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秉忠:由僧而仕,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后,激流勇退,终得圆满

刘秉忠:由僧而仕,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后,激流勇退,终得圆满

刘秉忠:由僧而仕,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后,激流勇退,终得圆满播报文章

1240年,山西云中的南堂寺迎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高僧,燕京大庆寿寺的海云禅师。

他接见了南堂寺的僧人,这些僧人在他看来大多平庸,只有一位叫“子聪”的僧人,饱览群书,天文、地理、佛经、奇门遁甲无所不通,尤其精通《易经》等书籍。

海云禅师与这位僧人多次交谈,如获至宝,他此次来这里是有政治使命的,忽必烈请他代为寻找人才,招揽谋士,带回漠北共图大业。

这位名叫“子聪”的僧人,正是他要寻找的人。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仲晦。17岁时当过负责抄抄写写的小官,干了两年多,投笔叹道:“怎能当个刀笔小吏碌碌一生?大丈夫生不逢时,不为世人所识,不如出家隐居,等待时机再展宏图。”随后,在江苏天宁寺出家,改名子聪,随后又游历山西云中,留居南堂寺。

在寺庙隐居期间,他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一直盼望得到明主赏识。如今海云禅师慧眼识珠,又听了关于忽必烈的介绍,刘侃预感到忽必烈是个可以信赖的藩王,毅然决定奔赴漠北。

一个决定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而机遇从来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忽必烈与刘侃一见面,相谈甚欢,大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海云禅师南归后,刘侃成了忽必烈的幕僚,为了表示对忽必烈的忠心,刘侃改名为刘秉忠。

当时蒙古人认为马上出天下,刘秉忠已在告诫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他给忽必烈讲中原的历史,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的伟大业绩。

此时的蒙古汗位是空缺的,成吉思汗死后,四个儿子各有领地,窝阔台、贵由相继继位又相继去世,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不敢贸然行动,他只能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夺得汗位,为了巩固地位,将关中封给忽必烈,让他离开漠北,南下中原。

关中这个地方连年战乱,且前期管理野蛮粗暴,人民纷纷逃亡,其中邢州(今邢台)最为严重,刘秉忠向忽必烈建议,“人人都知邢州最为残破凋敝,王爷应知难而进,选派能人前往治理,限期扭转局面,以此作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使天下都受到恩惠。”

同时,刘秉忠还建议,前些年徭役严重,官吏巧取,所以人们才纷纷逃亡,现在由王爷管辖,应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一半徭役。

在汉法的治理下,邢州不到一个月,民户就增加了十倍,忽必烈看到推行汉法的巨大成效,更加信任刘秉忠,让他筹划重要政事。

汉化进程逐渐在河南、陕西等地推行,收效很大,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如杨惟中、姚枢、郝经等人,也纷纷加入忽必烈的幕府,人才济济。

1252年,忽必烈受命远征大理。大理国在云南地区,国主段兴智大权旁落,大臣高祥兄弟专权,内政腐败。

忽必烈兵分三路,自己率领中路军经雪山,过大渡河,抵达金沙江畔。蒙古军队有嗜杀的习惯,刘秉忠等一班随行谋士,有机会就开始进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灌输,怕讲多了忽必烈厌烦,就改讲佛教不杀生的理论。

忽必烈督军南下,听从刘秉忠的劝告,公开表示不忘杀无辜。

但是,在大理差一点就又开了杀戒。事情是这样的,1254年,忽必烈大军包围了大理城,为了避免血战,他派使者去招降,结果大理军杀了使者,出城迎战,大理大败,段兴智和高祥兄弟趁混乱逃走,进驻大理城后,忽必烈按照蒙古习惯要下令屠城。

刘秉忠一再劝谏,忽必烈从盛怒中清醒过来,撤销了屠城的命令,只追杀了高祥,俘获了段兴智。

推行汉法,重用汉儒,不乱杀无辜,使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赢得了人心,势力飞速增长。

有人喜必然有人忧,忽必烈势力的增长,引起了一些蒙古贵族和守旧势力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忽必烈有另立王国的野心,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大哥蒙哥有点坐不住了,他担心谣言不是空穴来风,就借审查之明,开始罗织忽必烈宗王府许多官吏的罪名,严刑杀伐。

刘秉忠等劝说忽必烈,放弃汉地管理权,返回和林居住,以表示对蒙哥的忠心。同时琢磨新的对策。

在忽必烈一系列表示忠心的举措后,蒙哥解决了对忽必烈的戒心,刘秉忠马上建议忽必烈将王府迁至离中原较近的地方,这样既表示无意占据中原,又可以脱离和林势力的监控,为将来重新控制漠南汉地建立一个大本营。

