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灾害频发,洪灾、旱灾、蝗灾,接连不断。大灾之中,瘟疫也是横行无忌,众多的贫苦百姓,都死于非命。
朱元璋家,是最底层的游民佃农,家无余财,几近赤贫。而在他们居住的村庄,因为是外来户,也没有强大的宗族照应。朱家就如同浮萍一般,根本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朱元璋十七岁时,淮北大旱,蝗虫肆虐,饥疫也伴随而来。朱元璋的父母、长兄,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去世。
此时,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三哥也已入赘他家,做了上门女婿。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朱家本是佃农,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安葬父母、长兄。朱元璋和二哥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东家地主刘德。可是,刘德有点为富不仁,将两兄弟给骂了出来。最后,还是刘德的族兄刘继祖,乐善好施,给了兄弟二人一块墓地。朱元璋和二哥,这才得以安葬了家人。
因为天灾,地已经种不下去了,家人只能各奔东西,自谋生路。
朱元璋的大哥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已经去世,他的大嫂就带着小儿子朱文正和女儿逃荒去了。
朱元璋的二哥,为了谋生,也只能外出逃荒,后来做了一个普通农家的上门女婿,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朱元璋则在邻家汪大娘的帮助之下,到了皇觉寺,出家做了一名打杂的小沙弥。之后朱元璋又经历了三年的游僧生活。
朱元璋做了僧人之后,和家人的联系就比较少了。直到他在汤和的劝说之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军占领了濠州之后,内斗不断。朱元璋为了避开争斗,就主动要求返回家乡招兵。后来,朱元璋带兵攻下了滁州,才得以与亲人重新相见。
朱元璋的大嫂听说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还是个小首领,于是就带着朱文正和女儿(后被朱元璋封为福成公主),赶到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到久别的亲人,也是百感交集。从此,他将侄子朱文正当亲儿子一般抚养。
朱文正倒也不负朱元璋的期望,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洪都之战,朱文正以弱胜强,挡住了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进攻,坚守了足足85天,直到朱元璋前来救援。
朱元璋在滁州时,他的二姐夫李贞,也带着儿子李保儿,后改名李文忠,来投。李贞和朱元璋的二姐,在朱元璋最困难时,曾经接济过朱元璋。朱元璋一直心存感激,非常厚待两人。
后来,朱元璋先是加封李贞恩亲侯、驸马都尉,后来又晋升曹国公。李贞死后,追赠为陇西王。
李文忠同样被朱元璋视为己子,受到重用,立下战功无数。李文忠生前袭曹国公,死后被追封岐阳王。只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有点废,袭了曹国公的爵位,却没能帮建文帝保住皇位。
朱元璋从大嫂和二姐夫的口中得知,他的二哥早已经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朱旺,无后,也已经去世了。
朱元璋的三哥,同样去世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朱元璋的大姐,以及大姐夫,同样是早逝无子。
原本人丁兴旺的一个家族,转眼间,已经是支离破碎,阴阳两别。朱元璋得知了消息,也不免伤感。
朱元璋登基之后,有实力了,开始重新安置已经过世的亲人。他将大姐和大姐夫的衣冠,改葬盱眙;二姐则葬入了李氏先祖墓;其他已逝亲人的遗骨,或者衣冠,则迁入了凤阳皇陵安葬。同时,朱元璋还加封亲人们王爵、公主的封号。
朱元璋还是有胸怀的,当年不肯施舍墓地给他的地主刘德,并没有遭到报复,反而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三十顷田地。而施舍墓地的刘继祖,及其后人,则被赏赐了大量田地、财物,同时加封侯爵,世代替朱氏看护和祭祀凤阳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