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朝廷采买的角度,剖析北宋东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钱荒”?

从朝廷采买的角度,剖析北宋东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钱荒”?

“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故淮南近岁号为钱荒。”

古往今来,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的价值规律。而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钱物不等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经济问题的出现。北宋的“钱荒”现象就是其中之一。那何为“钱荒”呢?其实就是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货币的发行量低于商品交换的需求量,类似于现在的“通货紧缩”,虽然宋代当时并没有如此精准的定义,但是“钱荒”现象也早有显现。

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的生产和供应不平衡、西夏对北宋经济的依附,揭示了“钱荒”现象会在北宋出现并非偶然

北宋初年其实就已经有了关于“钱荒”的记载。《宋史》:“太平兴国四年(979)铜钱已竭,民甚苦之。”次年,宋代民间还出现了“民租当输钱者,许且输银绢”的现象。由此可见,“钱荒”已然成为整个宋代,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朝廷的采买对宋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铸造以及对外贸易等均有影响,北宋“钱荒”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可谓是开古今之先,其经济活动的频繁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而正是由于商品交换的增加,使得社会对于银钱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可当时的宋代朝廷无法掌控商品经济的发展规模,一时间也不可能向社会中投入大量的铜钱,所以导致了商品的积压,出现“钱荒”现象。

频繁的商业贸易和入不敷出的货币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资金链发生了断裂。交易数额的巨大,也成为北宋朝廷头疼的对象。史书记载,熙宁十年的交易额为11000万贯。这样一个数字,极其局有说服力。由此可见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何其之大。

其实面对社会对铜钱的大量需求,北宋朝廷并不是没有注意到。为了保障货币的生产,宋代朝廷也在努力的组织三司进行商讨,研究应该如何保障商品交易中货币的供应。

令北宋朝廷没有想到的是,生产货币的原材料铜竟然出现了资源的短缺。这一问题可以说是给原本就杯水车薪的货币生产链当头一棒。而北宋初年就有人指出,铜的短缺和制作铜器之风有关。

李觏:“窃观人间,或销法钱,以为恶钱……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恶钱终不可为同用……竞礼铜像,易模变巧。”

除了用铜钱熔炼成铜像之外,因为作为货币的铜钱在宋代还有一定的价值储备功能,所以宋代民众开始收藏铜钱,以备不时之需。朝廷生产投入到社会中的铜钱,却被人们收藏在家,使得参与商品交易的货币数量不足。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徽宗时期,就连中下户家中都有铜钱万贯。

《文献通考》中记载,宋神宗末年,北宋朝廷铸造的铜钱数量在1.5亿贯之上,这样的数字放在现在也是首屈一指的。由此可见,朝廷为解决“钱荒”现象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如果说先前二者是宋代朝廷自身的原因,那么后者则是外部环境因素所致。西夏王朝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其主要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不论是商品交易的规模还是商品流通的次数上,都是远不及北宋的商品经济的。

西夏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西夏与北宋之间针锋相对,但在经济层面,西夏的经济是依附于北宋的。司马光曾言:“西夏所居,氐羌旧壤,地所产者,不过养马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他国贸易。”

由此可见,西夏多用其盛产之物出口到北宋,以此来换取铜钱。而北宋以农业为主,西夏由于地区优势盛行畜牧业,天然互补的生产结构也坚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互通。但西夏一直采用“以物换钱”的方式进行经济往来,所以宋廷的货币储备因对外贸易而减少。

二、东南地区成为“钱荒”的集中地与朝廷的采买有着怎样的关联?

了解了北宋“钱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后,虽然铜钱的供应有些吃力,但宋廷每年投入的数量并不少。同时不难发现北宋的“钱荒”并不是遍及南北的,有着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东南地区。这与北宋朝廷的采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实采买就是由北宋朝廷出资,购置地区富足的资源,以达到调配地区物资的目的,北宋神宗时期由于西北战事的吃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为提高,推动朝廷采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东南地区成为了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集散地,为保障正常运行,朝廷在采买方面设立发运司宋代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地区的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的规模逐渐扩大。而农业生产也随着经济带的移动而发生转变,因此东南地区成为了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集散地。

