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西晋八王之乱:愚蠢、狠辣、小人、背叛与杀戮,见不到一个君子

西晋八王之乱:愚蠢、狠辣、小人、背叛与杀戮,见不到一个君子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灭吴之后的西晋王朝,本来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但是,历史总是事与愿违地不可捉摸,一路坦途、一番高潮之后,便立即毁掉所有人的美丽梦想。

统一华夏的西晋王朝,率先迎来的不是“文景”、“贞观”之治,而是同室操戈的华丽血时代。

司马家的一众掌大权、握重兵的王爷们,不甘寂寞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导演了一段皇室内乱和中华血泪史——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都有哪八王

都是司马家的王爷,这些人之间都是亲戚,但都是什么亲戚呢?

即便详查司马家的族谱图表,也需要认真梳理、仔细对应,而且查完之后、再看具体事件,仍旧继续一头雾水。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

楚王司马玮,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

齐王司马冏,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

成都王司马颖,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

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晋武帝司马炎的远堂兄弟。

长沙王司马乂,司马懿的曾孙,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晋武帝司马炎的远堂兄弟。

八王之乱怎么才能讲明白

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把八王之乱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291年3月到6月:楚王司马玮先杀外戚杨骏、再杀汝南王司马亮,而后皇后贾南风杀司马玮,最后贾南风总揽大权。

第二阶段是公元299年到公元206年,与第一个阶段相隔8年之久,持续了7年之久,司马家的一众王爷们,你方杀罢、我方再杀,杀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东海王司马越。

这已经很乱,但还能条理清楚。

而第二个阶段,沿着时间线索笼统叙述的话,看得人不仅会乱到头疼,写得人也得把自己写乱。

所以,为了说清楚八王之乱,就不能按时间来编年,也不能按人物来列传,只能按照事件来划分。

于是,这里把八王之乱大体划分为七个阶段模块来梳理。

第一阶段:没活过第一集的两个王爷,他们是一对爷孙

晋武帝司马炎本打算为儿子晋惠帝安排两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和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

但是,外戚杨骏和女儿杨芷的一通操作,竟变成由杨骏一人辅政。

这就为接下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太后外戚掌权,最不满意的不是司马家的王爷们,而是皇后贾南风。

于是,丑皇后贾南风便把司马家最硬的一位王爷——楚王司马玮,召到了首都洛阳。

就这样,太后外戚被杀掉、贾氏外戚站起来,但主持朝政的却是汝南王司马亮和大臣卫瓘,原因就是这两个人威望实在高。

威望很重要,但实力更重要,野心和狠辣也重要。

所以,有实力、有野心、也够狠辣的贾南风,便以惠帝之名密令楚王司马玮再杀司马亮和卫瓘。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结束,仅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

司马家的两个王爷,一个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亮、一个是司马炎的第五子司马玮,这一对爷孙王爷,便被贾南风给玩死了。

此后,太后贾南风及贾氏外戚总览大权,重臣张华主持朝政,西晋王朝平静了8年时间。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太子司马遹。

出生于公元278年的太子司马遹逐渐长大,至公元300年,已经22岁。

这个阶段,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唱主角,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齐王司马冏开始登场。

这两个人也是一对爷孙,司马伦是司马炎的叔叔,而司马冏是司马炎的侄子。

司马伦这个人没啥本事的,早年镇守关中,结果弄的羌、氐叛乱,所以就由地方转任中央,做了太子太傅。

同时,这个人极其没起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曾经伙同散骑将刘缉盗窃御裘,还被抓了个现行,差点被治罪。

