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宗室赠官制度:“保证权利的过度”,维持唐朝政治稳定的基石

宗室赠官制度:“保证权利的过度”,维持唐朝政治稳定的基石

宗室赠官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而发展到唐朝时,宗室赠官逐渐完善,形成正规的制度,用文字加以确定。在规模上还有赠官程序上都有明显提高。体现出系统化和体制化的特征,为宋朝和以后历代王朝的宗室赠官提供了借鉴。

宗室赠官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形成的必要产物,是君主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统治而作的政治措施。宗室赠官伴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而产生,贯穿于中国历史。

在唐朝之前处于政治稳定的需要也出现过赠官现象,但在那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宗室赠官过程略显随意,到了唐朝时期宗室赠官规模逐渐扩大,并走向正规

唐朝宗室赠官起源于秦朝,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未立军功者,不能承袭爵位。秦始皇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在除了咸阳之外的地方实现郡县制。

但是州郡的长官一般由皇帝任命,皇帝会将自己的宗室、亲近之人任命为州郡长官,这就开始了宗室赠官的先例。

汉朝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刘邦是一穷二白的泗水亭长。他的亲戚没有做大官的,在他建立了汉朝之后,面对全新的政治体系,刘邦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使得宗室与官僚统治集团相配合,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坚信只有自己的儿子成为王,才能保护中央,所以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封为王爷,让他们拥有很多封地,领兵打仗。并且说:“非刘氏者称王,天下共击之”。这也是宗室赠官的另一表现形式。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虽然最终被平息,但是给后来的统治者留下了顾忌。由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郡国并行制,借此达到弱化诸侯国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汉武帝也给自己的子孙册封王候,像海昏侯刘贺就是承袭了父亲刘髆的王位,成为第二位昌邑王。

秦汉两朝出现了许多宗室赠官的例子,这是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局势混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宗室赠官的事件,即使它们并不正规和完善。

隋朝由北周权臣杨坚建立,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西周的军事贵族,在北周时也是八大柱国之一,被封为隋国公,杨坚建立隋朝后,首次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他的时代被赞誉为“开皇之治”,但是在如此开明的政治下,隋文帝也对自己的族人封爵,具体有九个等级。

隋炀帝时,对隋文帝时的爵位进行调整,将原来的九等爵位大致分为三等,但是宗室赠官并没有改变。终隋两代,宗室封王共有三十位,其中亲王十五位。

以前宗室赠官并没有通过部门的专门制定,礼部的明文宣布,也没有官员的正式上任的后续工作,整个宗室赠官的过程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然而这样的情况在唐朝时发生了转变,宗室赠官的人数明显增多,程序正规和规模扩大。

唐朝初期为了安抚人心,实行“藩王出镇”的政治方针,册封宗室子弟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唐朝中期宗室赠官多集中为节度使等类职务,保证权力过度,加强中央集权

宗室赠官在唐朝正式确立,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在史书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唐朝宗室赠官的大致情况和赠官的数量,甚至可以得到唐朝宗室赠官的分布情况。

李唐宗室中接受赠官的共有五十七位之多,并且分布情况极不均匀,文官的封赠数量多于武官,与西晋宗室赠官注重功勋而大多册封大将军等武职情况不同。

唐朝宗室赠官的成员一般任文职,而且大多集中在唐朝初期到中期,据统计宗室赠官中文官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七。

但是出身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任职类别,在唐朝,也有许多人是文官出身却担任武职,就像李回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同时也有武职担任文职的情况。

唐初,宗室赠官集中于总管、都督两种官职,并且出任官职的宗室子弟大多都是高祖、太宗的子侄,关系十分亲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唐朝初年是政治百废待兴、急需安抚人心的关键时刻,唐初的两位帝王奉行“藩王出镇”的政治方针,需要通过册封宗室子弟来间接达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治目的。

而在唐朝中期,宗室赠官的成员转而集中在节度使、观察使此类官职,这是由于唐朝中期政治稳定,统治者改变了原来政治方针。

唐朝初年藩王遥领藩镇,不亲自就藩,政事一般是长史处理,总管、都督虽有授节之名,但是无授节之实,权力相对低微。

睿宗时,亲王大多就藩,政治权力移交到节度使、观察使之中,为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宗室子弟成为节度使的第一人选,这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化地方的政治考虑。

