忌惮,大力宠幸宫人尚氏和杨氏,满宫内外无不议论纷纷,无奈郭皇后是一个不知隐忍的皇后,一心只想着争宠,最后落了一个“骄妒”“争宠”的名声,以使敌后感情更加不和。

此时的郭皇后没有了刘太后这个依靠,形单影只地与仁宗对抗着,最终被仁宗废了后位。郭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被册为皇后,从年少时眼里心里的就只有宋仁宗,无奈因着刘太后一直被仁宗不喜,她是政权争夺上的牺牲品。

她也渴望帝后和睦、渴望得到仁宗的爱怜,被后世所说的“善妒”和“争宠”,这无非也是出于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本能。郭皇后的被废也是仁宗在政权和感情之间做出的权衡与选择。造成宋仁宗与郭皇后之间的感情遗憾,虽有一部分源于郭皇后的无皇后之德,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宋仁宗,他没有一刻将郭皇后当成自己妻子,没有一刻关注过郭皇后的处境和感受,最后的废后不过也是为了清除刘太后的势力。

2、曹皇后——纵是举案齐眉,终是一人受尽委屈

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姻也并非如宋仁宗心中所愿,在废掉郭皇后之后,朝廷群臣整日都在“后宫不可一日无主”的催促声中,于是仁宗便按照群臣求德、求贤的标准选立了曹彬的孙女为后,可以说这完全就是一场政治婚姻。

曹皇后出身显贵、德才兼备,完全就是后宫母仪天下的典范,本以为能够得到仁宗的喜爱,没想到竟与郭皇后一样遭到宋仁宗的冷遇。曹皇后原本对仁宗是心存爱意的,但在遭到仁宗冷遇之后,便将爱意埋藏于心,更何况有了郭皇后的先例,她更是不敢与其他嫔妃争宠。

曹皇后曾说过一句话:“他既然不想让我做他的妻子,那我便一心一意做他的臣子”。从那之后,曹皇后便对宋仁宗言听计从,面对宠妃张贵妃的挑衅和跋扈也充耳不闻、视若无睹。但就这样也未能得到仁宗的爱怜,仅仅只是保留住了一个皇后之位。

在外界宋仁宗和曹皇后看起来是举案齐眉,但终究是曹皇后一人受尽委屈。心中的爱意并未得到回应,帝后的和谐关系全靠自己的宽容大度。在张贵妃去世后,仁宗竟然要以皇后之礼代之,试问这将曹皇后置于何地?让天下众人如何看待这位至高无上但却得不到丈夫一丝尊重的可怜女人。

曹皇后与宋仁宗之间的情感遗憾主要原因在于宋仁宗,他对曹皇后的付出视若无睹,曹皇后也将自己的一腔痴情付之东流。谁能想到,在朝堂之上体慰百官、在朝廷之下体贴随从的一位仁德皇帝作为丈夫却是如此的失败。

总结

从狸猫换太子的传说中便可以看出宋仁宗这个人一生的传奇色彩。有人曾说过,宋仁宗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会。作为一个皇帝,他无愧于祖先的厚望,无愧于文武百官、天下万民的期望。但作为一个丈夫,他确是异常失败的,经历了两位皇后,没有一位有美好结局。所以说仁宗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不过俗话说的好,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本就很困难,这样也展现出了一个更具烟火气息的宋仁宗。

参考文献:

【1】李强《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宋仁宗》

【2】王刚《宋仁宗时代何以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3】杨果、刘广丰《宋仁宗郭皇后被废案探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宋仁宗,烟火,社会,文学,朝廷,皇帝,丈夫,改革,范仲淹,观点评论,宋仁宗,曹皇后,刘太后,郭皇后,仁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宋仁宗,烟火,社会,文学,朝廷,皇帝,丈夫,改革,范仲淹,观点评论,宋仁宗,曹皇后,刘太后,郭皇后,仁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宋仁宗,烟火,社会,文学,朝廷,皇帝,丈夫,改革,范仲淹,观点评论,宋仁宗,曹皇后,刘太后,郭皇后,仁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