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奸相李林甫,红颜祸水杨贵妃,天生反骨安禄山?唐玄宗才是真罪人

奸相李林甫,红颜祸水杨贵妃,天生反骨安禄山?唐玄宗才是真罪人

唐玄宗李隆基,可能是历史上前后反差最大的皇帝了。

前半生的他,英明神武,意气风发,再造大唐江山,缔造开元盛世,俨然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圣主。

后半生的他,却突然昏庸无道,强抢儿媳,宠爱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简直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昏君。

是什么导致了他这巨大的差异?

在过往的很多叙述中,把唐玄宗描绘成了被奸臣迷惑,把杨贵妃描绘成了红颜祸水,仿佛唐玄宗的昏庸,都是被人蒙蔽导致的。

但是细看唐玄宗的一生就会发现,他身边的贤臣越来越少,奸臣越来越多,都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他又何尝不知道谁好谁坏?但是对他而言,用贤臣太累,用奸臣舒坦,至于江山?

熬过他这一朝,管他身后洪水滔天。

唐玄宗李隆基,从来都是年老昏庸、挥霍盛世的第一责任人。

01、关于李林甫

张九龄,就是那个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人。他的另一个称号是:开元最后一个贤相。

他在和李林甫的斗争中败下阵来,黯然离开长安。而李林甫则昂着头,成为了唐玄宗的首席宰相。

很多人都说,张九龄的失败,李林甫的上位,标志着唐玄宗彻底变成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君主,并痛心疾首:张九龄这么好,李林甫这么坏,唐玄宗怎么就看不清呢?

可是,唐玄宗一直都知道张九龄的好。张九龄被罢免之后,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唐玄宗还要眼巴巴地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他这么惦记张九龄,想找到第二个张九龄,却一次都没想过,他曾经拥有过真正的张九龄,他还可以把张九龄再召回来。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冲突,在李林甫当上宰相的时候,就开始了。

李林甫在唐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帮助下,扶摇直上。很快,唐玄宗就想让李林甫加入宰相班子。

这件事,自然要和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商量一下。可是张九龄却丝毫不买唐玄宗的账,还说:宰相之位太重要了,关系到国家安危,用了李林甫,恐怕将来会危害社稷。

唐玄宗当时就冷了脸:朕看上的人,你觉得不够好也就罢了,居然还说他祸国殃民?你是觉得只有你的眼光好,朕的眼光差么?

遂一意孤行地拜李林甫为相。

没过多久,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居住的时候,宫里出了点怪事。唐玄宗眉头一皱,决定走为上计,召集宰相,商议提前回长安事宜。

然而,张九龄却不同意。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唐玄宗:现在正是秋收时节,天子回京,肯定会影响沿途农民收割,还是等到冬天农闲时分再启程吧。

唐玄宗脸色一沉,没有说话。当宰相们都退下之后,唯有李林甫留了下来。

李林甫看出了唐玄宗的不满,对唐玄宗说: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都是陛下您的家,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住在哪里就住哪里,用得着管什么农时?要是担心影响农民收割,免了他们的赋税就是了。

问题是,唐玄宗这一折腾,农民误了收割,即便是免赋税,也弥补不了他们的损失。

可是唐玄宗却很受用,觉得李林甫果然贴心啊,当即下令,启程回长安。

后来,唐玄宗在宠妃武惠妃的挑拨下,想要废了太子,然而,张九龄却拒不奉诏。

他义正辞严地对唐玄宗说:太子二十多年来,没有犯过什么过错,陛下岂能因为一两句谗言,就要废太子呢?汉武帝听信江充陷害太子,导致长安血流成河,隋文帝听信杨广的谗言废了太子,导致隋朝二代而亡,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啊!

唐玄宗脸色阴沉:又是张九龄,这个人总不让他顺心。

这个时候,又是李林甫站了出来,让唐玄宗顺心:废不废太子,是陛下的家事,用得着问外人么?

