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唯一西周开国诸侯,800年的传承根正苗红,却走向了灭亡

唯一西周开国诸侯,800年的传承根正苗红,却走向了灭亡

燕国是先秦时期最早、寿命最长的诸侯国。燕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兴起于西周初期,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时期,后出现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燕国灭亡,但燕文化并没有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京都文化、晋味文化、纪府文化的各种色彩发生了变化。

一、燕国历史的演变

1、商燕起源之地

从商朝的考古发现来看,商朝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以商部落为核心的众多部落的联盟。这些部落联盟与周朝的诸侯国有着明显的区别。诸侯国由周朝皇帝委托给朝臣和贵族。其疆域原本就属于周天子;

而商朝的周边部落是与商部落同时存在,甚至有些还要早于商部落,其与商部落只是合作关系,即使方国臣从于商,也是自愿选择的政治行为,而不是迫于某种政治体系。商部落的国家政权管理范围的基本分为王畿、四土与四至三个构造部分:

首先,王畿地区即商朝的都城及其周围地区,由于商朝最早建都在今商丘地区,后迁都殷墟即今安阳地区,所以商王朝的王畿大概是河南的中北部,其辐射范围包括河北的南部、山东的西部,这一地区是商文化最本土、最核心地区。

其次,四土地区是指部落范围内除了王畿以外所达到的最远疆域。最后,四至是指臣服于商部落,在保留本部落文化的同时接受商部落文化的诸边方国,这些方国一旦被商部落吞并,就成为四土的范围。

考古学家在今北京房山地区发现了商朝遗址,据此断定该地很可能为燕国的古都城燕域严重边缘化,成为分封国中最北一个。西周早期燕国兼并蓟国的同时迁都蓟城,但是对蓟国灭亡的时间有异议。之所以史料中对蓟国的记载极为少见,是因为它在立国不久便被燕国吞并了。

由于蓟处在南北大道的北端,侯仁之先生称之为“北京湾”的地域,地理位置和发展前途均优于大石河沿岸的燕毫,因此大约在成王之世,燕国就在吞并蓟国后迁都蓟,而燕毫可能作为一座陪都,使用至西周末年。在西周时代,燕国有可能实行过两都并存的制度,亦有可能燕毫被降为一般性的城市,只保留蓟一座都城。

2、烽火多变之国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争不断,然而燕国除了面对其他六国的威胁,最大的困扰还在于北居的山戎,燕国与山戎的战争时间长久,山戎的侵扰不仅影响燕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直接影响到燕域范围的大小。燕恒侯时期,由于山戎侵燕,被迫将都城南迁到临易。这一时期燕国疆域范围缩小,到燕庄公时期,齐国助兵伐戎,才帮助燕国取回原有疆域。

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之后,燕国大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都城,并占据燕国三年之久,这一段时间燕国几乎处于灭亡状态,直至赵国护送燕公子职回国以后,齐兵才撤出燕国,公子职是为燕昭王。对于秦开的记载并无详细年代,学者根据时间推断,应为燕昭王在位期间。

燕昭王之后,燕国综合实力急剧下滑,燕攻赵地之时,受到齐、赵的联合报复,燕国失去中阳地区。燕王喜在位期间,与赵国发动战争,燕败,被迫割让五座城池。战国后期赵国伐燕的过程中,燕国又失去武遂等四座城池。

二、燕文化的形成

1、兴起于西周早期

商燕文化也称为“先燕文化”。商族长期居住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商人的先祖虽然多次迁都,但一直都在冀北和冀南。首都及其周边的所在地是望济。王济周边的领土是司徒,司徒的外围是一个臣服于商的国家,称为司直。早在商族繁荣之前,烟雨就已经有土著民族了。

古竹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国家。其都城位于唐山滦南地区。然而,周朝以后,周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号召众为燕,将古竹国的领土压缩到冀东一隅。因此,商代孤竹国的文化与目前讨论的燕国本土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孤竹国接受商代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由于远离中原改造中心,这里也成为商代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当然,除了古竹国,还有蓟国。蓟灭绝后,燕以蓟为都城,因此也是燕屿的原住民之一。西周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周文化、商业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结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燕文化的繁荣。以北京、内蒙古出土的燕国墓葬为基础,有占卜甲骨、祭祀青铜器、寿陶、官印等文字。

