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崇宁兴学“,谈谈重文轻武的北宋后期为何停办科举制?

从“崇宁兴学“,谈谈重文轻武的北宋后期为何停办科举制?

可以说科举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寒门士子鱼跃龙门的通道。从隋朝科举制出现,一直到清朝灭亡科举制消失,这期间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科举制为政府选拔了无数的文官。

不过同时也经历了无数变革,尤其是北宋时期,本就重文轻武、提倡文官政治的北宋在后期竟然停办了科举制。

这一举措让人不解,为何北宋后期要停办科举制呢?关于这个答案,还要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来看。

1、科举制弊端初显

科举制刚出现时,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紧随隋朝之后的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出大量的人才。

如狄仁杰、张谏之、张九龄等名臣就是科举出仕,可以说科举制对大唐盛世有些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当然,科举制刚诞生不久,弊端尚未显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制度若得不到完善,总会出现各种问题。

宋朝开国初期,宋太祖担心武将势力过大,于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之后整个宋朝的基调都是重文轻武。

普通人想要为官,通过征兵入伍已经不太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制成为了普通百姓唯一一条有可能鱼跃龙门的途径,于是整个宋朝兴起了读书热潮,参加科举人数年年攀升。

为了能够获得科举考试的名次,权贵人家徇私舞弊,以各种不公平的手段取得头筹。长此以往,科举已经违背了初衷。此时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初步显现出了他的弊端。

2、宋朝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畸形"思想

随着历史的前行,到了宋朝中后期,科举制已经有些"畸形"。有些读书人心中已经有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然后出仕为官。

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读书人心中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是为了与圣人看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下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

在这种畸形的思想下,科举制选举出来的官员,没有几个心怀天下,所以宋徽宗时期,科举制几乎等同于停办。

除此之外,因为宋太宗赵光义彻底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基调,导致武科举如同废除,那么原本适合以武入仕的人也走向了文科举这条路。

此时科举已经成了读书人和武人的执念,而不是发挥自己远大抱负。

二、北宋末期,政治与战争迫使科举改革与停办

1、金军入侵,武将不足文官过剩

当然,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仅仅是科举制停办的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其中掺杂的政治和军事因素。

宋朝科举停办是在宋徽宗时期,此时金军虽然尚未侵入北宋都城,但是金军的野心已经暴露出来,宋徽宗不得不想法应对。

金军灭辽之后,随即兵分两路,完颜宗翰大举进攻北宋,此时金军的狼子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有了第一次冲突,宋徽宗见识到金军的强盛以及北宋军队的孱弱。

如此一来,必须要尽快强化军队,但是一百多年来北宋后期已经是冗官已久,导致国库空虚,军费不足。

宋徽宗此时才意识到,朝廷文官与武官极度不平衡,文官冗官,北宋积贫,武官却找不出几个,此时就算想要强化军队,且不说武官不足,就是军费宋徽宗也想不出办法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徽宗不得不考虑对武官的培养以及文官的削减,但是持续了百年的官职,若是撤掉,那是对祖宗的不敬,会遭受世人唾弃。

官员依旧足够,而减少文官的来源,减少了冗官、冗费的情况,给了军队发展一定的条件。

2、官官相护,科举充满黑暗内幕

除了战争,科举的停办的原因与北宋当时的政治也息息相关。古代民间有句话叫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充分表明科举的重要性。

包括范进中举,这些都表明科举在古代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北宋奸臣蔡京便是通过科举出仕为官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科举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的登天之路,也是权贵家族子弟通向更高层次的路。

这么一来,不公平性开始出现,贵胄子弟一脉相承,科举尚未开始可能就已经确定名次,除非极其出色者,不然普通百姓很难与之竞争。

这样一来科举太过鸡肋,或者是根本毫无意义,再加上当时官员过多,朝廷发放俸禄都已经成了难题,所以宋徽宗停办科举,一直持续了17年。

3、 蔡京发起"崇宁兴学",废除科举

上述皆是科举停办的根本原因,但是直接导致北宋科举停办的原因还是蔡京发起的"崇宁兴学"。

蔡京提出建设地方学校,停止举办科举,改为由学校选取出仕为官的学生。蔡京本身便是科举出身,一朝进士,他本应该推出科举制的,结果却是他提出停办科举。

至于"崇宁兴学"能够成功的原因,与北宋当时政治环境关系颇深。当时的北宋,朝堂之上多是一些如蔡京、童贯之流的奸臣。

宋徽宗又沉迷花岗岩和书法,所以这些奸臣基本把持朝廷,气焰如日中天,无人敢触。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于是蔡京等人打着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等旗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整个北宋的"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设立地方学校以及停办科举,这样一来,所有官员以及新出仕为官的学生都在蔡京等人的掌控之中。

四、 南北科举分卷考试,导致科举漏洞百出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之外,北宋科举停办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南北地域分卷考试。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发现,无论是在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多是南方人,北方人科举出身极少,南方人在科举上的优势远大于南方人。

北宋前中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科举开始采取南北分卷考试,也就是说南方和北方读书人考试内容不一样,相对而言北方的更为简单。

初期倒没有什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方科举上的弱势。但是时间一长,其中的漏洞便被有心人抓住。

为了出仕为官,有些学生花钱改变户籍,明明是南方学子,却改成了北方的,渐渐的这种操作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方法。

这样的科举,比起最初还过于不公,加上前面种种原因,宋徽宗时期,干脆就停办了科举,实行学堂制。

四、 结语

不难看出,宋朝顶着压力,停办自隋朝就开始持续了近五百年的科举制,主要原因是北宋后期冗官,再加上文官武官严重失衡,金军入侵,所以不得不停办科举,发展军队。

与其继续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去选拔不一定政治出色的官员,不如停办科举,把精力放到政治以及军事上。

所以说,提倡文官治政的北宋,最终还是在种种外因的驱使下,停办了科举,并且持续17年才重新开办。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书》

文/文史旺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科举,古代,时期,宋徽宗,兴学,读书人,宋朝,后期,金军,观点评论,科举,宋徽宗,科举制,蔡京,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科举,古代,时期,宋徽宗,兴学,读书人,宋朝,后期,金军,观点评论,科举,宋徽宗,科举制,蔡京,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科举,古代,时期,宋徽宗,兴学,读书人,宋朝,后期,金军,观点评论,科举,宋徽宗,科举制,蔡京,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