然而,众所周知,废太子,从来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关系到天下的稳定。

李林甫说这话,单纯是为了迎合唐玄宗,却让唐玄宗眉开眼笑。

后来,张九龄被罢相。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天,唐玄宗就迫不及待地把太子给废了,接着,又一道诏书,把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一起杀死。

天下震惊。

从张九龄和李林甫的这几次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九龄之于唐玄宗,就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那一剂良药,而李林甫,则是安抚唐玄宗的那一颗蜜饯。

若是唐玄宗再年轻些,他一定会站在张九龄的这一边。曾经的唐玄宗,为了让劝谏的宰相顺心,连偶尔摸鱼听个戏,都要小心翼翼,宛如一个担心被老师抓包的小学生。

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克制,才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

然而,此时的李隆基已经50多岁了。他当了快30年的皇帝,战战兢兢,克制天性。他要克制不助了。

在不顺从他的张九龄,和顺从他的李林甫之间,他也知道张九龄更好。可是,年老松懈的唐玄宗,实在不想再过这种到处都被约束的日子了。

后来,李林甫去世之后,杨国忠上位,发生的一件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唐玄宗的这种心态。

那是一个秋天。关中地区已经闹了一年多的洪涝灾害,发生了饥荒。杨国忠赈不了灾,便献上了一株长得很好的稻穗,现在田里处处都是这样的稻穗,天下好得很,过多的雨水并没有妨碍庄稼生长。

唐玄宗看着那株稻穗,表示他相信了。于是天下再也没有人敢向唐玄宗报告灾情。

然而,唐玄宗真的信了么?

就在那个秋天的午后,唐玄宗站在屋檐下,看着连绵不绝地雨,突然对亲信太监说了一句:这雨总是停不了,你有什么话,就只管说吧。

高力士对他说:自从陛下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以来,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等还敢说什么呢?

唐玄宗听了,默默无言。

但也什么都没有做。

他被杨国忠忽悠了,天下的灾情还很严重,这一点,他心里有数。他身边的人,谁好谁坏,天下的局势,是好是坏,他心里也清楚得很。

但他就是不想操心了,他只想躺平混过他这一生。

02、关于杨贵妃

在史书里,并没有记载,一开始是谁告诉唐玄宗,他的儿媳妇杨玉环美若天仙,可以入宫当妃子,抚慰他那因为失去武惠妃而寂寥的心灵。

然而我认为,在那个人说这句话之前,唐玄宗自己就已经看上了杨玉环,想把她抢入宫中,只不过还要点老脸,不好意思自己先开口,只好示意身份人给他一个台阶。

毕竟,杨玉环是武惠妃的儿媳妇,是唐玄宗最爱之子寿王李琩的妻子。如果不是唐玄宗有意在先,没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开这个口。

杨玉环就这样被迫离开她那年少英俊的丈夫,来到比她大34岁的老头子唐玄宗身份当贵妃。

还赶上了唐玄宗年老昏庸的时期。

如果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第一任宠妃武惠妃换个位置,杨贵妃就算不是一代贤妃,也不会有祸国的罪名。而武惠妃,妥妥的是祸国妖妃。

相比武惠妃,杨贵妃简直是头纯良的小绵羊。

武惠妃为了帮助儿子夺取太子之位,一手捧起了有名的奸相李林甫,并通过陷害的方式,让唐玄宗废黜太子,一日杀三子。

然而,当时的唐玄宗,处于松懈,又没有完全松懈的状态。他才刚刚赶走了张九龄,内心的天平,还在清醒和懈怠之间反复摇晃。

他一下子就清醒过来,没有选择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而是按照年龄顺序,既然次子废了,就立三子,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这件事对于朝堂的影响。

而如此兴风作浪的武惠妃,在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陪在他身边了,却只能在后宫安心地做一个贤妃,直到唐玄宗晚年开始懈怠,才终于找到了影响唐玄宗的机会。

而杨贵妃,在史书上,除了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兵临城下之时,掐灭了唐玄宗退位的念头,就再也没有干预朝政的记载了。

