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代的“支移折变”:中国古代实物税向钱税转变的重要开端

宋代的“支移折变”:中国古代实物税向钱税转变的重要开端

宋代的商品经济之繁荣,各种赋税征收制度之繁复,在我国古代的封建朝代是数一数二的,支移和折变做为宋征收赋税重要的手段,将实物赋税转向货币赋税,成为划时代的货币改革。

其二者的意义和现在支付宝,微信的虚拟货币和现金交易分庭抗礼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实物税向钱税的转变,却并不是褒移折变的初衷。用交钱免除麻烦的方式避免长时间的货物运输,用一种商品的赋税取代另一种商品的赋税,或者直接以银钱相抵,都是纳税者和税官们在宋代的斗智斗勇。

支移和折变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如何先进,本质都是对纳税者的二次剥削,并且他也确实大大的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点是我们在研究宋代的财政状况时不能忽视的。

一.何谓支移和折变

1.唐代支移便开始诞生

支以简单的讲,就是纳税者自己交税并且承担物流的义务,将实物税缴纳到指定仓库的行为,这是节约行政成本,减轻官吏负担的举措。然而凭心而论,这样的行为大大的加重了百姓纳税的成本,成为了底层官员中饱私囊的途径之一。宋代将天下的民户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有支移三百里的义务,三等四等两百里,一等一百里。

民户必须自发将麦粮,绢绸送到指定的地点。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户情况不同,很多纳税者只能选择花钱给官府,折抵缴夫的运费,来免除支移长途跋涉的不便,更有甚者纳税者携带银钱,去指定缴纳赋税的地点花钱买来自己该缴纳的实物,用来减少物流的开支。

无论支付脚银钱还是花钱买商品,本质上都是增加了百姓纳税的成本,这种剥削到了宋代中期到了惊人的地步,脚银钱居然已经和正税的数额不相上下,等于凭空让纳税者的负担翻倍。

2.可掌控折变水极深

和支移相比,折变的水也是深的吓人,宋代本来规定好了的品种数值的实物税,由于政治情况的变化改变收税的物品种类和数量的行为,就叫做折变。

折变是地方政府可以掌控的税收行为,按照道理必须提前半年公布的折变商品品种数值,其实往往在征收前不久才公布,折变商品的单价早就被有所准备的贪官污吏操控,将缴纳商品的价格人为压得很低,这样为了抵消折变的原赋税,就必须缴纳更多的数量,变相的达成对纳税者的盘剥。

折变由于各地的特产,环境不同而征收的商品大不相同。但是有宋一代,县级官员无不以压低单价作为敛财的手段,官府甚至私自改变折变商品的种类,在麦粮,银钱,绢绸中纽折,以行政权力巧取豪夺民间的财产,底层纳税者的负担经过种种神奇的操作。甚至激增了六七倍有余,实在是大大的弊政。

二.宋代繁复的税收财政制度

1.支移折变本质上是对有产者的剥削

支移折变是宋代继承唐朝两税的赋税,他和其他的一些杂税构成了宋代的赋税征收体系,简单的讲就是有按照人头收取的赋税,也有按照田产收取的赋税,支移折变主要是征对有产者征收的赋税,他是对富农,自耕农阶层的盘剥。宋代由于不禁止土地兼并,私有化发展的非常迅速,伴随着发达的商业,税收更加的注重阶梯性。

“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

是宋代的赋税基础,无产的佃农主要接受地主阶级的剥削,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地主和有产阶级,这就强化了财产在赋税中的功用,弱化了人头收税的不合理性,是符合宋代的国情的。

2.宋代徭役已向赋税转化

徭役作为历史悠久的国民义务,到了宋代,已经不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这种变化从唐代的租庸调制开始,到了宋代基本完成了蜕变的过程,劳动人民对兴修大型工程的恐惧,对兵役的抵触,都可以折银摆平。商品经济中货币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开始初步展现了出来,他不但取代了实物,也开始抵消对人身的奴役。

宋代在河夫,力夫的征召上,将纳钱免役制度化,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也细化了社会分工和科学统筹了社会财产的分配,是宋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政策保证。同时为了降低底层百姓的痛苦,明确国家财政的方向主要是有地产者的宗旨,一部分利益被摊派到了地主的地产税上,这样客观的减少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负担。

