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唐朝是整个封建时期最鼎盛的王朝——思想开放、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但是在它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寺庙大规模的侵占土地。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对土地的依靠程度极强。

土地通常被认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以及个人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毫不夸张的说,土地在中国封建时代在各个阶级和各个职业之间公认为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生产力也被国家视为经济和政治命脉。

唐朝寺庙恶性侵占大规模的土地,无疑已经触碰到了统治者的底线,二者也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

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各个时期也有些微不同,但是主流一般是地主阶级和统治阶级掌握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即拥有大片的土地。

而在唐朝,拥有大片土地的却是远离世俗的僧尼、寺庙占据了大片的耕地,甚至出现“寺庙土地连阡陌”的现象。

为何国家和寺庙之间关于土地的博弈现象唯独只出现在了唐朝,而在其它朝代未有体现?这背后原因有二。

首先,统治者对佛教的过度扶持导致的佛教影响力不正常增大。东晋之前佛教力量还很薄弱,但是东晋以后,佛教逐渐走向兴盛,力量变得强大。

到了唐朝,统治者给予佛教许多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譬如说出家可以免交税负、不用服兵役、每月可以领“香火钱”等。这使得佛教的发展势头甚至将要超越儒家学说,成功成为了主流学派,发展至鼎盛状态。

二、佛教在唐朝社会是以何种地位存在?

佛教在唐朝得到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据说是因为当初李世民在夺取隋朝政权时险些被俘虏,意外被僧人所救,所以一直支持佛教的发展(野史所传,真假性不可考,但是历史中的李世民确实是崇尚佛教的)。

唐朝大诗人,享有“小杜甫”美誉的杜牧曾经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不仅用南朝四百八十寺说明了南朝的兴盛之风,另一方面也隐晦的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计民力的兴修佛寺,劳民伤财、剥削百姓的现象的抨击。

唐朝的主流统治思想其实是道教,但是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却要明显优于道教,这主要是隋朝以后,朝贡体系的支撑思想便是佛教。

但是如今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佛教在唐朝是具有极大影响力、号召力甚至权力的。佛教的发展原因可以大致归纳成以下三点: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佛教数百年来不断发展的丰富内涵,这三点支撑着佛教在唐宋走向发展历程中最盛的繁荣。

三、唐朝寺庙和国家进行土地博弈的形式和影响

唐朝寺庙能在占据如此广阔的土地,离不开唐朝统治者的支持——太宗重佛派玄奘西去求经、武后将夺取政权和弥勒联系在一起、玄宗沙汰僧尼不成反推动其发展,僧人和寺庙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半……

眼见寺庙恶性大量占有土地、侵占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民间经济的凋敝、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并进一步威胁到了唐朝的稳定统治,统治者们也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政策来扼制寺庙占用土地现象的发生。

可能是因为唐朝统治者的措施和法令不足以威慑到那些想要从土地兼并中谋求利益的人,也可能利益大于风险的时候,总有人会甘冒风险,总而言之,唐朝这些限制寺庙兼并土地的政策收效颇微。

在这场土地博弈之中,若非唐武宗一气之下灭佛,可能会是场旷日持久、延至后世的持久战。

不过好在,僧人们在唐武宗时期受到沉重打压之后,在思想行为上做出了极大改变,不再和统治者对立,也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参与政治。

这不仅使统治者再次接纳了佛教思想,也使得佛教迎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禅宗崛起,这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削减了寺庙中世俗化现象而产生概率。

结语:

出于自身政治目的,唐朝统治者一直都颇为重视、鼓励佛教的发展,本来是想让佛教教义之中某些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随着佛教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扩大以及佛教信徒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许多和唐朝统治者所设想的背道而驰的结果——土地大面积被寺庙占用、劳动力的大规模减少以及佛教势力在民间的恶性扩大等等。

唐政权和寺庙之间也展开了长达百年的土地博弈,最终以唐武宗灭佛,佛教的暂时失败告终。但是好在,佛教教徒在此次打击中发展出了禅宗思想,并流传至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阶级,佛教,博弈,寺庙,唐朝,政权,思想,土地,发展,现象,观点评论,统治者,佛教,寺庙,唐朝,土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阶级,佛教,博弈,寺庙,唐朝,政权,思想,土地,发展,现象,观点评论,统治者,佛教,寺庙,唐朝,土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阶级,佛教,博弈,寺庙,唐朝,政权,思想,土地,发展,现象,观点评论,统治者,佛教,寺庙,唐朝,土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