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渊的野心有多大?把他儿子的名字连起来看看,便能明白其中用意

李渊的野心有多大?把他儿子的名字连起来看看,便能明白其中用意

他是建立大唐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的亲生父亲;他就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虽然说李渊的知名度比不上他的儿子李世民,但是李渊却同样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当李渊还是隋朝臣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一统天下谋反做皇帝的心了,这一点也从他儿子的名字上得到了证实。

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出生在长安一个极其富贵的家庭,在父母的庇佑下,他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

由于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外戚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所以李渊本人也和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史书记载,李渊性格开朗、待人宽容、人缘非常好,因为他能力超凡,所以他还得到了隋炀帝的重用。

隋炀帝大业13年,李渊奉命去到了太原一带做官,彼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蔓延全国了。

由于隋炀帝性格多疑,所以去到地方平叛的官员、将军也都受到了他的猜忌,身份高贵的李渊也不例外。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李渊动了谋反的心思,李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奉皇帝之命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他也结交了不少地方好汉。

在隋朝人看来,李渊是战功赫赫的平叛大将军,可实际上,李渊已经开始网罗天下人才,为后期的谋反事业做准备了。

其实不仅是李渊有谋反之心,他所生的这几个儿子也个个都非凡人,在李渊谋朝篡位的时候,李建成、李世民,也在河东晋阳一带结交豪杰,网罗人才。

就在反军蜂拥而至,准备攻向皇都的时候,李世民找到了李渊,将自己的谋反计划告诉了他,闻讯,李渊正式起兵,将屠刀伸向了他曾效忠的隋炀帝。

李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看看他给他这几个儿子取的名字就知道了。

李渊做皇帝之前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元霸。

李建成出生的时候,李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罢了,可是他却用儿子之名,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他所要的不仅仅是自己建功立业、称霸四方,更要儿子子承父业,坐稳这盛世江山

而李世民中的世民二字,更是直接暴露了野心,李渊既想统治万世之民,又想济世安民,他想做人民的主人,也想做这天下的主人。

而三儿子李元霸的名字,更是暴露了他的王霸之心,其实李渊的三儿子本不叫李元霸,而是叫李玄霸。

只不过清朝的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后人为了避他的讳,才将他人的名字改为了元霸,玄霸代表的是称霸宇宙、独霸天下,这世上有谁能够独霸天下呢?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而李渊想做的就是这个皇帝,至于四子李元吉则代表的是他对成功的期盼,他期待自己能够顺顺利利的篡位,能够坐稳这江山。

李世民所生的这四个儿子没有辜负他的期待,真真正正为他的谋反事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这四个儿子的名字,单拿出来任何一个都是要杀头的,可是他却将自己的野心暴露得如此之明目张胆。

正所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能够坐稳这大唐江山,最应该感谢的便是他的这几个儿子了,要问李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将他四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读一读就知道了。

李渊想要的是建功立业、坐稳江山,顺利谋反、称霸天下,济世安民、成就霸业,他的这些愿望,都无一遗漏的在他儿子的名字中表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李渊起兵反隋,绝对不是骤然起意,而是早有图谋,也正是因为他精心谋划多年,所以他的反隋事业才会如此之成功,他才能建立瑰丽的大唐王朝。

隋炀帝登基之后修运河、下江南,引起了百姓的诸多不满,所以李渊起兵之时,他便知道自己的统治生涯走到尽头了。

李渊攻入皇城后不久,隋炀帝就马上下了禅让诏书,把皇帝之位给了李渊,而李渊也顺势接过皇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将李建成立为了太子。

李渊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之事,引起了二儿子李世民的高度不满,为了夺取皇位,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把位置让给了自己。

李世民登基后将李渊封为了太上皇,开始走上了亲政的道路。

事实证明李世民确实配得上皇帝的身份,他不仅开创了属于他的贞观盛事,而且还为唐朝后期的繁盛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千古一帝。

由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狠狠地伤害了自己的父亲,所以很多人说,李渊谋反其实是为李世民做了嫁衣。

但是若是当年没有李世民的鼎力支持的话,那或许这天下便不会姓李了,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这对父子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字,李渊,李世民,野心,皇帝,天下,李元吉,儿子,李建成,隋炀帝,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李元霸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字,李渊,李世民,野心,皇帝,天下,李元吉,儿子,李建成,隋炀帝,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李元霸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字,李渊,李世民,野心,皇帝,天下,李元吉,儿子,李建成,隋炀帝,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李元霸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