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顺物之性”,宋朝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政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顺物之性”,宋朝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政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环保是个老话题,自从人们意识到自己对大自然作出的伤害,以及大自然对不知感恩的人类作出的报复之后,人们就开始频频提起环保的概念,希望可以凭借自身努力,减少对自然的损害,尽力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环保一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新词,但是环保观念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思想产物,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生态环保的实践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千年前的宋朝,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拥有成熟的环保理念,并且懂得用政策来促进环保行为。

中国古代环保意识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宋朝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朝人在生态上秉持“顺物之性”的理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对动物的保护

千年前的宋朝之所以拥有完善的环保理念,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环保理念渊源极深,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了。

在商朝,城市已经初具雏形,居民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会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因此商朝就曾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来阻止生活垃圾的胡乱处理,在《韩非子》中有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之后在秦国,商鞅制定秦律时,也曾明确规定乱扔垃圾会受到刑罚。

等到西周时期,已经开始有保护环境的法令颁布,其名曰《伐崇令》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保护环境最早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破坏环境、破坏设施的刑罚很重。

在战国时期,秦国曾经颁布了一部保护环境的法令《田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鹭,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

这部法律中规定的内容就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主张人类有限度地利用自然,给予自然恢复的空间和余地。

唐朝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城市更加繁华,因此其对于乱扔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更加严厉。有史料记载,如果有居民将秽污之物乱扔,就会受到杖打六十的处罚。

如果居民乱倒水,而主管的官吏不加制止,或者判其无罪,那么主管的官员就与其同罪,连坐。由此可见唐朝对于环境官吏自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正是因为前朝都重视环境保护,注重处理生活垃圾,宋朝才会有此渊源,才能接受环保理念,能够妥善实施环保举措。

宋朝在生态上的理念是“顺物之性”,首先宋朝禁止捕捉野生动物,比如明太祖曾经下诏令禁止捕杀:“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同时宋朝也下令禁止大肆捕杀青蛙这类有益于庄稼生长的动物,在那时宋朝已经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因为古代的特权阶级喜爱奇珍异兽,因此会大肆捕捉这类动物进献,在《宋史》中有记录宋太宗的诏令内容:

“珍禽异兽,何足尚焉!荣采捕于上林,复幽闭于笼槛,违物类飞鸣之性,岂国君仁恕之心?既无益于邦家,宜并停于贡献。应两京诸州,今后并不得以珍禽异兽充贡举。”

因为要“顺物之性”,宋朝对于这一理念的贯彻是通过减少杀生来实现的。在古代收割完庄稼之后,剩下的秸秆一般都是无用的,处理起来又十分麻烦,因此农家习惯于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用草木灰给下个季度的耕种增肥。

因此宋朝规定农民焚烧秸秆必须要在十月之后,这是因为怕伤及田地里的小动物或者昆虫,在十月之后,天气转凉,田地里自然不再是动物、昆虫的栖息地了。

同时宋朝曾经组织了许多起放生活动,并且宋朝郡县下令要求各地建立多处放生池,宋朝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文章涉及放生事件,由此可见宋朝在努力推行戒杀放生。

宋朝戒杀放生的推行主要归功于当时理学的盛行一时,理学即儒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主张仁义,受此思想的影响,宋朝人们便不愿杀生。

宋朝理学家程颢曾经遇见一只蝎子,想要杀死它却怕因此而伤害了他的仁义,放走它又怕之后蝎子伤人,最终他还是放走了蝎子,由此可见仁义思想对于宋朝人的影响。

虽然宋朝人对于仁义很重视,但是他们也并不是迂腐之辈,当人类的生命遭到动物的威胁时,还是以人生命安全为主,比如安徽祁门地区曾经出现老虎伤人的案例,多达千人在虎口下受伤或者丧命,因此当地县衙就组织了人员上山杀虎,消灭了虎患。

宋朝政府大力推行环保措施,为激励官员们实行,将植树造林作为升迁政绩的一种标准,通过植树造林打造出小型生态系统,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环保不是凭空出现的理念,而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宋朝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梁繁荣的都城,也可以看到道路旁、河岸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成排树木,早在宋朝栽种行道树就是一件常事,这是宋政府大力推行下的结果,同样表现了宋政府对于推行环保举措的决心。

