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在明朝除了科举考试以外,其余两项当官的途径你想不到

在明朝除了科举考试以外,其余两项当官的途径你想不到

长期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属于一个被妖魔化、被黑化的开国皇帝,甚至网上经常可见他杀瓜农、火烧庆功楼、蒸鹅杀徐达等各种谣言。

虽然近年来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有所改变,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位皇帝依旧是“暴君”,属于是那种十恶不赦之人,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明朝的举荐制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古代,封建王朝庞大的官僚机构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员怎么说也要数千名,那么这些官员从何而来呢,是通过哪个途径呢?

在大家印象之中,官员选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其实科举制度以外,在古代还是有着其他途径可以选拔官员的。

就以明朝来说,在开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官员选拔的渠道分别是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国子监)、科举制度。

这三种制度,学校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官办学校,然后从中选拔人才。而科举制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

那么举荐制度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说,举荐制度就是朱元璋通过中央下派到地方挖掘人才,诸如洪武元年“征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后来“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

再有就是通过各地大力荐贤,诸如洪武六年朱元璋就下诏说道:“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当时推举贤才的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时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被推举者又可以“转荐”,也就是可以推荐身边人。

这时期举荐的范围很广,主要是鼓励百姓在道德上升华自己,对于孝子表彰的就很不错,诸如易州涞水县民李得成冒着严寒“卧冰求母尸”,被举为孝廉,被朝廷任命官职,后来官至布政使。

这一时期,吏部荐举的人是“多至三千七百余人,其少者亦至一千九百余人”。

以举荐制度来看,明太祖朱元璋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是想通过此举,将社会风气带向好的一面,并且培养出一批忠君爱国的官员。

但除此以外,举荐制度还针对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地主阶级。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暴君”式的人物,将其说的是十恶不赦,但是为什么明朝当时没有亡国呢,反而先是洪武之治,后是永历盛世呢,就是这些人太过小瞧朱元璋的手段了。

明太祖朱元璋大搞举荐制度,其实还通过此举来拉拢地主阶级,他认为“人有恒产,斯有恒心,今天下富民生长田里之间,周知民事”,所以当时甚至直接从所谓的“富民”中选用官吏。

朱元璋对于地主阶级的拉拢,可谓是不遗余力,诸如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调查浙江等九地布政司,还有南京十八府州田地在七百亩以上的地主,共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编成花名册,准备分批召见录用。

明太祖通过举荐制度,对于当时地主阶级的拉拢可谓是相当到位,打个比方,当时的地主阶级大多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可以说是今天的富N代,有了朝廷这个举荐制度,很多富N代一出生就注定了如果以后没什么大问题,不为非作歹没有坏名声的话就可以通过举荐制度直接做官,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是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这些富N代一出生就是很多人这辈子都达不到的终点,简直是太幸福了。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这样做,意思很简单,就是巩固统治,拉拢了这批代表基层的地主阶级,根基稳定下来,明朝自然是蒸蒸日上。

有拉拢就有打压,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支持明朝统治的地主阶级自然是笑脸相迎,优待之。对于不配合的地主、文人,就是杀伐果断了,诸如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

像那些地主势力强大的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则是更狠了,当时江南的地主豪强势力最为强大,这些地主豪强拥有大量土地,还鱼肉百姓横行霸道,甚至隐藏丁口和土地,向农民转嫁赋役负担,使朝廷的统治延伸不到下面,是一大不稳定因素,于是在明朝建立的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几次下令将曾经依附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江南地主豪强,还有忠于元朝的孤臣都迁到凤阳,使其远离家乡,没有根基,方便控制之余,还可以开发开发朱元璋的凤阳老家。

朱元璋还下令将一些地主豪强迁到当时首都南京,以方便控制,如洪武二十四年徙天下富民5300户“以壮京畿”。

由此可见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手腕之强,对于当时的统治基层地主阶级,不是一味的强硬,而是对症下药,听话的就通过举荐制度,给予官职,不听话的就是打压和迁徒甚至抄家。

这样刚柔并济的手段,将明朝治理的蒸蒸日上,不知道今天为何有人只是片面的给予一个“暴君”评价呢,真是搞不懂这种逻辑。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拉拢地主阶级,他毕竟出身于农民,所以对于农民也不错。

除了大家熟悉的明太祖朱元璋鼓励老百姓自发将贪官污吏押到京城以外,朱元璋还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在元朝,地主与佃农是很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规定佃农要对地主向主仆之礼。

在明朝开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明制父辈曰“尊”,兄辈曰“长”。佃农与地主从元朝的主仆关系,到了明朝成为少长关系,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难得可贵的是,因为元末延绵的战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时干脆卖身为奴。对此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凡战乱中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于庶民之家为奴者,诏书到日,即放良”。

还进一步决定由朝廷出钱赎还因饥荒为奴者的自由,诸如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赎还了典卖为奴者男女二百七四名。

由此可见明太祖朱元璋在治国上面真是一个天才,是两头都兼顾了,地主阶级是听话的给好处,不听话和威胁统治的就打压,老百姓也是提高其地位,尽量给予优待。

最后再说说举荐制度的存在原因:

一是朱元璋重视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加上当时刚刚开国,所以需要这种举荐制来为民众树立道德模范,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安定。

二是朱元璋通过举荐制度,来大规模拉拢听话的地主阶级,使这些地主阶级通过举荐制度可以轻松当官,这样一来自然忠心于明朝,朱元璋的统治自然巩固了。

当然举荐制度只是在洪武时期盛行一时,毕竟当时明朝刚刚开国,是百废待兴之际,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举荐这种拉拢人心的制度,自然是被大力提倡了。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当时科举出身被视为仕宦的唯一正途,本就已经大不如从前的举荐制度和学校制度更是成为了摆设。

什么是以史为鉴呢?

这就是以史为鉴,有时候看事情要分两面性看,诸如明朝开国初期的举荐制度就有很浓重的时代特色,说白了就是开国皇帝用于巩固统治的一个工具而已。

而通过这个历史,更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的另一面,这位皇帝其实是真的被低估了,面对地主阶级和底层老百姓,几乎是面面俱到,真是使人佩服。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豪强,途径,明朝,统治,地主阶级,贤才,人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暴君,观点评论,明太祖,地主,朱元璋,地主阶级,制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豪强,途径,明朝,统治,地主阶级,贤才,人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暴君,观点评论,明太祖,地主,朱元璋,地主阶级,制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豪强,途径,明朝,统治,地主阶级,贤才,人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暴君,观点评论,明太祖,地主,朱元璋,地主阶级,制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