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MP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首位致病菌。”感染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苑鑫介绍,MP呈全球性分布,每2—6年引起一次全球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MP肺炎以儿童和青壮年常见。MP易在人口密集或群居场所如学校和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感染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涂波说,MP仅寄生于人类,传染源是患者和携带者,借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潜伏期和治疗期均具有传染性,特别是病初4—6天传染性最强,所以家庭成员感染机会多。
记者了解到,MP感染除因MP黏附侵犯粘膜上皮细胞导致的局部损伤外,还可以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引起全身其他系统症状。
涂波介绍,急性期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有咽痛、声嘶、发热、咳嗽、头痛等,严重病例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儿童病例有时可见颈部腺病、结膜炎和鼓膜炎。一般5岁以下儿童多为上呼吸道症状,肺炎不常见,5岁以上易发展为肺炎,成人大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3%—10%发展成支气管肺炎,3%—4%的感染患者可危及生命。
“25%的MP感染患者会出现肺外系统表现,发生时间可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前或后,甚至无呼吸系统症状。”苑鑫表示,神经系统症状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伴发症状之一,如脑炎、多神经根炎、颅神经麻痹、脑脊髓炎、格林巴列综合征等。皮肤损害是MP感染肺外表现的另一大常见症状。心血管并发症虽不常见,但1%—8.5%的MP感染患者会并发心包炎、心肌炎等,且大约一半的MP感染患者会在平均16个月后出现心脏异常的症状和体征。MP感染还可以引起关节炎、溶血性贫血、蛋白尿和肝功能损害等。
“MP感染诊断主要有培养法、血清抗体法和分子生物学3种方法。”涂波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对MP无效。”涂波介绍,目前治疗MP感染的主要有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三大类抗生素。
涂波介绍,大环内酯类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这一类抗生素是目前8岁以下儿童唯一可选择抗MP感染的抗生素。但我国大环内酯类对MP耐药性较高,耐药MP如果使用大环内酯类常导致退热和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延长。所以目前MP引起的8岁以下儿童的重症感染,选药棘手,治疗较困难。
喹诺酮类抗生素常选用的有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其中莫西沙星抗MP的MIC(最低抑菌浓度)低于左氧氟沙星。目前这一类抗生素对MP的耐药性已有报道。这一类抗生素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口服的米诺环素、静脉的奥马环素和替加环素等,都有较好的抗MP作用,目前尚无耐药报道,且耐大环内酯类MP使用四环素类可得到较好的感染控制。这一类抗生素适用于8岁以上人群。
重症MP感染在有效抗感染基础上,如病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考虑加用适量激素以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MP感染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MP感染如不能及时控制,急性期可引起呼吸衰竭,慢性期可引起长时间咳嗽。”苑鑫提醒,“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尚无疫苗防护,公众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如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