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朝重文轻武,有着如此大的弊端,统治者为何视而不见

宋朝重文轻武,有着如此大的弊端,统治者为何视而不见

引言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朝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裕,国库充盈。这一切都是因为赵匡胤,在合适的时期建立起了宋朝。提起宋朝,我们会想起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赞叹宋太祖的果敢;也会想起令人气愤的重文轻武政策。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在内心都有一种假如宋朝不重文轻武、平衡发展,以宋朝的实力肯定会更辉煌,宋朝也不会如此快的灭亡,甚至宋朝还有可能把“燕云十六州”收回,实现真正的大一统。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众所周知,重文轻武有着极大的弊端,军队羸弱,无法抵抗外敌,文官集团过于冗杂,甚至还会出现腐败的情况等,那么作为宋朝的统治者,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治国之策呢?作为一个国家的统率,他们肯定会想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此明显的弊端,他们为何就没有注意或者说他们视而不见。

重文轻武的原因

提起重文轻武,大家想到的便是宋朝,有的人甚至会认为重文轻武的制度是在宋朝建立起来的,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宋朝的重文轻武尤其突出。然而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其实古代的重文轻武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仔细品读各个朝代的发展史,其实都能寻找到重文轻武的痕迹,比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甚至汉朝建立初期,刘邦把一些武将功臣全部处死;唐太宗也是死死的把武将压住,不让其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宋朝建立之后,特别是在经历过五代的混战,百姓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所以重文轻武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大宋之前是一个乱世,在其中起作用的便是武将,所以宋太祖以史为鉴,不愿意承担这样大的风险,于是选择了重文轻武。

唐朝的震慑宋太祖坚持重文轻武除了历朝历代以来的缘由,还有就是唐朝灭亡的影响。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夫所谓者,节度使之兵也”,何谓节度使?这个职务最初设立是作为类似于钦差大臣而存在的。但是唐朝时期疆域过关,为了方便管理,所以唐太宗在边关地区设立了都督,而后为了能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于是授予了一些特殊的权力。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利就是避免了因为距离过远,朝廷无法即时处理问题的弊端;弊也就很明显了,因为相当于代替朝廷处理问题,所以手上有着很大的权力。这也就是节度使的来源,也为唐朝埋下了武将藩镇割据的隐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的消失。

五代的教训唐朝之后便是五代十国,这个时期非常混乱,伦理也无法束缚一些认手刃自己的父亲兄弟等。而且整个五代时期,武将混战,即使你是皇帝,下一秒也有可能身首异处。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时期,人人都想成为武将,甚至有一种只要你是武将,手里有兵,那么你就有可能壮大,有可能成为皇帝的思想趋势。而五代的混乱说到底也是因为,武将专权,而武将对礼法等制度更是不在乎,所以这也给了宋太祖一个提醒。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然后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自身的原因,他是武将出身,他深知掌握兵权的重要性,更深知唐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武将,也深知五代混乱也是由于武将的原因。更何况他自己就是从武将“黄袍加身”,他自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他比谁都清楚武将权力过大会存在的隐患,也为了后代子孙的稳定,所以宋太宗在建立宋朝之后,便大力提高文人的地位,以此来压制武将的地位。

重文轻武的过程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选择“杯酒释兵权”打压武将,没有如刘邦一样选择直接赐死,让人人都惧怕他;也没有选择如唐太宗一样死死的压着武将,不让他们有翻身的机会;而是选择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打压武将。不仅让他拥有一个好名声,还让他树立了威信。所以宋太宗上位之后,也就遵循着宋太祖的做法,逐渐的提高文人的地位。相信他们作为统治者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弊端,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孙,为了江山统治的稳固,还是选择了重文轻武这条路。

其次重文轻武到了中期,文官的数量众多,在朝堂上也更有发言权,即使后面想要下放权力给武官,也会遭到整个文官集团的劝诫,比如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其中就有针对军队的变法,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军队的实力,这就触动了文官们。所以文官们又会进谏,而且宋朝还有着不杀进谏之人、不杀文官的规定,所以即使皇帝再不满也没有任何办法,如果强行实施,肯定会遭受到文官的抵制。而且文官集团随着发展,内里盘根错节,环环相扣,下放权力给武官势必会影响到文官,所以文官也会劝诫。而且宋朝文官福利待遇比武官高很多,这也催生了宋朝文官的产生。人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文官,因为当官就意味着发财,自己的一切有了保障,

然后由于重文轻武,武官遭受文官的欺侮,皇帝也对武官们大加猜忌,慢慢的武官也越来越不受世人待见,地位极其低微。比如大名鼎鼎,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狄青,也是备受文官集团的排挤和皇帝的猜忌,最后抑郁而终。千百年来汉人的尚武精神吗,慢慢丧失,读书考取功名成为正事。百姓见武官地位下降,也会更加看不起武官,从而社会风气也渐渐形成彻底的重文轻武。在《知否》中,盛家老爷教育儿女,嘴上经常挂着的便是,只有考取功名才是正事。由此可见,经过宋朝一代一代的发展,重文轻武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趋势。