没本事的人就不去想事情了,因为确实想不明白,但也总得想啊,所以就会拼尽全力地想关系:把自己摆在各种关系设定中,思考自己的位置。

所以,有时候,笨人的情商会非常高,而且高得可怕。

如果这种人再有一定的行动力,他就会去搞关系。

所以,千万不能小瞧身边那些智商不高、干事不成的人,他们在搞关系这方面往往能把聪明的你甩出几条街。

而司马伦就是如此。

他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应该说是晋惠帝和贾南风的爷爷辈。

但是,不知怎么搞得,司马伦却极得贾南风宠信。

深交贾、郭,谄事中宫,大为贾后所亲信。

司马伦及一众幕僚早有不轨之心,就想着怎么把贾南风这个丑皇后干掉。

但是,擅长搞关系的司马伦,早就在脑袋里想象了干掉贾南风之后的各种关系设定:

贾南风死,晋惠帝痴;太子司马遹聪明且已弱冠,所以太子必掌权;掌权的太子一定会亲贤臣而远小人;而自己不仅是个小人而且早已被打上了贾后一党的标签。

因此,结论就是贾后还不能死,得等着贾南风整死太子司马遹后再动手。

干事情,司马伦是蠢才;搞关系,司马伦是人才。

在贾南风整死太子司马遹后,司马伦立即动手,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废掉皇后贾南风、剪除了贾后一党。

赵王司马伦便让齐王司马冏出镇许地,灭了不服的淮南王司马允,然后尊侄孙司马衷为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

第三阶段:三王叛乱,司马伦被杀、司马冏掌权,登场了一对叔侄王爷

你司马伦这么做事情,别人当然不满意,而最不满意的就是齐王司马冏。

当初发动宫廷政变、剪除贾后一党,齐王司马冏是主要的参与者。

结果呢?

做了全天下风险系数最高的买卖,而收获的却是一地鸡毛,啥也没拿到不说,还被赶出了洛阳。

于是,搞完宫廷政变的齐王司马冏,接着搞武装叛乱。

第一阶段登场的两个王爷是爷孙关系,以司马炎为核心来梳理: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亮与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玮来较量。

而接下来两个阶段,要登场的王爷们,便是两对叔侄关系。

这里不是强调一起出场的司马王是什么关系,而是通过强调辈分这个关系标签,来条理清楚,因为八王之乱实在太乱。

司马冏要造反,但他不是一个人去战斗,他要找帮手。

就这一点来说,司马冏已经具备了当主角的潜力,因为任何历史文本的主角英雄要想成功、都得先找帮手。

司马冏找来了两个帮手,于是就再登场了两个王爷,他们是一对叔侄关系:司马炎的堂兄弟、河间王司马颙和司马炎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

还是以司马炎为核心来梳理:司马颙是司马炎的堂兄弟,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儿子。

于是,刚刚结束宫廷政变的西晋王朝,马上就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王叛乱”。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是朝堂斗争和宫廷政变,进入到这个阶段,可就是天下硝烟了。

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向洛阳进军,目标直指篡位皇帝、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搞关系可以,但干事情不行,战争可是天下极复杂的大事情,所以司马伦力不从心。

一顿乱战的结果是:司马伦战败,司马“三王”获胜,晋惠帝司马衷复位,齐王司马冏辅政、独揽大权。

第四阶段:五王混战开始,八王终于凑齐,最后再登场一对叔侄王爷

赵王司马伦废了皇后贾南风,然后赐了贾南风一杯金屑酒。

兵败被俘的司马伦,也被赐了一杯金屑酒,和贾皇后一样的死法。

这是一个华丽的血时代,去死都要“黄金加身”。

司马伦被灭后,八王之乱便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五王混战。

又有两个王爷搅和了进来,和上一阶段一样,还是一对叔侄:司马炎的远堂兄弟、东海王司马越和司马炎的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

仍旧是以司马炎为核心梳理:司马越是司马炎的堂兄,司马乂是司马炎的儿子。

政治是一个平衡。

这个平衡就是有实力的狠角色们都能得到与实力相匹配的权力地位。

实力和权力相匹配,大家就可以坐在一起开会,一起搞民主集中。

而实力与权力不相匹配,就不能构建稳定的权力系统。

这时候,就会有人心里不舒服。

而司马家的王爷们都很任性,心里不舒服从来不说,直接动手开打,要么打死、要么被打死,直到打舒服为止。

天子就拜(司马冏)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备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辅魏故事。这时候,司马冏是舒服了,但其他的王爷就不舒服了。

