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东林党人被称“清流”,为什么会被赶尽杀绝,并非魏忠贤的错

明朝东林党人被称“清流”,为什么会被赶尽杀绝,并非魏忠贤的错

明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东林学派随机兴起,他们标榜气节提倡求真务实,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积极呼吁放开言路,因为东林学谈及的都是国计民生,所以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的加入,最后形成了东林党派系,这一派系在当时被称为朝廷的一股“清流”,按理说这种清流应该具备群众基础,会得到大多数官僚阶层和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但是为什么最后却被赶尽杀绝呢?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是宦官权臣魏忠贤冤杀,其实不然,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东林党人表面是“清流”,实际是大地主和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东林党人的开创者本来是一个遭贬谪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借助讲学非议朝政,整个东林党人表面上是一身正气,为民疾呼,但是实际上却非议朝政,恶意抨击当权官吏,实际上是和朝廷唱反调,阻碍了朝廷政令的事实,间接加剧了社会矛盾,东林党人实质维护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利益,帮助大地主阶级奔走疾呼。

作为当时朝廷主要的掌权人魏忠贤,面对东林党人的猖獗行为实行了血腥镇压,站在朝廷角度来讲,神宗派出矿监和税使魏国敛财,充盈国库,提高财政,进而厉兵秣马守卫边关,但是东林党人却提出“爱商恤民”严加阻挠,他们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征收税款,导致大明财政出现危机,魏忠贤死后国家在崇祯手上灭亡。

实际上矿监和税使针对的都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真正普通老百姓根本受不到任何影响,但是东林党却打着“爱商恤民”的旗号为大地主阶级摇旗呐喊,致使民富则国弱。大明江山的灭亡,东林党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东林党人大多数都是被贬斥官吏和失意文人,为名为利并非真的为民

东林党的兴起,刚开始是被贬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在仕途上失意之后转而开馆讲学,但是此人讲学动机并不纯,而是想借助讲学传播自己的主政思想,一边讲学一边议政,吸引一些遭贬谪的官吏和失意文人纷纷聚集于此。

这一群人本质上并不能代表朝廷的意愿,而是在书院形成一个舆论中心,说白了就是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只能通过讲学纸上谈兵发发牢骚。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一些手握实权的正直官吏,他们就是通过制造学说舆论来哗众取宠,并非真的为老百姓考虑。

但是东林党人的学术思想确实也吸引了一批朝廷的正直官员,这些正直官员也吸收了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而在朝廷也形成了一个派系,就被称为“东林党”,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东林党核心。

东林党的存在经历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对大明王朝的影响十分深远,东林党的存在一直伴随着南明的灭亡才灭亡,所以东林党和大明的灭亡有着复杂的关系。

魏忠贤之所以要迫害东林党人,是因为东林党人参与皇位之争和京察之争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他们的开放言路指责朝政从根本上触动熹宗时专权太监魏忠贤的利益,所以才遭到魏忠贤的赶尽杀绝,但是魏忠贤并没有祸害百姓,魏忠贤之所以打击东林党实际是帮助皇帝维护皇权。

第三:东林党人对皇权愚忠,以死谏博取清明,最后都沦为封建王朝的殉葬品

东林党人虽然在精神方面不畏权贵,冒死直谏,针砭时弊,但是在朝廷的实际斗争中却表现的懦弱无能,面对魏忠贤的血腥镇压,只能坐以待毙,毫无招架之力。

另外东林党人内部都是以儒学文人为主,难以摆脱文人相轻的劣根,相互之间言语攻讦,甚至内部小派系错中复杂相互陷害,在面对强大的武力镇压时候,很多人落井下石纷纷倒戈。

从根本上说东林党人只是为了博取清名,他们的出发点就是维护腐朽的皇权,并非真正的为民谋划福利,他们只是一群虔诚的封建伦理的躬行者。他们在遭受到敌人捕杀的时候,抱着愚忠的思想宁死不屈,最后只能沦为封建王朝的殉葬品。

结语

东林党在大明王朝末期历经三朝存在长达半个世纪,深远的影响着大明王朝的国运,东林党的兴起和没落都伴随着特殊的历史事件,东林党人在奸臣当道的明末,虽然被称为一股“清流”,但是因为其自身本来就是官僚阶级,他们代表的也是大地主和大商人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存在并没有普通大众百姓做基础,所以东林党的灭亡是必然的,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虽然东林党曾遭魏忠贤的排挤打压,但是他们的灭亡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魏忠贤的错。关于东林党的问题仍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无论如何,东林党人所体现的铮铮傲骨永远值得后世景仰。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魏忠贤,清流,大商人,明朝,朝廷,老百姓,利益,大明,实际,王朝,观点评论,魏忠贤,顾宪成,朝廷,东林党人,东林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魏忠贤,清流,大商人,明朝,朝廷,老百姓,利益,大明,实际,王朝,观点评论,魏忠贤,顾宪成,朝廷,东林党人,东林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魏忠贤,清流,大商人,明朝,朝廷,老百姓,利益,大明,实际,王朝,观点评论,魏忠贤,顾宪成,朝廷,东林党人,东林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