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将此人斩了,准能下雨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刘伯温:将此人斩了,准能下雨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朝代的灭亡之后,总是紧跟着另一个朝代的兴起,成功立业的君王当然也不是单枪匹马打天下,而是依靠着身边的肱骨之臣。

从龙之功,不可谓不大。但“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就算是和皇帝一起创业的开国之臣,也难免遭受猜忌,最后成为皇帝巩固权力的牺牲品。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真正正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皇帝,他打败了众多对手,统一中原,从元朝的手下中拯救了中原百姓。

能完成如此壮丽的事业,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否认他身上的一个污点,那就是残杀功臣。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些人就做到了全身而退,没有被卷入权力漩涡,其中之一就是刘伯温。

足智多谋的刘伯温

和很多天才一样,刘伯温从小就十分聪慧,他12岁还是个娃娃时就考中了秀才,在家乡被人称为神童。

在元朝统治下,他也曾做官,但因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选择辞官隐居。而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崛起,他选择了追随朱元璋。

在朱元璋麾下,他立下汗马功劳,他辅佐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众劲敌。刘伯温曾建议朱元璋离开韩林儿自主发展势力,并定国号为大明以招揽天下之士,历史证明,这两个建议都是正确的,朱元璋最后的霸业就是实证。

如此足智多谋的刘伯温,自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曾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刘伯温神机妙算,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帮助朱元璋取得多次关键战役的胜利,民间更是把他和诸葛亮并称。

刘伯温对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时,刘伯温只获得了一个次一等的诚意伯爵位,说起来好听,但其实俸禄不高,实权也很小。

这等封赏实在和刘伯温的奉献不匹配,不过,当我们对朱元璋那时的心态有所了解后,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了。

朱元璋家境贫寒,完全是通过艰苦打拼才成为九五之尊。也许他可以宣称自己登上皇位是天命所归,但他自己知道,他只是一介凡人,而他的成功是可以被别人复制的。怀疑的种子一旦埋下,他就再也不能以平常的目光注视身边那些帮助自己开国的武将。

于是他掀起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将领,以皇权为根本,假托法理,一场针对功臣的屠杀开始了。

有名的“胡蓝之狱”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胡惟庸,一个是蓝玉。在胡惟庸一案中,被牵连的人多达3万,蓝玉案也有1万人牵涉其中,不断弥漫的血色催生了恐惧,人人自危。

李善长和刘伯温的矛盾

朱元璋巡视汴梁事,任命刘基与当时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一起在京中代他决策,这时还是明朝建国初期,刘基认为,明朝之前的宋元两朝都是因为官员目无法纪,朝廷加以放纵而导致的灭国,所以应该明确纲纪,严加整顿。

他下令给予御史充分的自由,百官之中,无论是谁违反例律,都要奏明皇太子,按照法律处置,百官一时对刘基十分畏惧。

中书省的李斌违背律法谋求私利,同时纵容手下犯法,遭到御史弹劾,就要被治罪。但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找到刘伯温,向他求情,希望能对李斌从轻发落,刘基刚正不阿,并不打算徇私情。

李善长不再好言相劝改为威胁,当时天下无雨,深受干旱之苦,他以此为由对刘伯温说,如果在这时候,大行杀伐,冲撞鬼神就更下不了雨了,大有把天下大旱归因在刘伯温身上的意思。

刘伯温派人乘快马将此事并报给了远在外地的朱元璋,

声称将李斌斩杀之后,就能下雨,

干旱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在得到朱元璋的批准后,

刘伯温斩杀了李斌。

杀或不杀一个人,就能对天气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听起来实在荒谬!而朱元璋也未必就相信了他们的说辞,他那时已经生出了削弱功臣权利的心思,让刘伯温和李善长之间产生矛盾,两方互斗,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李斌死后,过了十来天也没有下雨,

有意报复的李善长纠结众臣,纷纷弹劾刘伯温,

朱元璋顺势发怒,要惩处刘伯温,这时恰逢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他就上书请辞,告老还乡,得到批准。

是福非祸

为了这么件小事就丢了官位,似乎很不值得,但当我们把时间快进,就会知道伯温选择的高明之处。此时,蓝玉案、胡惟庸案还未爆发,明朝还是一副花团锦簇的繁荣模样,谁都不会预料到接下来的变故。

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这样的评价刘伯温是当得起的,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繁荣景象下的暗潮涌动,上交权力,向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顺从之心,主动抽身离开权力中心,最后得到善终。

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离世,百年之后,明武宗时朝廷赠他为太师,为他取了文成的谥号。

也许有人去说,他的结局也没好到哪里去,那就不妨看看其他人的下场。同为开国功臣的胡惟庸,蓝玉就不说了,当时和刘伯温针锋相对的李善长呢?

他并没有做到像刘伯温一样激流勇退,要是继续在官场沉浮,李善长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最终全家七十余人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小结:

在封建朝代,即使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大臣们,也会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皇帝指引向去世的结局,中央集权制将全权力汇集在中央,又全数交由皇帝。

国家大事,全凭皇帝的意志决定,谁是谁非,也不由律法说得算,而是得看御座之上,那个九五至尊的意思,这几点体现了封建王朝制度的落后性,它必定被淘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大旱,李斌,明朝,朱元璋,权力,李善长,刘基,刘伯温,主意,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基,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旱,李斌,明朝,朱元璋,权力,李善长,刘基,刘伯温,主意,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基,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旱,李斌,明朝,朱元璋,权力,李善长,刘基,刘伯温,主意,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基,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