首先要动手的就是参与三王起兵的河间王司马颙。

司马颙本就是一个骑墙派。

在讨伐司马伦的时候,他先站在司马伦一边,后来看司马冏和司马颖太厉害,于是马上“改旗易帜”,倒戈到了司马冏和司马颖一边,这才有了三王叛乱。

所以,这时候,他造司马冏的反,也实在太说得过去了。

于是,骑墙派司马颙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一起收拾把持朝政的齐王司马冏。

司马颙是想先让司马乂和司马冏这两个人打得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渔翁得利。

但哪知道:司马乂太厉害,在洛阳与司马冏大战三天后便完美胜出。

杀了司马冏后,司马乂独掌了朝堂大权。

司马冏败了,司马乂胜了,而司马颙还是没捞到好处。

而根本也没用这二王动手,身处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见二王势大,便赶紧站队,抓了司马乂。

功败垂成的司马乂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用火烧死。

第五阶段:五王混战接着打,晋惠帝被抓到邺城

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相继领了盒饭,于是现在就剩下三个主角了:

最有实力的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丞相,掌握了朝堂大权。

抓捕司马乂的东海王司马越,升为尚书令。

以为剩下了三个王爷就不打了吗?

不可能,他们还得接着打。

河间王司马颙是个典型的骑墙派加马屁精。

看到成都王司马颖是个大粗腿,于是他就死命地抱。

杀了司马乂后,司马颙便上表,建言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

以为只有岳云鹏当皇帝,才会封出太子的“官位”,而西晋王朝也可以。

司马颙和司马颖这么一唱一和地死命折腾,当然就会有人不高兴。

这个人就是东海王司马越。

本以为自己抓了长沙王司马乂,立了大功,会捞到好处,结果好处没捞着,净看司马颙和司马颖死命折腾了。

于是,极不舒服的司马越,也不去讲理、更不去骂街,直接开打。

掌握朝堂大权的成都王司马颖,觉得洛阳太混乱,在这个鬼地方死了这么多王爷,太不吉利,于是搬到邺城,遥控朝堂。

这就给东海王司马越提供了机会。

司马颖之所以能掌握朝堂,除了有威望、有口碑,更主要的是有实力,他手里有20万大军。

所以,不是谁挟天子都能令诸侯的,关键是你得有实力。

而司马越虽然声势夺人,但打起仗来,当真不咋地,被司马颖的部将石超打得大败,而且还把晋惠帝打丢了。

石超在乱军之中找到了受了箭伤的晋惠帝,把他带到邺城、交给了司马颖。

第六阶段:司马颖兵败,与晋惠帝逃回洛阳、再至长安

成都王司马颖打败了东海王司马越。

但是,西晋可不是就你们八个王再折腾,还有大大小小五十多个王和各地的刺史诸侯。

所以,打败了司马越的司马颖打不服这五十多个王,也打不服已经彻底混乱的西晋天下。

第一个不服司马颖这位皇太弟的,就是司马越的亲兄弟司马腾,你欺负我哥,我就得收拾你。

再一个不服司马颖的,就是幽州刺史王浚,这个人本来就跟司马颖有仇,看到司马颖嚣张得都把皇帝给抓了,这时候就必须得出手。

于是,司马腾与王浚联手,又勾连了乌丸、羯朱等异族军队,打败了司马颖,直接把他赶到了洛阳。

东海王司马越战败,不仅丢了皇帝,还丢了首都洛阳。

此时控制洛阳的,正是马屁精司马颙的部将张方。

所以,已是丧家犬的司马颖,带着晋惠帝,一头扎进了司马颙的“怀抱”。

在洛阳驻兵的张方一看天上掉下了馅饼,就赶紧劫持惠帝和司马颖跑回长安,临走的时候还在洛阳大肆搜刮一番。

第七阶段:八王之乱要结束只能杀得就剩一个王

皇帝到哪里,哪里就是朝廷,而能左右朝廷的便得看实力。

此时最有实力就是马屁精司马颙,因为关中是他的地盘,他也终于可以不用再拍马屁了。

司马颖,曾经是大粗腿,司马颙就上表封其为“皇太弟”。

但是,现在的司马颖只是一个破落户。

于是,司马颙办的第一件朝政就是免去司马颖的皇太弟。