2、断代于西周至春秋

燕国活动范围在周朝疆域的北部,周围有戎、狄和东胡等部落,仅东南面与齐国相邻,与中原各诸侯国往来交流不便。根据考古挖掘,在出土的西周的燕国遗址中,少数民族元素普遍使用。据于此,有学者提出燕国记载断代是因为少数民族屡次犯燕,甚至燕国在此期间处于灭亡状态。

此推测未免有些大胆。《世本》和《史记》两部记载中均提到燕召公受封以后至燕惠公共九世,说明当时是有九位国君存在,并非亡国。除了司马迁从保存下来的文字记载中编撰的部分《史记》外,《史记》的一部分还来源于外史。在历史记载中,燕国一直是一个被人鄙视的大国弱国。

例如,孟子会见张仪时称“燕子辱民”,燕王说“寡妇是蛮夷”,荆轲刺杀秦中,自称“北汉蛮夷”。可见当时的燕国确实很弱,有可能在战乱年代,弱的燕国被忽视了。

三、精神内涵正负两维

1、勇猛促进了燕国的强大

作为殷商的国土,燕承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武力统治天下、稳定社会的手法。燕域一直处于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界地,战争不断,这一时期的勇与战结合在一起。《竹书记年》中有“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的记载,《诗经幽风》中亦有关于战争的诗句记载“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勇”上升为一种德性,勇是“气”和“力”的结合。儒家文化的勇必须符合仁义思想,是在遵循基本儒家仁义礼智信基础上的道德的深化,是一种难得的“德”。燕域的勇猛基因激变在战国时期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地理位置上,燕域历史上曾被游牧民族统治,疆域扩大以后,与游牧民族比肩相邻,受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深远,其豪放勇猛的特质深入骨髓。时代特征上,燕域一直是各朝代变更或政治动乱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在大争之世生存必然要有大勇之精神。

在如此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下,荆轲刺秦的“慷慨悲歌出易水”事件爆发。慷慨则勇猛,悲歌则激昂,其深厚的情感植根于燕域固有的勇猛文化。

2、迂腐保守的因循守旧观念

燕国敢为天下先的同时存在着默守陈规的特征。孤竹国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既是隐忍内敛传统之源,又是迂腐保守、因循守旧的典型。迂腐保守因循守旧观念主要体现在历史改革方面。大争之势,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兴,弱则亡。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封建社会早期,土地和人口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

各诸侯国为了提高经济实力、增加人口、充实国库,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陆续开展变法改革,并取得了鲜明的成果。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管理有序,直接促进了兼并战争的胜利。燕国世居北隅,遵循旧制,只求稳固朝政、理顺朝野,力求廉政护国、守制安民。守旧势力极为强大,缺少改革动力,别国是向前改革变法,燕国却搞出了复古的闹剧。

结语:

燕国发生了“禅让”这一滑稽戏剧,根源在于燕国几百年的王道正统地位,产生了深厚的迂腐思想和不切实际的自大心理。面对诸国政治的风云诡谲,燕国自认地缘、实力均处于弱势,有图强之心,却无图强之力。唯一能引以为傲的就是其皇室正统血脉,在举手无措的情况下,慌不择食的选择了禅让这一道路。其结果不但没有强盛反而几乎灭国,其行为被各国所不齿,连大国尊严甚至都已经丧失。

参考文献:《战国策》

《史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都城,范围,文化,传承,燕国,诸侯,疆域,部落,西周,知识科普,燕域,山戎,燕国,王畿,燕昭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都城,范围,文化,传承,燕国,诸侯,疆域,部落,西周,知识科普,燕域,山戎,燕国,王畿,燕昭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都城,范围,文化,传承,燕国,诸侯,疆域,部落,西周,知识科普,燕域,山戎,燕国,王畿,燕昭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