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财经 《公共财政论纲》:从经典中寻找中国式财政现代化的理论力量

《公共财政论纲》:从经典中寻找中国式财政现代化的理论力量

2022年即将远去,又到一年盘点时。

晒书单意义并不大。不同人有不同的阅读取向。多少人买了《尤利西斯》却束之高阁,多少人添置了《追忆似水年华》却在等待未来追忆,多少人面对《百年孤独》却永远只记住那一句“多年以后……”。

书,只有读下去,才是你的。

《公共财政论纲》,张馨 著,商务印书馆2022版。

2022年,张馨教授的《公共财政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列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论纲》1999年初版至今,在财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再版是对这种影响的肯定。作为中国财政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论纲》再版,可以让更多人读到,可以让更多人重新阅读,其意义不可低估。有了这个机缘,我也再次开启《论纲》的阅读之旅。

《论纲》的内容我很熟悉。这次,我选择毛边书,边裁边看,故意放慢阅读速度,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论纲》原来就是在进行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论纲》紧扣财政实践,放眼世界财政实践和理论学说,东西文明互鉴的点点滴滴跃然纸上。

对于发达国家的财政理论,《论纲》不是仰望,不是马首是瞻,而是平视,平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鉴。改革开放初期,知识相对封闭,人们对域外世界认识也不够丰富。即使是对资产阶级财政理论的批判,对象也多限于凯恩斯,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涉及的主要是宏观财政政策,批判对象或针对确实写过《财政学研究》的庇古,或远溯至19世纪德国的财政学,确实那个时候德国财政学群星璀璨……俱往矣,还看今朝。时代在变,财政理论也在变化。批判也得与时俱进。借鉴更是如此。

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接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问西东,“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朝前看。思想的解放和包容,让我们看到更多,看得更远。

财政理论探索不是凭空而来,需要直面现实重大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有什么特殊之处?逆向成长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遇到政府再定位问题,遇到财政的新定位新航标问题。显然,在社会主义下,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或缺的,且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探索财政运行机制,并进而寻找构建适合国情的财政理论,就是一大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财政学界的头等大事。

别人走过的路,也是我们走过的路。许倬云老先生的话犹在耳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突破生命体验之局限,就是累加各种实践。理论是对实践的升华。市场经济与公共性的对接,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实践中,2013年财税改革与另一个名词即“现代财政制度”联系起来。现代财政制度后来又表述为“现代财税体制”。万变不离其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与现代财政是相通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财政的公共化就是财税的现代化。财税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也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论纲》所进行中国式公共财政理论探索因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论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理论的经典之作,在于它填补了多项空白。《论纲》对公共财政的特征的概括不局限于西方学者的弥补市场失效,而是进一步指出公共财政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是非赢利性的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这些都是立足国情,在消化吸收人类文明共同财富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问题所作出的概括。

在世人对什么是公共财政这样的问题尚未完全觉醒时,《论纲》就给出了答案,而且答案是中国式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这是财政学者的担当。遥想当年,上个世纪的上半叶,多少学子远渡重洋,选择财政学作为主修专业,想的是救国图强,民富国富国强,那是何等情怀的中国梦!财税之现代化自晚清启,但直至民国,我们仍然很难说这一任务已完成。旧中国所谓的现代化实践,或因体制的根本性缺陷,或因内忧外患,战火丛生,不少现代化理念根本无法落地。明白人着急,糊涂人糊涂,浑水摸鱼者继续摸鱼,直至无能为力。

新中国成立后,财税之现代化探索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的背景是计划经济;第二阶段的背景是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理论探索同步进行,留下的财富是以国家分配论为代表、多个学派并存的财政理论。各个学派关于财政本质、财政起源与未来、财政属性的理解,尽管有诸多分歧,但只要国家一产生,这些财政学派似乎又是高度统一的,共性多于个性。阶级财政问题在阶级斗争的岁月中得到更多讨论。改革开放后,中心工作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传统财政理论不足以指导实践,可是财税改革又时不我待。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开放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充分的理解,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厘清,人们对公共财政理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今天再读《论纲》,所抱心态与二十余年前完全不同。在世纪之交,人们亟待从中寻找财税改革的答案,寻找理论支撑。而今,我们更关心《论纲》的学术史意义,更关心《论纲》在财政理论史上的贡献,更关心《论纲》在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特殊意义。

《论纲》写作时,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尚未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当时,中国财政学界也面临如何重写财政学的问题,只是那时知识体系构建的自觉性似不那么明显。而今,《论纲》探讨的意义更加凸显。重写中国财政学,必须对中国财政实践进行评述,必须对财政学史有更全面的把握,必须对财政学教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的英文教材)作较彻底的梳理。唯有如此,中文世界的财政学与英文世界的沟通才更加直接,国人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论纲》值得细品。读过不等于读进去,接触不等于弄通。研究是不断重新探索的过程。学术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提炼问题,不拘于成见,才可能有新意。“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置于死地而后生。文学体裁如此,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财政学何尝不是如此。回应时代命题,理论才有生命力。记不清谁说过,社会科学论著出版后四十年还有人读就很了不起。《论纲》出版仅二十余年,尚不为长,但想起有的论著,甚至连出生都得抱着投胎稍晚点就生不逢时可能难产的情形,不禁莞尔。《论纲》是沉甸甸的学术积累成果,往前再看20年,50年,100年,中国财政学史上的地位,不会缺席。

学术研究常常是接着干的事。能做点什么让后人接着写,本身就有意义。学术论争是难免的,且不可或缺。谁能在学术上独霸天下?学霸而已。学术进步只能靠扎实研究,占山头圈地为王,自欺欺人。包括财政学界的社会科学界别无选择。

《论纲》首先告诉我们,“公共财政”原来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中国式公共财政论探索并不止步。“双元财政论”(双元财政包括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更是大大提升了中国式公共财政论的应用空间。无论如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国情,“双元财政论”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在《公共财政论纲》这样一部中国财政学经典之作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式财政现代化的理论力量。

理论探索无止境。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读一部经典,是在与伟人对话。人生有涯学无涯,只能有所取舍。经典论著即使再熟悉,每次翻起,都可能有所得。二十余年来,我时时翻阅《论纲》,如今有了更好的新版本,不时拿起,翻上几页,或直接在书上涂鸦,写点体会。

何须焚香,书香自来。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著有《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大国轻税》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