她排练《霓裳羽衣曲》的舞蹈,曲子是唐玄宗亲自编的;她吃的荔枝,兴师动众,可是这些兴师动众的路线与方式,早在她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为唐玄宗供应各地的鲜果和食品;她的生活奢侈无度,也不过是跟随唐玄宗。

她认安禄山为义子,也是因为唐玄宗宠爱安禄山,想要笼络安禄山,于是杨贵妃为他出面。

即便没有她的存在,唐玄宗也已经足够荒唐了。杨贵妃,不过是和他共享这一切。

奸相杨国忠,纵然是杨贵妃的族兄,可是他能够扶摇直上,这层亲戚关系,只是给了他一个起步的助力。他后来的一切,是靠他讨好唐玄宗,巴结李林甫,苦心孤诣经营得来的。

唐玄宗只想要一个贴心的宰相,不想要一个能干但需要他克制的宰相。没有杨国忠,也会有柳国忠、李国忠。

唐玄宗,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杨贵妃,一个跟在唐玄宗身边,没有表现出太多欲望的小女人,如果赶上唐玄宗英明神武的青年时代,或许就只需在后宫安心侍奉着皇帝,而不必担这红颜祸水的骂名。

03、关于安禄山

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当安禄山第一次被绑到东都洛阳见唐玄宗时,他犯的事,本该要处死的。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亲自审问他,在一来一回的对答中,深深感到此人绝不是善类,亲自给他判了死刑。

然而,唐玄宗却想放了他。

张九龄非常不安。他那阅人无数培养出来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人不是善类,如今有得到了天子的关注,未来只怕会危害社稷。

唐玄宗却只是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对他说:你多虑了。

毕竟,安禄山长得胖乎乎,憨态可掬,跳舞又好看,能让唐玄宗捧腹大笑;说话又好听,能让唐玄宗心里像喝了蜜罐一样甜;还很能打仗,能让唐玄宗觉得自己知人善任。

至于此人的心性如何?张大宰相总是在给他使绊子,就不能让他这个皇帝任性一回,用一用讨自己欢心的人么。

让杨贵妃出面认安禄山做义子,只是后宫的玩闹,影响不了多少大局。真正让安禄山成为一头危险的猛兽的,是唐玄宗居然让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

节度使,是隋唐时期一个特殊的官职。起初,主要负责地方的军事和屯田,后来,唐玄宗赋予了节度使更高的权力,让他们拥有了地方的管理权和赋税权。

简而言之,就是唐朝边境的“土皇帝”,军权在手,大权在握。如果他们忠于朝廷,那便平安无事。如果有不臣之心,那么,凭他们手上的兵力,够朝廷喝一壶的。

一开始,唐朝对节度使之间,还是有制衡方式的。原则上,一个节度使的任期不会太长,而且一个将领,也只能担任一个地区的节度使,而不能兼任多地节度使。

可是随着唐朝对外用兵频繁,这套制衡方式,就出了大问题:节度使更换太频繁,将领和士兵彼此之间不熟悉;一个节度使只能管一地,多地之间的作战难以协调一致。

这些,都不利于开疆拓土、扬大唐国威。

于是,这套制度开始松动,渐渐的,节度使在当地的任期越来越久,一个将领,也可以兼任多地节度使。

在安禄山之前,兼任节度使最多的,是唐玄宗的养子王忠嗣。

他自幼被唐玄宗接进宫里抚养,和皇子们一起长大,唐玄宗对他知根知底,信赖无比,让他担任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手握23万兵马。

而中央禁军,只有12万人。

也就是说,一旦王忠嗣反叛,朝廷恐怕难以抗衡。

幸好,作为唐玄宗养子的王忠嗣,自始至终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从来没有生出过二心。即便如此,唐玄宗还是本着帝王的本能,无端地猜忌他,最后除了他的兵权,让他郁郁而终。

虽然冷血,但是却对大唐江山负责。

而到了安禄山的时候,唐玄宗已经没有这份心力,去思考怎么猜忌、制衡安禄山了。他把三镇节度使、18万大军交给了安禄山,却没有做任何预防措施。

他寄希望于,自己的眼光没有错,安禄山和王忠嗣一样,忠心耿耿,任由自己摆布。

那么,唐玄宗知不知道,自己的帝国很危险,边境和朝廷的平衡,全寄托在安禄山的个人品质上,一旦安禄山反了,他的江山就危险了呢?

