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渊有22个儿子,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狠?

李渊有22个儿子,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狠?

纵观唐朝历史,开国初期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这场政变可谓是体现出了中国历史上夺嫡之争最血腥的一面。秦王李世民先后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再逼宫父亲李渊,使自己成为太子,三个月以后李渊“主动”禅位,李世民由此开启了自己23年的帝王之路。

一千多年以后,再回首玄武门之变,想必有很多人会有疑问,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多达22位,为什么只有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四李元吉三个儿子参与了夺嫡呢,其他儿子为什么既没有参与夺嫡,还没有站队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唐高祖李渊造小孩有一个巨大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公元618年唐朝的开国。在唐朝开国之前,李渊有5个儿子,而唐朝开国以后,李渊身为皇帝,是要什么有什么,于是治国之余就努力造小孩,所以又有了17个儿子。

我们看看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间,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也就是说当时不算开国之前所生的5个儿子,其余17个儿子,有的还没有生下,而最大的第六子李元景当时也不过9岁。

所以年龄上的巨大差距,直接就将夺嫡三人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跟以老六李元景为首的17个弟弟划分开了。因为这些个弟弟太小了,别说发生玄武门之变时还没有出生的弟弟,就是已经出生的最大也就是9岁,是什么也干不了,别说参与夺嫡了,就是站队都不会。

那么年龄上的巨大差距已经排除了17个小弟弟,还有两个兄弟与夺嫡三人组同样出生在唐朝开国之前,为什么没有参与夺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两个都早逝了。

这两个人分别是李渊第三子卫王李玄霸和第五子楚王李智云,李智云还是李渊的第一个庶子,因为前面四个哥哥都是李渊正妻窦氏一人所生。

李玄霸早逝于隋大业十年,都没有活到唐朝开国。

李智云的死则有些耐人寻味,史书记载:“及义师将起,隐太子建成潜归太原,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为吏所捕,送于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

也就是说在李渊起兵之际,李建成和李智云在一起,结果李建成认为李智云年幼,干脆没有管他,就自己悄悄地回到太原,不久李智云被捕,后被处死。

李建成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可能李智云只是他的异母弟,有可能是故意借刀杀人,想要提前解决掉潜在的竞争对手。不管怎么说李建成是真的坑弟了,而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唐朝开国以后,坑弟的李建成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死于二弟李世民之手,说起来还是有些讽刺的。

所以总结来说,唐高祖李渊有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儿子参与了夺嫡呢,主要是跟夺嫡三人组年龄相近的两个兄弟,在开国之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早逝了。

而其他17个兄弟,在玄武门之变之时,最大的不过9岁,没能力夺嫡,所以自然没有参与。

再纵观这场血腥的夺嫡政变,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真正辉煌的开始,奠定了他23年的帝王之路,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有了属于唐太宗李世民一系列的丰功伟业。

但以唐朝大历史来看,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初期如此血腥的通过武力夺嫡,无疑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所以自此唐朝皇室内部的血腥斗争可谓是屡见不鲜。诸如唐太宗时期大儿子李承乾就因为夺嫡之事,效仿父亲李世民想要通过武力夺嫡,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才开始改变这种残酷的斗争,开始有意限制皇子的权力,并且建立“十王宅”,方便集中控制皇子,才使皇子的残酷夺嫡之争告一段段落。在开元和天宝差不多四十年间,诸皇子并没有发生什么变乱,更不用说出现武力夺嫡的事件。

但皇子没实力夺嫡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有些放纵了,甚至狠心的一口气处死三个儿子,在历代可谓罕见。而唐玄宗在位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更是将唐玄宗对于皇室斗争的改变冲击的是支离破碎。因为安史之乱以后,大唐江山面对的最大问题不再是皇室内部的骨肉相残和权力倾轧,而是盘踞于帝国各地尾大不掉的藩镇,还有后来兴起的宦官势力。

因此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可以说是苟延残喘了近150年,中央朝廷外有藩镇割据大患,内有宦官之祸,最终憋屈的亡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李渊,兄弟,李世民,李智云,历史,唐朝,李元吉,儿子,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智云,李元吉,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李渊,兄弟,李世民,李智云,历史,唐朝,李元吉,儿子,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智云,李元吉,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李渊,兄弟,李世民,李智云,历史,唐朝,李元吉,儿子,李建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智云,李元吉,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