唐朝宗室赠官的人数中,东宫官七人、三省官七人、地方官二十人、无官职者八人、禁卫将军一人与散官若干,这反映了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东宫官权力重大,担任的宗室极少,一般是皇帝亲信,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对于东宫的控制的加强,东宫官在睿宗时所占的比重较小,说明东宫官的地位尊崇,极重视才华。

只有才能卓越的宗室才能担任,后由于开放性的增大,才华要求放松,宗室子弟担任东宫官的比重才日渐增大。

第二,地方官的人数在宗室赠官的人数中达到将近一半。这是由于唐朝极力强化中央集权,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统治者将宗室册封到地方,来监视地方,防止地方叛乱。

第三,散官人数居多。唐朝初年至中期,散官地位较高,受人尊崇。但是由于武周时期对散官的大肆封赏,散官滥泛,以至于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散官不再是宗室子弟垄断,地位较以前下降,所以宗室子弟不再担任散官之职,积极寻求较高官职。

至于有其他的宗室子弟没有任何封赏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与失败者,没有具体的记载。有的或许是庶民和已经被杀的宗室。

唐朝宗室赠官随着官僚政治制度与皇帝改革措施的变化而变化,唐朝所确立一套完整的的宗室赠官制度,对维持王朝的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

唐朝宗室赠官的内容有两种赠官形式,其一是单赠,其二是双赠。统计整个唐朝宗室赠官的人数,可以发现一般是单赠多于双赠。

在唐朝宗室赠官随着官僚政治制度与皇帝改革措施的焦点的变化而变化。且参赠官的比率各不相同,大多集中在一品官上。

有关于对司封郎中的具体记载:

“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关于司封司员额及品级,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综上所述,唐朝宗室赠官可以分为两个明显阶段。第一是唐玄宗时期,宗室赠官集中在外州都督,比例大约占百分之二十六。

第二是唐中宗时期,朝廷三公官一般由宗室子弟担任,就像尚书朴射及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

在唐朝中期以后,宗室子弟除了担任东宫官之外,还参赠太子太保,虽然是虚衔,但是却与太子接触,地位尊崇可见一斑。

而到了宪宗朝,东宫官不再参赠,此时宗室中担任东宫官的人数也达到了百分之十六,而上文所提到的禁卫将军,就有具体例子。

禁卫将军李孝基封为行军总管同时参赠左卫大将军。可见唐朝中后期,参赠官职并不重要,只是虚衔,并不起实际作用。宗室子弟大多掌握实职,爵位只是用来表示地位的尊崇,相比较虚衔,实职更重要。

宗室赠官的特点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亲密度高,统治者主要封赏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宗室到中央与地方坐官,充当自己的耳目,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目的性很强。

其二是宗室赠官的品级十分高,大多在中央担任要职或者是任地方之长,这与前文提到的皇帝的政治目的相关,唐朝与众多王朝政治制度相同,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一家一姓的统治使得宗室赠官成为不可或缺的产物,成为一方之长,统治者才安心。

其三是因变性很强,并不是拘束在某个职位上,观察唐朝的赠官制度,不难发现宗室赠官的职位变动性很强,由原来的都督、总管变为节度使、观察使,散官出现平民化趋势。如前文分析这是受到了政治策略和局势的变化影响。

唐朝赠官程序变为正规,正式成为一种制度,赠官主管机构是吏部司封司,据记载

“应在朝臣僚及藩侯郡守,据理例合得追赠者,新授命后,便于所司投状,旋与施行……其叙封妻室、品荫子孙等,仍令所司一一具格式申奏”。

唐朝的宗室赠官影响深远,唐朝确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宗室赠官制度,为五代十国与宋朝的赠官制度提供参考,赠官品级与赠官职位没有明显改动,皆参照唐朝的赠官制度。

唐朝的宗室赠官制度作为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封建王朝的政治稳定具有重大作用,唐朝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它所确立的赠官制度可以说是历代王朝的赠官制度的蓝本。

参考文献:

《唐六典》

《唐会要》

《册府元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统治,中央集权,权力,宗室,唐朝,制度,权利,情况,节度使,观点评论,宗室,唐朝,东宫官,散官,赠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统治,中央集权,权力,宗室,唐朝,制度,权利,情况,节度使,观点评论,宗室,唐朝,东宫官,散官,赠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统治,中央集权,权力,宗室,唐朝,制度,权利,情况,节度使,观点评论,宗室,唐朝,东宫官,散官,赠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