他对此,心知肚明。

有一次,唐玄宗和高力士闲聊的时候,就感慨说:我现在老了,把朝中的事务托付给宰相,把边境事务托付给众将士,已经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高力士看着垂垂老矣的唐玄宗,终于说出了那个让他担心不已的问题:云南战事不利,各大边将拥兵自重,陛下用什么来制衡他们呢?一旦他们有反心,恐怕就没救了。

这个时候,也只有高力士这个陪伴了唐玄宗快50年的亲信宦官,敢对他说这样的话了。

唐玄宗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你不要再说,容我慢慢考虑。

如果此时的唐玄宗,依然年轻力壮,他一定会想出办法,处理这些事情,至少,不要把比中央禁军人数还多的大军,全都交到一个人手上。

要知道,当年的唐玄宗,一旦意识到自己给边将的军权太多,哪怕是对待自己看着长大的养子,也是冷酷无情,说削就削。

可如今的唐玄宗,沉思良久,依然选择了信任安禄山。

要不然,他还能信任谁呢?换其他人上来,又要骁勇善战,又要能讨皇帝开心,这样的人,很难找的。年老倦怠的唐玄宗,已经没有这样的精力和心力,再去提拔新人了。

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唐玄宗就已经意识到不对劲了。

安禄山一反常态地拒绝进京参加儿子的婚礼,又一反常态地冷待唐玄宗派去的使臣,唐玄宗如果这都感觉不到不对劲,他这40多年皇帝,就白做了。

然而,唐玄宗的反应是:强行压下心中的不安,带着杨贵妃上华清宫泡温泉去了。

当安禄山正式造反的时候,唐玄宗的第一反应依然是:不相信。

来自前线的奏报,源源不断地送往华清宫,送到唐玄宗面前。

70岁的唐玄宗,抱着杨贵妃,对这些奏报不屑一顾。他觉得,平时嫉恨安禄山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些所谓的造反,不过是那些人编出来污蔑安禄山的。

我想,他依然是在逃避。

相信安禄山依然忠心耿耿,和相信安禄山造反了,显然前者要轻松得多,也符合晚年唐玄宗的颓废心态。

他就这样逃避着,错过一个又一个可能平叛的良机,最终把大唐江山送进了深渊。

04、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唐玄宗李隆基比一般的昏君更可恨。

很多昏君做不成明君,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眼界,正如唐中宗李显不知道谁是真正能重用的贤臣,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怎么打赢和瓦剌的这一仗,道光不知道一个鸡蛋到底多少钱。

可是唐玄宗知道怎么做明君。他年轻的时候,英明神武,意气风发,是唐朝除了李世民之外,最好的君主。他知道身边的大臣,谁是好的,谁是坏的,知道李林甫和杨国忠正在哄骗他,知道边将的权力过大,必生乱子。

然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他年轻的时候,为了选出一个优秀的宰相,可以整夜整夜不睡觉。年纪大了,他不想受这个罪了。

他选择了装作不知道,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一般,一头扎进奢靡的享乐中,扎进杨贵妃的温柔乡里。

或许这个时候的他,应该选择退位让贤了。把费时费力的事情交给儿子,他自己安心做一个颐养天年的太上皇。

可是他又舍不得权力在手的滋味。

于是,这个曾经为大唐带来开元盛世的君主,又一手把大唐带进了深渊。

对于唐玄宗的心态,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李林甫,宰相,杨贵妃,祸水,红颜,张九龄,长安,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李林甫,杨贵妃,张九龄,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李林甫,宰相,杨贵妃,祸水,红颜,张九龄,长安,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李林甫,杨贵妃,张九龄,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李林甫,宰相,杨贵妃,祸水,红颜,张九龄,长安,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李林甫,杨贵妃,张九龄,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