由于西北边境的军事压力,朝廷需要为戍守边疆的士兵提供生活保障,而粮食的充足供应则必不可少。所以北宋朝廷专门设立了发运司,由朝廷统一采买,以此调配东南和西北粮食的分布不均。

《宋史》:“宋岁漕以广军储、实京邑。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及内郡,又自籴买,以息边民飞挽之劳,其名不一。”

籴买是朝廷采买粮食的专称,因其采买的粮食直接作为军粮的补给,所以朝廷尤为重视。采买的军粮大多源于东南地区的民间市场,所以朝廷对东南地区的货币投放量也是多于其他地区的。

为何东南地区有着大量的货币投放,依旧会出现“钱荒”的问题呢?

采买限制了地区间的货币交换,东南地区的贸易活动逐渐减少,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大为放缓的确,随着中央货币储备对东南地区的投入,加之朝廷的采买,东南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但偏偏就是贸易活动繁荣的东南地区,成为了“钱荒”的重灾区,就连当时经济发达的浙江一带也难逃于此。

其实,从朝廷采买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用于购置军粮的钱款,大多流入了私人的名下。同时为了提高西北军队的战斗实力,购置军需物资必不可少,因此就需要朝廷额外提供军费支持。

《宋书》:“而度支经费,尚闻有阙,是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也。”

可采买军粮后,北宋朝廷内部的货币储备已然空虚。所以北宋朝廷决定对东南地区提高赋税水平,刚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货币,就这样又回到了中央。所以,先前采买的粮食和收缴的赋税都被作为支援前线的物资。

西北地区的货币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东南,而被征收了大量的货币之后,东南地区的贸易活动逐渐减少,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大为放缓,因而出现了大规模的“钱荒”。

三、北宋东南地区“钱荒”的出现,导致出现“钱重货轻”“以物抵税”“铜钱外流”现象加剧,延缓了北宋经济,宋廷不得已提出铜禁和钱禁两项强有力的措施

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钱荒现象,后来因为铸造的铜钱数量不能够满足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加之朝廷采买政策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北宋后期东南地区钱荒现象的出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南地区钱荒现象导致了北宋各地之间还出现了“钱重货轻”的形式。朝廷的采买致使各地在向朝廷缴纳赋税的时候,出现了“以物抵税”的现象。景祐二年,有大臣上奏:

“请路岁以缗钱输京师,致四方钱東而货轻。丁卯,诏江东五万缗,自今并市绢、绵;福建、广东各十万,广西八万,并市银上供。”

因此,钱荒不仅对于地区的经济有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严重危害到北宋朝廷的经济基础。而东南地区的“折粮纳钱”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终究是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必将对自身的经济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其实北宋朝廷,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实行朝廷采买,还有其他的政治手段。北宋建立之初,实行的“沿边纵弛,不复检察”是造成宋代铜钱外流的始作俑者。太宗继位后,意识到铜钱外泄对自身的打击是巨大的,因此提出铜禁和钱禁两项强有力的政策,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邻国的经济活动密切。庆历二年,就有三司使叶清臣进言当时与他国互市的情形:“朝廷务怀来四夷,通缘边互市……致中国宝货钱币,日流于外界。”

针对互市造成的铜钱外流,宋廷也是屡次下令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同”,可能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禁令实施后反而促使私市的出现。熙宁三年,神宗的禁市诏令中提到:“河东、陕西边区互市‘禁令不行’。”司马光称其政策为“徒为玩令,一无所益”。

总而言之,北宋朝廷对民间出现的钱荒现象是及其重视的,历代统治者也都针对此类现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加以限制。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北宋的钱荒现象并不是一日之功而形成的。北宋朝廷应该从经济政策出发,而不是一味通过朝廷采买的政治手段实现保护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

《宋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西夏,社会,角度,朝廷,的生产,铜钱,需求量,货币,现象,观点评论,钱荒,朝廷,铜钱,货币,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西夏,社会,角度,朝廷,的生产,铜钱,需求量,货币,现象,观点评论,钱荒,朝廷,铜钱,货币,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西夏,社会,角度,朝廷,的生产,铜钱,需求量,货币,现象,观点评论,钱荒,朝廷,铜钱,货币,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