宋朝时期黄河时常泛滥,于是宋太宗在即位之后,就颁布法令要求在水患频发的黄河、汴河地带广泛植树,种植榆树或者其他土质适宜的的树木,以此来抵御和防治黄河水患。

宋太祖建隆三年下诏,命令水患灾害严重的州县的长官,在每年春季带领百姓在两岸种植榆树柳树,巩固堤坝。

堤坝上又种植着桑树,因为植树良多,堤坝阴凉,放牛的人家常常把牛拴在堤坝上,牛吃草后排泄废物,这些又是桑树的养料,因此桑树长得硕大,桑叶繁茂。

养蚕的人家就能得到许多桑叶,蚕长得白白胖胖,吐出的丝质也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在宋真宗在位期间,派专人前去照看汴河,征调了大批的夫役前去植树造林,维护堤坝。因此从日本东渡而来的僧人们乘小舟游玩之时,纷纷惊叹于堤坝的“杨柳相连”、“榆柳成林”。

另外宋朝政府为了不遗余力推行环保举措,把植树造林也列入了官员考核的政绩中,以此激励官员施行上面传达的植树命令。

在《庆元条法事类》有记载:“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

当然如果植树过程中出现大的纰漏,官员也是要受惩罚的。同时宋朝明令禁止乱砍乱伐,盗伐林木的人会被判刑。即便是官方需要砍伐树木,也得提前申报,申请有关机构的许可。

宋朝的经济繁荣伴随着的是对环境的威胁,宋朝之初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宋朝对于环境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为了拯救自己,从而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为宋朝的繁荣是空前的,因此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空前的,甚至远超唐朝。而宋朝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此产生了许多自然灾害。

宋朝对于环境的破坏最开始就是疯狂的开荒垦田,因为宋朝的经济繁荣要胜过唐朝,因此宋朝的人口也是多于唐朝的,宋朝的人口比唐朝多出了一半以上,但是对于唐宋两朝地图,就可以发现唐朝的疆域是就要远远大于宋朝的,可见宋朝的耕地是少于唐朝的。

而等到南宋时期,疆域又缩小了一半,虽然人口有所减少,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因此大量难民涌入山林之中毁林造田,开垦荒地。就拿广西举例,在北宋初年,仅有耕地五百多亩,等到南宋时,已经扩增到了一万多亩。

人口激增,陆上的耕地也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于是大批人用围湖造田侵占水域,占领湿地,就连调节场合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太湖也被侵占开垦为田地。

虽然当时宋朝人破坏环境的势头凶猛粗暴,当时还是有部分远见卓识的人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向皇帝上书。

最终宋朝也饱尝破坏环境的苦楚,在北宋年间每两三年就要发一次黄河水患,长江水患也频发。相比于黄河,长江水患的频率比较低,唐朝平均每十八年才发一次水患,但是宋朝每五六年就会发长江水患。

甚至其他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风灾、虫灾、冰雹、霜冻也时常发生,由此可见宋朝人对环境破坏的力度极大,因此宋朝人的环保举措在一定程度可以看作为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自原始社会其就开始有环保意识,一代代流传和积累,因此在宋朝环保举措做得比较全面合理,既有禁止捕杀动物的禁令,也有提倡放生的理念,同时还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将植树造林和官员政绩挂钩,极力推动环保举措。

但是宋朝人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他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宋朝的自然灾害相比唐朝要多上许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宋朝的环保举措是为了拯救自己而为。

参考历史文献:

《宋史》

《唐律疏议》

《庆元条法事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环保,垃圾,政府,理念,古代,宋朝,政策,大自然,干预,这是因为,观点评论,环保,水患,宋朝,黄河,顺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环保,垃圾,政府,理念,古代,宋朝,政策,大自然,干预,这是因为,观点评论,环保,水患,宋朝,黄河,顺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环保,垃圾,政府,理念,古代,宋朝,政策,大自然,干预,这是因为,观点评论,环保,水患,宋朝,黄河,顺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