3.经济发达的宋代开始征收商业税

作为中国古代财政政策最为成功的朝代,宋代的商业是光芒万丈的,宋中央政府配合商业繁荣制订的财政政策,自然也是贴合实际的。

首先,宋朝的商业税肯定比起前朝完善了很多,相比汉唐主要对盐铁征收的商业税,宋对几乎所有的流动商品都征税,并且把商业税的蛋糕做成了可以和土地税相提并论的程度。

宋代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坐税到行税,体系的把控了税收的深度和广度,在东京等大城市,甚至征收了我国最早的地产税,这种因地制宜,无孔不入的税收政策虽然基本被正统的孔孟卫道士鄙夷,然而他却切实的增强了宋的国力,让他在承受繁重的对北方政权的纳贡之余,还保证了财政盈余。

宋代以资产为税收重点,对商业税的制度化,其实是政府承认私有化合理性的举措,他大大的加强了商人和地主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强大而无当的普天之下,都是皇帝资产进行了再解释。赋税制度的激励成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

三.货币税对实物税的取代实则并非为支移折变初衷

1.支移折变及最早缴纳皆为实物税

支移折变做为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举措,最早征对的对象都是实物,他颁布的那天起,并没有考虑到以后对货币税制的促进作用。

也许正是由于底层执行者的索求无度,让这两项慢慢变味的财政制度,逐渐成为了货币税制改革的萌芽,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大量的实际利益被底层官吏夺取,货币的实用性肯定更受欢迎,一个修建了大仓库容纳赃物的官吏实在太显眼,远远不及一个只收银两铜钱的官员更加实用低调。

米粮折现,力役折现,绢绸折现,所有折现促成了银两和铜钱的短缺,宋代的货币量一再的加大,同时受制于金属矿的开采速度,不得不用信用经济的鼻祖,交子来弥补货币量的不足,这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佐证。

2.支移过远,折变价高

随着宋朝经济发展,支移折变对货币的偏爱,这项赋税制度的弊端慢慢的显现出来。朱熹因为木炭反复纽折,本来只是小税的添头,经过数种商品的单价计算,居然被放大到比正税还高的地步,曾经向朝廷连上三道札书,可见当时折现折变的弊端,已经被朝廷高度注意了。

淳熙五年,政府命令对可以缴纳本色者,不允许强行折现,然而此时折变牵扯的利益和官员太多太深,朝廷装腔作势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支移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本来只是在边境地区盛行的支移制度,逐渐的扩展到了内地,并且支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宋朝为了解决税收中银钱不足的问题,默许了支移的折现,并且宋哲宗亲自定下了每斗十八文的标准,然而到了崇宁时,这个价格上涨到了每斗五十六文,足足的上涨了三倍有余。

结语:

支移折变从设立初始的一部分力役成分和实物税形式,很快变成了固定的税赋和货币征收,这实际上是宋朝中央政府为了配合商业政策而有意为之的。

虽说货币化不是支移折现的初衷,但是他确实成为了古代实物税向货币税收转变的开端,这个过程直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后才彻底的确立完成。支移折变是宋朝整个财政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后期成为了劳动人民,特别是乡村劳动人民额外的赋税负担,朝廷,州县和乡村的利益在这项制度面前互相缠绕,三司,转运使和知州围绕着支移折变开始博弈。

这项制度将降低的政府成本摊牌到了底层百姓的头上,并且由于地方政府难得的在赋税制度上的可操作,成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敛财手段。这种有组织的剥削民间财富的行为,是我们在赞叹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硬币一面时,必须关注到了硬币的另外一面。

参考资料:

《宋史》

《续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支移,纳税者,赋税,古代,实物税,负担,中国,商品经济,商业,征收,知识科普,纳税者,赋税,宋代,实物税,银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支移,纳税者,赋税,古代,实物税,负担,中国,商品经济,商业,征收,知识科普,纳税者,赋税,宋代,实物税,银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支移,纳税者,赋税,古代,实物税,负担,中国,商品经济,商业,征收,知识科普,纳税者,赋税,宋代,实物税,银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