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到了次年七月,叛军便攻破了长安门户潼关。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谋划出逃事宜,最终在当月十三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以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一行人仓皇离开长安。

到了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驿,而在这里,则爆发了“马嵬驿兵变”事件。

最开始,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的责任,都在于杨国忠,因此就有心除掉他,但他在动手之前,先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把自己的意思转告给李亨。

但是李亨的反应,十分值得玩味,史料记载他“未决”,即没有表达同意,但也没有表达反对。

从这个暧昧不清的态度上来讲,李亨是支持陈玄礼的计划的,只不过,他当时的位置,不便过于明显的表示同意,因此只能用“默许”这种方式,来支持陈玄礼的行动。

而作为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讲,也是个人精,他想除掉杨国忠这么大的事情,他为何不去请示唐玄宗,反而来征求太子李亨的意见?

这就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从一开始,就是个有计划的“兵变”。

之后,有了太子的默认支持,士兵们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兵变,先是趁着杨国忠与吐蕃使节交涉的机会,士兵们高呼“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之后,士兵们又顺理成章的射杀了杨国忠。

并且,士兵们又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将其头颅挂在矛上示众,另外,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家眷,也在杨国忠死后一一被杀。

试想,能这么有计划有步骤的先给杨国忠扣上一个“通敌”的帽子,然后再将其杀掉,最后还能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这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真的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哗变,而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

那么,谁是这场计划的主谋呢?本着谁的获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的原则,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有计划的兵变主谋,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亨。

李亨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发动 一场兵变呢?原因很简单,他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太憋屈了。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原本在他之前,太子乃是他的二哥李瑛,但由于李瑛误中玄宗妃子武惠妃的奸计,导致被扣上“意图兵变”的帽子,最终连同他以及他的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均被唐玄宗所杀。

这便是唐玄宗人生中“一日杀三子”事件的由来。

李瑛被废杀后,经唐玄宗慎重考虑,最终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李亨立为了新的太子。

不过,虽说当上了太子,但李亨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他的第一个威胁,来自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作为宰相,李林甫与李亨十分不对付,甚至他还想方设法的构陷李亨。

比如,在韦坚一案中,李林甫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意图把李亨也给牵涉进来,而为了不让父亲对自己起疑心,李亨不得不忍痛与太子妃韦氏(韦坚之妹)离婚,以向玄宗自证清白。

还有,李亨的另一个妃子杜良娣,其父杜有邻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又是一通诬告,并将案情扩大,再次把李亨卷了进去,一度有废掉李亨的太子之位势头。

最终,杜有邻被李林甫杖毙于大理寺,而李亨只能看着岳父冤死而无可奈何,并且为了避嫌,他只能将杜良娣迁出东宫,废为庶人。

贵为太子,却连自己的枕边人都保护不了,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悲哀。

而好不容易熬死了李林甫,在李亨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杨国忠又当上了宰相,并且一如既往的与李亨作对。

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何这两任宰相,都要跟太子李亨过不去呢?其实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是什么人?他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才最终坐稳皇位的人,但也正是因为他经历过两次政变,所以,他对于权力的把控以及敏感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人所能及的地步。

换而言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李隆基如临大敌。

这也正是当初他为何会不分青红皂白就“一日杀三子”的原因,说白了,李隆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乃至父子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太多的感情。

为什么李林甫和杨国忠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太子李亨作对,根本原因,就是有李隆基在背后纵容。

当然,李隆基这么做也是为了他的统治稳固,但对于李亨来说那可就惨了,导致他从当上太子开始,几乎每一日都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中。

更要命的是,这种日子,李亨足足熬了十八年。

在这种情况下,李亨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他表现的过于突出,就会让皇帝认为他又“提前主动接班”的心思,但如果不表现,那么,保不齐其他兄弟就会取而代之。

尤其是,李亨还赶上了一个挺能活的父亲,他的这种情况,与数百年后康熙的太子胤礽如出一辙,而胤礽在当了多年太子后,就发出了一句十分著名的抱怨。

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李亨,十八年中,他历经种种憋屈,心中的积怨也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安史之乱,则给他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先是默许陈玄礼指挥兵士杀掉杨国忠,之后,又淡然的看着将士们逼着李隆基缢死杨玉环,自始至终,李亨是一言不发。

之所以杨玉环必须得死,其实说白了,就是担心她未来会影响玄宗,以此来对诛杀杨国忠的一干人等进行报复。

而在做完这一切后,李亨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抉择,是跟着父亲唐玄宗入蜀。

当然,入蜀也不是没有好处,进入蜀地后,凭借着山高水长,自然就可以高枕无忧,至于叛军,让他们先和那些依然忠于大唐的军队杀一会。

到时候,如果忠于朝廷的军队赢了,那么顺理成章出来摘桃子,而假如叛军赢了,靠着蜀地的险峻,至少还可以保住李唐皇室。

总之,入蜀是有好处的,但问题是,这些好处,是李隆基的,而不是他李亨的。

为什么呢?首先,蜀地对于李亨来说,是一个毫无根基的空白之地,李隆基可以凭借皇帝身份在那里过的逍遥自在,但李亨能吗?

