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隋分崩离析、唐军进驻长安的时候,有一名隋将曾摸着自己的脖子说道:应当为国家挨一刀啊。他就是隋末猛将屈突通,但就是这么一个想以死报国的忠臣,后来还是投降了大唐李渊,而且还上了凌渊阁功臣榜。
屈突通在隋文帝时就已经是大隋的重臣,官拜亲卫大都督,深受隋文帝杨坚的倚重。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决不会包庇宽容,哪怕是亲属也不例外。因此在当时有“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谚语,可见人们对屈突通的敬畏之心。
屈突通虽然执法严明,但并非是严苛酷吏。比如在隋文帝时期,有一次屈突通奉命巡查朝廷的牧马,他秉公执法,查出了牧马官员向朝廷隐瞒两万多匹骏马的贪墨案。隋文帝对此事大发雷霆,下诏将牵连此案的一千多名官员处斩。而屈突通面对皇帝的雷霆大怒,最后以死谏的方式让皇帝平息怒气,救了这些官员的性命。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屈突通任然是杨广的心腹重臣,他先后平定杨玄感的叛乱、镇压各路农民起义军,虽然没有比较大的胜利,但屈突通一直稳扎稳打,为大隋的稳定也做出了不少贡献。隋炀帝杨广最后一次南下江都时,就委任屈突通随杨侑镇守长安,可见到隋末的时候,屈突通是为数不多效忠大隋、并被隋炀帝充分信任的人。
那么这样一个大隋的铁杆忠臣,为什么后来又投降李渊了呢?总的来说,历史君认为是天数已定,屈突通已经做到了一个忠臣所有能做的,但无奈他难改大势所趋。
公元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后率全部兵力直攻长安,代王杨侑派出了两路人马阻击李渊。一路是宋老生守霍邑,另一路由屈突通镇守河东。
可是宋老生很快战败,李渊长驱直入进逼长安。而此时的屈突通腹背受敌,一方面他要守河东,另一方面还要分兵回援长安,更要命的是,屈突通有报国必死之心,可他的部下眼见大隋已经无药可救,也就没有战斗力了。
后来,李渊攻下了长安,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可是屈突通不光不降,还命人射死儿子。可屈突通虽然有宁死不降的决心,但他的部下有很多家眷都成了大唐的俘虏,大唐的思想工作做得也不错,有了这些隋军的家眷劝降,很快屈突通的部下都大多投降了大唐,而身为统帅的屈突通则成了光杆司令。
大势所趋之下,屈突通也就不得不投降了。不得不说,屈突通的投降实在是无奈之举,他虽有报国的雄心壮志,可奈何一己之力难改大隋亡国的局面。
屈突通后来跟随李世民征战南北,也为大唐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他投降大唐,依旧不改往日公正廉明的为官作风,后来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曾将屈突通派往洛阳镇守,这就是做好了万一失败、以洛阳为根据,与太子建成分庭抗礼的准备。而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由屈突通镇守洛阳,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屈突通的倚重程度了。
《新唐书》中关于屈突通有这么一段记载,算是对屈突通一生最高的评价了:
“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何哉?惟其一心,故事两君而无嫌也。”
正是因此,屈突通后来上了凌渊阁荣誉榜,被称之为“纯直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