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常遇春:元朝“两都巡幸制”的终结者!

常遇春:元朝“两都巡幸制”的终结者!

文/晚风暮雨

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一生征战沙场,未有败绩,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先后攻克元朝两个首都,迫使元顺帝逃往大漠,沦为“北元”小朝廷。

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除了首都之外,还会设置一个或多个“陪都”,如隋朝除了首都大兴城之外,还有东都洛阳(隋炀帝后来又增加了扬州),唐朝有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北宋除了首都东京开封府外,还有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这些王朝虽然设有陪都,但皇帝基本上留在首都处理朝政,很少或者从不到陪都办公。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同样施行陪都制度,但和之前的王朝相比,又有一些不同:蒙古皇帝在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之间两头跑,美其名曰“两都巡幸制”。

蒙古汗国时期,忽必烈于公元1256年春,即命近臣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

公元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府。两年后,忽必烈于此登基。

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定为首都,改名为上都,也成为“上京”、“滦京”、“滦都”。

《元史·地理志》记载:世祖命刘秉忠相宅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岗。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廷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

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等部分组成,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跟随忽必烈在上都居住了17年。

蒙古人统治重心南移,所以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将金国原来的首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并下令在中都东北建新城,新城同样由刘秉忠支持设计,建造完毕后,取名为大都。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正式迁都大都,从此,上都成为陪都。

至元八年,忽必烈听取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将国号定为“大元”,忽必烈即元世祖。

这一年,忽必烈正式确立了两都巡幸制,此后一直到元顺帝,元朝历代皇帝从未间断过。

所谓两都巡幸制,就是在每年二、三月皇帝从大都出发,到上都避暑,同时处理政务,到了八、九月再回到大都。

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后妃和太子会一同前往,还有还有大批随行的官员和护驾的军队,大都只留下少量官员处理政务。

史书记载:“天子时巡上京,则宰执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

元朝皇帝每次在上都停留的时间大约都在半年左右,有些皇帝可能会稍长一些。

明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记载:“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颁赐予其宗戚,马亦就水草。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自后宫里岁以为常。车驾虽每岁往来于两都间,他无巡狩之事。”

元朝皇帝从大都前往上都的路共有四条,据史书记载:“大抵两都相望,不满千里,往来者有四道焉,曰驿路,曰东路二,曰西路。东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

据统计,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11位皇帝里面有6位都是在上都登基。

上都的宫殿同样豪华,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之后,一部义军于公元1358年攻克上都,防火焚毁了宫殿,从此之后,元顺帝不再巡幸上都,“因上都宫阙尽废,大驾不复时巡。”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第二年八月二日,徐达和常遇春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元顺帝逃往上都。

洪武二年,常遇春击败反攻北平的元军后,率军千里奔袭,攻克上都,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元顺帝狼狈逃往大漠。

常遇春成为明朝唯一攻克元朝两个首都的开国将领,为纪念常遇春的功绩,明太祖追封他为“开平王”。

参考资料:《明史·常遇春传》、《马可·波罗游记》、《蒙元时代的斡耳朵》、《元上都》、《草木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终结者,陪都,于公元,忽必烈,首都,常遇春,皇帝,上都,大都,观点评论,忽必烈,元顺帝,常遇春,开平府,刘秉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终结者,陪都,于公元,忽必烈,首都,常遇春,皇帝,上都,大都,观点评论,忽必烈,元顺帝,常遇春,开平府,刘秉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终结者,陪都,于公元,忽必烈,首都,常遇春,皇帝,上都,大都,观点评论,忽必烈,元顺帝,常遇春,开平府,刘秉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