恐怕是不能,并且,假如叛军真的赢了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李唐皇室就沦为了一个盘踞地方的小政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当了几十年太平天子,且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必然会因为巨大的落差受到刺激。

那么到时候,他会怎么对待李亨,这可真不好说,毕竟,他可是曾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

况且,李隆基不止李亨一个儿子,如果到了蜀地之后,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在有限的资源下,李亨还能不能继续保住太子之位,甚至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个未知数。

就算是他李亨侥幸保住了太子之位,并且在熬死李隆基后,当上了皇帝,但由于偏安一隅,成了个地方政权,未来的结局,必然也是亡国,而到时候,李亨便是亡国之君。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让李亨跟着父亲李隆基入蜀,都是一个对他极为不利的选择。

并且更重要的是,虽说马嵬驿之变,李亨并没有站在最前面,但对于政治老手李隆基来说,他难道会看不出来儿子李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吗?

答案是肯定能,只不过双方没有挑明而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亨还敢跟着李隆基前往蜀地吗?这一去,那跟直接送死还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李亨十分清楚。

所以,他说什么都不会去蜀地。

此外,在整个马嵬驿兵变中,扮演者重要执行角色的龙武将军陈玄礼,在最后关头,依然是效忠于唐玄宗的,他可以帮助李亨诛杀杨国忠,但说什么都不会再帮助李亨对李隆基下手。

因此,如果李亨要是对李隆基有赶尽杀绝之意,那手握兵权的陈玄礼第一个就不答应。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分道扬镳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李隆基是铁了心的要入蜀,而李亨只能去往别处。

去哪里呢?这便是李亨的第二个抉择,前往灵武。

严格来讲,李亨前往灵武,是一招极为冒险的做法,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朔方军,而李亨正好是朔方军的节度大使。

虽说这个职位,属于遥领虚封性质,毕竟太子是不可能天天呆在军中的,但在这关键时刻,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李亨去了灵武的朔方军,那首先就相当于去统帅自己的节镇,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体制上,李亨都名正言顺。

而作用之二,李亨身为太子,亲自监军朔方,那么就能激励到天下忠于朝廷的军队,让他们心有所向,继续为大唐与叛军战斗。

所以,李亨才会在部下以及儿子的劝说中,最终决定前往灵武的朔方军中。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前往灵武,才是李亨人生中唯一一次摆脱自己父亲控制,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就是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前,那么李亨想要摆脱玄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玄宗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并且,一旦李亨哪一点做的不如玄宗之意,那么是废是立,全凭玄宗一句话。

但如今的形势就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加上玄宗昏招频出,致使他大失人心,尤其是一心入蜀的决定,更让不少人对他失望。

毕竟天下还有不少人为李唐奋斗,而你皇帝却一门心思的准备偏安一隅,这未免有点太过分了。

而李亨去了灵武,除了能名正言顺的指挥自己所节制的朔方军外,同时,还能得到独立于父亲赏识之外的权力以及拥戴。

但问题又来了,虽说李亨到了灵武,会顺理成章的指挥朔方军平叛,但如果李亨仅安心当一个指挥官的话,那么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一,事情是李亨做的,而桃子却是玄宗摘的。

这意思就是,李亨带着朔方军,指挥他们浴血奋战,最终把叛军平定之后,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就会站出来,继续当自己的太平太子。

别不相信这一点,一来玄宗毕竟是皇帝,二来他对权力历来就极为迷恋。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亨所做的一切,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讲,意义并不是不大。

甚至,玄宗还会一句话,撸掉李亨的太子之位,一旦如此,李亨想哭都没地儿哭去。

第二,那些愿意拥戴李亨,且为平叛出力的朔方军将领,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些朔方军将领,为何愿意支持李亨?说白了并不仅仅是因为李亨身上的节度使名分,更多的是,李亨是太子。

而太子,则是明日的皇上,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今日的皇上,所以,拥戴李亨,就是为了明日的富贵,这是人之常情,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李亨仅是当一个指挥官的话,这些都将不会实现,这样一来,朔方军辛苦一场,到时候啥也没捞着,这搁谁都不愿意。

并且,如果一旦让李隆基继续当太平太子,对于李亨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亨只能选择登基称帝,并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也只有这样,既能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不再受玄宗的控制,也能让政令来的更名正言顺,同时也能赋予手下将领更多的权力。

所以,在抵达灵武之后仅三天,李亨便在群臣的拥护下继位登基,是为唐肃宗,而李隆基则就此“退休”。

之后,李亨调兵遣将,利用朔方军以及回纥、西域之兵,大破叛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而再回过头来看当初在马嵬驿时,如果李亨选择与父亲一起前往蜀地,这些都将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

所以,李亨之所以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亲唐玄宗的皇位,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保,即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不然的话,以唐玄宗的冷酷无情,一旦得势,必然会置李亨于死地,毕竟他十分清楚李亨在马嵬驿之变中的小动作,而依照他曾经“一日杀三子”的作风,如果有机会的话,弄死李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李亨夺了皇位,玄宗才能消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计划,李林甫,宰相,马嵬,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计划,李林甫,宰相,马嵬,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计划,李林甫,宰相,马嵬,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安史之乱,故事传记,李隆基,杨国忠,李亨,太子,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