通晓阴阳八卦和地舆之学的刘秉忠,在桓州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岗选择了一块平地,营建宫室和房舍,这座城市建成后,定名为开平。忽必烈以此为根据地,设京兆宣抚司,积蓄力量。

1258年,蒙哥大举攻伐南宋,忽必烈受命攻取湖北鄂州。

刘秉忠随军,仍谏言“王者之师,在德不在战,不可嗜杀”,这一路忽必烈下令不妄杀百姓,不烧杀抢掠,这个怀荣策略,使得忽必烈一路非常顺利,很快攻陷瑞州,合围鄂州。

就在此时,蒙哥病死在四川合州,多少人对汗位虎视眈眈,同时南宋丞相又派人来找忽必烈议和。

忽必烈在刘秉忠、郝经等人的建议下,与南宋密约议和,同时迅速退兵北返,进驻开平,并立即约见其他诸王,直接登基即位。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颁告天下,宣布即大汗位,同时讨伐反对自己的阿里不哥,解除了政权威胁。

十几年的经营经历,忽必烈感觉国体和整体使用中原制度更为有效,于是确立了蒙古制度为体,中原制度为用的方针。

刘秉忠受诏,“凡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卿其议拟以奏”,他担当大任,广采博取,逐步建立健全了“一代成宪”。

1260年5月,忽必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正式下《中统建元诏》,“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这一措施,表明忽必烈将按中原王朝的模式来建立自己的王朝,进而实现“天下一家”、统一中国的意愿。

1271年,刘秉忠提出一个更为重大建议,废除“蒙古”国号,取《易经》的“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同时建议迁都中都,改称大都,将国家的统治中心南移。

元朝迁都大都后,实现了文化选择和战略更改的历史性转变。

元朝从草创到定型,刘秉忠出谋划策,立功很大,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深知,自古以来皇帝对功臣都心存猜忌,他志不在做官,而在于大丈夫要做一番事业。

刘秉忠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无官无爵,这种身份让他在处理与忽必烈的关系上可进可退,可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儒士都做了高官,一些大臣和忽必烈都觉得不能亏待刘秉忠。

最后,忽必烈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预中书省事,又亲自做媒,把翰林侍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将豪华的奉天坊赐给刘秉忠做私宅。

尽管有显爵、豪宅和美妻,但刘秉忠始终戒慎戒惧,仍时常出居佛寺,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还自号“藏春散人”,表明心意,韬光养晦。但即使这样,他仍然被卷入了政治斗争,差点被牵连。

原来,刘秉忠爱才,曾经举荐过一个王文统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后来竟和自己的女婿参与叛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平,但是忽必烈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他看到此次叛乱的支持者王文统就在自己身边,还有地方的一些汉人军兵,他加重了对汉人的猜忌心理,开始采取措施,防范汉人势力过大。

所有曾经举荐过王文统的官员除刘秉忠外统统受牵连,有的被驱逐,有的差点被割去舌头。

刘秉忠虽然未受处罚,但是他明白这是杀鸡给猴看的做法。

汉人地位日益下降,色目人地位逐渐升高。,后来,忽必烈干脆颁旨正式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国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刘秉忠兼通儒、释、道,儒家说“富贵于我如浮云”,释家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家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看看到忽必烈用人态度的变化,他明白,归去来兮,该择机急流勇退了!

1274年元旦,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后,要去昔日的发祥地上都做短暂巡查,刘秉忠要求随行。

到达上都后,刘秉忠陪忽必烈游览了南屏山,他说,这里风光宜人,自己愿意在这里盖一间小屋,静心修行,只要皇上不召见,他就不再返回大都了。

忽必烈沉默一会,批准了刘秉忠的请求,三十余年的陪伴,到此画上了句号。

两人对视一眼,微微一笑,彼此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这年秋天八月,在南屏山绚丽的红叶掩映下,刘秉忠长眠于此,享年五十九岁。

消息传到大都宫中,忽必烈十分悲哀,下诏将刘秉忠安葬于大都,赠官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

参考资料:《中国权臣的下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刘侃,子聪,统治,蒙古人,大理,忽必烈,中原,刘秉忠,蒙哥,刘侃,忽必烈,海云禅师,蒙古,刘秉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刘侃,子聪,统治,蒙古人,大理,忽必烈,中原,刘秉忠,蒙哥,刘侃,忽必烈,海云禅师,蒙古,刘秉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刘侃,子聪,统治,蒙古人,大理,忽必烈,中原,刘秉忠,蒙哥,刘侃,忽必烈,海云禅师,蒙古,刘秉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