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陶渊明在南北朝评价并不高,为何到了宋朝突然比李白杜甫地位都高了

陶渊明在南北朝评价并不高,为何到了宋朝突然比李白杜甫地位都高了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南朝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陶渊明逝去,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走完自己官场失意,诗场也不太得意的一生。

而陶渊明之死只是一个开始,他的评价在死后几百年并不高,但是在宋代突然水涨船高起来,几乎是被捧上了天。比如评价他是“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是历代“诗人之冠冕”、是“李杜诸人皆莫及”等等,认为陶渊明就是一个完人。

像苏东坡、陆游、朱熹、辛弃疾等人都是陶渊明隔了好几百年的知音和小迷弟。

这些人有多么迷恋崇拜陶渊明这个古人呢?

就以大名鼎鼎的辛弃疾来说,他的词作共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用陶渊明本人或其作品者,有60首,占其人生总创作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辛弃疾有多么喜欢陶渊明。

而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喜欢和崇拜,可谓是宋代文人对陶渊明喜欢崇拜态度的一个缩影。

在宋代之前,陶渊明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像在南北朝时代,在主流群体眼中,参考萧统在《陶渊明传》的评价:“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这句话来看,陶渊明只不过是一个有“高趣”的山人。

对他评价好的,也不过是评价其是“隐逸诗人之宗”,甚至有人嘲笑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诸如唐朝的王维对陶渊明弃官归田行为还讥讽地说道:“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到了中唐以后,陶渊明的评价才开始好起来,到了宋代,则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那么陶渊明为何会突然在宋代水涨船高起来呢?

简单来说,陶渊明这个官场失败者,因为几次出仕,几次辞官不做,还有在晚年拒绝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檀道济劝他出仕之举,反而在后世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闪光点,成为他完人的标志。

后世出于政治目的,对于他的研究,已经不是在于其作品,而是道德赞叹,还有政治曲解唱高调起来,将陶渊明给包装成为一个东晋忠臣,是宁死都不愿出仕刘宋王朝。

为了包装陶渊明,可谓是费尽心思,诸如《述酒》一诗,当时很多人以此内容认为他是忠臣,因为其中有“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这样的动情诗句,表达了对被害的晋恭帝的同情,因此认为他这是伤君父之难。

但却刻意忽略了陶渊明在后半部分的“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诗句,表明自己超然世外的态度,而不是像其他忠臣一样,痛心疾首的表示自己要恢复晋室。

说白了陶渊明这首诗,更多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罢了,至于忠于晋室,大家仔细想想可能吗,他一生几次出仕,都因为官场黑暗而辞官,最后干脆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在东晋的黑暗官场上一路坎坎坷坷,到了四十多岁,都被逼得去过归隐生活了,他凭什么要对这个腐朽不堪的晋室死忠呢?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而在宋代之前,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之所以没有被政治曲解化,因为东晋本身就是一个混乱的朝代,后面的南北朝更是混乱,皇权更替频繁,说白了就是军阀轮流坐庄,像世家大族要么是明哲保身,要么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参与其中,在这种环境下,陶渊明真没有被包装成忠臣的必要。

而宋代开始,因为内忧外患,出于统治需要,需要树立忠臣榜样,于是陶渊明因为几次辞官不做的经历,反而成为加分项,被塑造成为一个诗人中的忠臣,也符合当时文人们的胃口。

当然本文并非是否认陶渊明的品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是值得称赞的,他的品格也是高尚的,只是宋代将其包装成为一个晋室忠臣,不说其他,恐怕终老田园的陶渊明本人也不愿意。

当然宋代文人也不乏认真研究陶渊明作品之人,像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位,他将陶渊“任真自得”的一面研究的就很深,是真正的崇拜陶渊明,而苏东坡在自己不如意的官场人生中,也是多少带有洒脱之意,想必也有受到陶渊明作品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最后抛却政治曲解原因,陶渊明之所以在南北朝主流中不怎么受欢迎,因为当时的诗风是用词繁富且繁芜,特别重视辞藻的华丽,陶渊明的诗句相对来说太直白,不装饰的高雅冷淡,因此被认为是“词采未优”,自然是“难登大雅之堂”。

到了唐代更不一样了,盛唐的豪迈,使得诗人们作诗自然是喜欢华丽而大气,同时还向往建功立业,对于田园诗人陶渊明,自然多是认为其诗句太过小家子气了。

所以虽然唐朝有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句,但终究是少数。而且还是随着安史之乱,唐朝一蹶不起,消沉环境中,喜欢陶渊明诗句的诗人才多起来。

到了宋代就不一样了,北宋是有北方辽国一直压一头,对外军事不畅。到了南宋更是偏安一隅,这时期的诗人作诗,多是没有唐代诗人的豪迈,反而是因为对于当时国家前途的各种担忧,是既积极进取又消极躲避,诗句也饱含感情。

这时候同样在偏安一隅的东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超然的隐居不出仕,并且诗句饱含感情,自然也就符合当时的文风,再加上统治阶级为了塑造忠臣的政治曲解,两者结合之下,陶渊明在几百年后的宋代是大火了一把,被推崇至极,甚至连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成为了一代完人。

不过真金不怕火炼,陶渊明是一个“任真自得”之人,他的一生是随心而为的,虽然官场失意,但坚持了自己初心不变,因此不惜归隐田园,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诗人,虽缺少“忠臣”元素,但可说是一个大众真正喜欢的完人,所以他可以“火”到今天,依旧地位超然。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评价,李白,杜甫,地位,陶渊明,宋朝,南北朝,忠臣,诗句,辛弃疾,诗人,陶渊明,忠臣,诗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评价,李白,杜甫,地位,陶渊明,宋朝,南北朝,忠臣,诗句,辛弃疾,诗人,陶渊明,忠臣,诗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评价,李白,杜甫,地位,陶渊明,宋朝,南北朝,忠臣,诗句,辛弃疾,诗人,陶渊明,忠臣,诗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