重文轻武的益处

避免割据势力的出现封建王朝,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也为了守卫疆土肯定会建立军队,但是这些人常常不会让军队过于强大,一方面防止军队过强威胁自己的地位,一方面防止有人利用军队割据。比如唐朝“安史之乱”还有五代时期的混乱,还有作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所以宋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出现前朝的情况,会重文轻武,避免出现割据势力。而且他们只要手里有精锐兵力,国内的叛乱随时能够解决。这样有益处的事情肯定值得去做,也就出现了历史上闻名的“杯酒释兵权”,为的就是把这些蠢蠢欲动的武将,扼杀在摇篮里,防止再次出现势力割据。

能够提高官员的素质说起来五代时期混乱,武将是一个原因,官员的素质低下也有其中的原因。素质低下就不会遵守“三纲五常”,也不会听由皇帝差遣,只是按照手中的权力和个人的喜好来解决事情。所以重文轻武,引起了当时社会上一股读书的风潮,而宋代又以儒学为主,儒学又讲究礼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百姓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甚至宋真宗赵恒还《劝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统治者都在劝学,那么百姓们也会更加向学,而且底层百姓读书能够提高素质,并且这些百姓进朝为官之后对统治者也没有什么威胁。而且不仅百姓官员素质提升,其实武将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比如“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陆游。

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宋朝重文轻武,那么文化得到了发展,比如这个时期“程朱理学”,也是因为重文轻武,人们都用功读书,研究儒学,所以才有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发展的一次飞跃。而且“程朱理学”也是用来约束管理者、士大夫的一门学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统治的稳定。

重文轻武的弊端

军队实力下降要说宋代重文轻武最明显的弊端,便是整体军事实力的下降。因为不受重视,很多人不愿意再进入军队,自古以来汉人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所以士兵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因此这个时期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武将。因而,宋朝即使如此繁荣,在与外敌作战时,也是败多胜少,即使有庞大的军队,也打不出应有的气势,反而常常被人打得丢盔弃甲。这如同宋朝的灭亡的一个炸弹,当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低下,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武将得不到发展因为重文轻武,所以在朝中武将会饱受文官的打压,即使武将实力再强,也会受到文官集团的进谏,有的甚至诬陷有能力为武官,所以再强的武官也是没办法长存的。比如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有着壮志的他,最后也是受到了文官集团的诬陷,最终遇害。如果武将地位能高一点,那么很多武将是不是不会遇害,宋朝也会有可用之人,灭亡也不会如此之快。

会使得人们安于现状失去斗志宋朝的繁荣,给了宋朝的统治者和百姓一个误导,认为是重文轻武的结果,所以更多的人从文,安于暂时的安稳,失去了斗志。在经历多次的失败,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也没有让他们醒来。甚至于一些国家都脱离宋朝的统治了他们还是无动于衷。这也给宋朝的毁灭,带来了实质性的打击。

那么如此多的问题,宋朝统治者真的没有发现吗?也许他们过于沉醉于当时的繁荣中,真的没有发现。但是笔者更认为他们明白其中的弊端,但是他们被唐朝的灭亡震慑到了,也明白武将的重要性,所以就算他们发现了弊端,但为了统治的稳定性,也只能选择忽视,更不敢随意做出改变,失去现有的平衡。这也是宋朝历代皇帝忽视的原因,其实说到底,还是宋朝的皇帝缺少一定的魄力,觉得自己无法镇压住武将,不仅自己缺少魄力,他们的后代也缺少这样的魄力,不然早就改革,也不会让重文轻武的状况,持续了百年,到最后都无法抵抗外族的侵袭。

其实在宋朝前期,兵权在皇帝手中,这些皇帝经历过战火,所以也是能带兵作战的,那么重文轻武还不会如此快速的暴露出为;但重文轻武还有一个隐患便是,后期的皇帝,生活在安定后的宋朝,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懂排兵打仗,各种需要皇帝抉择的战事,无法进行有效的抉择,又没有能担当重任的武将,而朝中那些文官又只会“之乎者也”,所以宋朝注定了在军事上失败。

结语:

不可否认重文轻武对宋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样过于极端,最后还是导致宋朝的覆灭。可以这样说,宋朝的繁荣因为“文武”,宋朝的衰败也是因为“文武”,但最终受罪的还是百姓啊。

可见历史上不管是重文轻武或是重武轻文,都是不可取的,都会为朝代的统治带来隐患,但是为了巩固统治,刻意降低武将质量,那么只会引得外族侵袭,而且还没有还手的力量;但是,太过重视武将也会使得,统治不能安定,百姓也会受到武将的迫害。得根据历史发展的潮流来抉择,同时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证一个朝代的长足发展。

参考材料

《宋史》

《新唐书》

《劝学》赵恒

《满江红》岳飞

《破阵子》辛弃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权力,宋太祖,时期,唐朝,地位,皇帝,宋朝,武将,弊端,观点评论,宋太祖,宋朝,文官集团,文官,武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权力,宋太祖,时期,唐朝,地位,皇帝,宋朝,武将,弊端,观点评论,宋太祖,宋朝,文官集团,文官,武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权力,宋太祖,时期,唐朝,地位,皇帝,宋朝,武将,弊端,观点评论,宋太祖,宋朝,文官集团,文官,武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