就司马家而言,当真是毫无孝悌可言,兄弟相杀、叔侄相杀、爷孙相杀,这是一个只有流血而没有温暖的皇族。

司马颖劫持皇帝,张方再劫持皇帝,晋惠帝虽然呆傻,但毕竟是皇帝,你们这么劫来劫取得,可就授人以柄了。

战火从洛阳烧到了长安,汉末大乱、三国争霸,刚刚统一不久的华夏大地,再又经历了一番刀兵硝烟。

东海王司马越的天下联军,攻入长安,把晋惠帝迎回洛阳,但不久惠帝便突然暴毙。

至于怎么死的,可能只有司马越能说清楚。

而司马颖和司马颙在战败之后,也在各种逃亡和被俘中,死于非命。

而杀死这两个司马“王”的,也都是司马家的王爷们。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八个司马家的王爷,杀得只剩一个。

后记:英明不过始皇帝

分封制,可以说是中原内乱的最大原因。

这一点,秦始皇看得最清楚、做得最彻底。

“废分封、置郡县”,已经为后世君王做了表率。

但这项制度就始终没有被后世的皇帝们彻底地执行。

历朝历代总会封或多或少的几个王,而这几个王又总会或大或小、或成或败地搞事情。

西晋八王之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郡县不兴而王侯遍地,当真是“云多暗,王多乱”。

西晋有多少王?

司马炎先后封了五十多个司马氏的同姓王,同时还封了五百多位公侯。

国家税赋的三分之一,先被这些王侯贵族拿走。

西晋朝廷还能剩下什么?

所以,只能一直是强王侯贵族而弱皇室朝堂的格局,到了东晋都没变过来。

始皇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来统治中原帝国。

但是,中央集权制有一个最大的要害。

那就是皇帝和皇权,不能出问题。

他竟让自己的白痴儿子成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当上了西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皇帝可以不聪明,也可以没能力。

但如果皇帝是个傻子,那就是司马皇室失鹿,而司马诸王和天下英雄,“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也有襁褓婴儿当上皇帝,而且也能国祚绵延的,这个可以有,但多是形势所逼,才让皇权处于危局。

而且为了能够让皇权度过危局,必得选好辅政大臣。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选好辅政大臣了吗?

一个是想专权的外戚杨骏,一个是活不过第一集的汝南王司马亮。

外戚杨骏,要忠诚没忠诚,要能力也没能力。

贾南风一纸密诏就让他和他的一家都领了盒饭。

这个外戚大臣,保命尚且不能,更别说保护弱主了。

杨骏这么个人,都能把司马亮吓跑,就更别说狠辣非常的贾南风了。

所以,这个人活不过第一集,他玩不了朝堂斗争,当不了辅政大臣。

这可能就是历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小人,司马亮,司马炎,司马玮,司马懿,八王之乱,贾南风,司马家,阶段,外戚,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冏,贾南风,司马伦,司马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小人,司马亮,司马炎,司马玮,司马懿,八王之乱,贾南风,司马家,阶段,外戚,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冏,贾南风,司马伦,司马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小人,司马亮,司马炎,司马玮,司马懿,八王之乱,贾南风,司马家,阶段,外戚,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冏,贾南风,司马伦,司马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