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甲骨文解读共工的四个身份!原来怒撞不周山只是一次天文现象

从甲骨文解读共工的四个身份!原来怒撞不周山只是一次天文现象

文丨舞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中国历史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和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但远古的历史好像是圣人和英雄们创造的,因为流传的故事中只有圣人和英雄。

远古湮灭,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神话故事,虽是神话,人在其中,英雄在其中,历史在其中。

那么,那位神话中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是英雄否?

/共工的四个古老概念

由于古老词汇含义的多重性,对于“共工”,我们首先需要区分四种不同概念。即神话人物共工和历史人物共工,部落官职共工和部落氏族共工。

以神话论,共工为伏羲女娲当政时期的水神,掌控洪水,常乘两条龙在天地间来往。

后共工因“水火不相容”与祝融大战,最终弱不敌强,便怒触不周山,与山俱焚。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共工生活在黄帝炎帝时期,姜姓,祖系炎帝部落。

据传第一任共工氏是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第七任)。

《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后共工在部落混战中战败,就带领部落“共工氏族”,降于黄帝,此后历代共工氏部落首领都在历任黄帝手下司职水利工作,于是“共工”又成为了官职。

其实细看共工二字的甲骨文形状,是两只手捧着一个囗(方框)。

它的本身含义为手捧礼品祭祀供奉(神灵),同时也象征用双手堵住河堤的决口。

工字的甲骨文则是一个带柄的木铲,象征治水的工具。

《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善假于物",借助木石工具帮助撬石运石很方便,铲土填土也可大显神威,事半功倍。

所以共工在古语中也寓意为共同劳动,协作共赢,战胜困难。

而这其实也正是共工部落文化精神的体现。族人们共同干活儿,共同分配,共同享受,即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共工的功绩和三皇之论

暂且不论共工撞不周山之事,单以治水说,能在后世被神化成水神,其实就足见共工的厉害。

当然,事实证明,共工最后与鲧相似的土堤法是错误的。

《国语·周语下:》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这便是在讽刺共工治水的方法不对。

不过在此过程中,共工把地势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地势高的地方把土运到地处,却为后来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故《左传·昭公廿九年》有言:“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共工后人于是发明了筑堤蓄水,这种方法利于农田灌溉,对古时农业的发展有利很大的帮助。

此外共工氏在黄河流域用泥石来修筑堤防,有效的防止了黄河中的水泛滥成灾,这是中国历史上防洪工程的第一次。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这样的功绩足以支持共工竞争天下之主。而古之帝王,名声最胜者莫过于三皇。

不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共工并没有称帝,所以《资治通鉴》中言“或以共工同牺农为三皇”。

即伏羲、神农、共工。

这也是对于共工功绩的一大肯定。

/不周山

不过,有褒奖自然就有贬低,共工一生最大的罪孽莫过于怒触不周山,这也让他成为了上古四罪之一。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那不周山坐落在哪里呢?

据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学大师王逸注的《离骚》,以及历代专家注《淮南子·道原训》似乎都表明,这座在古代名气很大的不周山,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昆仑山西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

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说不周山就是传说中的那座昆仑山。

注意,神话里的昆仑山和现实世界里的昆仑山还是有区别的。

《列子·汤问》:(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传说中的昆仑山,乃是我国神话世界里的万山之祖,宽八百里高万丈,是天下中央之极,连接天地之天柱,乃众仙齐聚的圣地。

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神话世界里的昆仑山就是上古那座不周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共工“不胜而怒”时,为何偏偏要“怒触不周山”,而非其他天下名山,不周山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以至于共工迁怒于它?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真相

首先,我们要理解不周山的含义。

所谓不周山,因何命名,如今不得而知,但从《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上看,不周山属于“山形有缺”、“有山不合”,就是始终不能像圆圈那样闭合起来的一座山。

之前曾说,不周山可能是古昆仑,即天柱。

但《淮南子·地形训》中,历数了支撑天体的八方大山,不周山是西北的一座大山,为何共工要触碰这一座山呢?

依旧没法解释。

其实,如果从天文角度来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而且更符合逻辑,也更具有说服力。

古人的天文观,主要源自星相变化。

然而,在古人看来,除了北极星之外(古人认为北极星固定不动),尤其四颗龙星(所谓四颗龙星,即春天的夔(kuí)龙,夏天的应龙,秋天的烛龙,冬天的相柳,每一颗龙星由很多星辰组成)会周天运行。

但由于北极星的缘故,所以星辰运行就呈现出一个没有闭合的圆周。

这一运动轨迹就变成了:星辰从东到西周天运行,但到了西北方向,就纷纷坠落,就好像到了终点,不再运行,此后整个冬天都见不到。

因为古人认为北极星不动,自然就会缺了一环,变成了“不周”。

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就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西、北这两个方向无法互相连接。

所以,不周山可能还有天文上的象征意义。那么,共工怒触不周山,可能是秋冬之交的天文现象。

当时,龙星来到西北方向,慢慢隐入西北群山之后时,龙星的角最先触碰了群山(古人说的是怒触,而不是怒撞),呈现出“怒触不周山”的景象,然后就此彻底隐藏于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不再出现。

《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

一句“遂潜于渊”,说的可能就是“隐藏于西北群山之后”。因此如果不周山是天文上的一座山,就更容易解释了,即“龙星”来到西北,肯定会碰到这座天文意义上的不周山。

然而,这里是“龙星角触西北群山”,主角并非共工,为何有“共工怒触不周山”?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当时秋冬之交,“龙星角触西北群山”,共工与其他部落战争失败,也恰逢一次天文灾难,于是胜利者就将这一灾难放在共工头上,妖魔化共工。

这种事情其实在上古文献记载中非常普遍,即所谓天降异象。

概因古人无法解释这一场灾难,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成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才导致“折天柱,绝地维”。

而当代地质学家也证实:5000余年时,一颗彗星闯入地球,在中国北方上空爆炸。

陨石雨降落地球的场景,与共工撞倒不周山之后的灾难场景高度相似,也许,未必是巧合呢?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神话,炎帝,身份,农业,天文,历史,昆仑,部落,天下,共工,观点评论,炎帝,周山,龙星,部落,昆仑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神话,炎帝,身份,农业,天文,历史,昆仑,部落,天下,共工,观点评论,炎帝,周山,龙星,部落,昆仑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神话,炎帝,身份,农业,天文,历史,昆仑,部落,天下,共工,观点评论,炎帝,周山,龙星,部落,昆仑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