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西夏岁赐支出,对北宋财政政策实施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夏岁赐支出,对北宋财政政策实施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言

西夏岁赐支出,对北宋财政政策实施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面对不断恶化的财政危机,宋廷采取了省费节用和增收创收两种办法来应对。双管齐下的情况下,宋廷勉强应付了这场严重的财政危机。省费节用是宋廷每遇财政支出困难时便使用的老办法。实际上,明道、景祐年间,因灾荒不断,朝廷财政困难,仁宗多次颁诏要求内外节省。

宋夏关系下财政收支政策之调整

自宝元元年(1038)以来,面对不断增长的沿边支费,北宋君臣只好继续贯彻省费之策,以利于三司计费稍稍宽裕。比如,宝元二年(1039)五月司封员外郎、直集贤院兼天章阁侍读贾昌朝上书言“取景德已来讫于景祐,凡百度用,糜有巨细,校其所入所出之数,约以祖宗旧制,其不急皆省罢之”,此项节费建议被宋廷所采纳。

同年十一月,天章阁待制、同判礼院宋祁又提出了节费的主张,他把当下宋廷没有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归结为“三冗三费”,并主张一一罢之。如废罢厢军和大部分道场、寺观,限定官员及僧道员额,对所授节度使职进行限制等。另外,他还要求仁宗以身则作,俭以爱民。而比较大的减省之举则始自庆历二年(1042)四月,“诏近令三司减省诸费”。

此后,宋廷不断颁布减省的措施。该年五月,张方平再次提出减省宫中内外诸司之费用的建议后,仁宗便下诏“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之半,著为式”。

随后,宋廷对官员的郊祀赏给也进行了限制,大约比以往赏赐数额减省了三成,“郊祀所赐,自中官以下减半,则公卿近臣当以次减”。六月,三司奏请减省僧道支费,“僧道赐衣及师号,非御前特恩,并不许奏荐”。而后宋廷又减省了医官实俸,“自今并依例折支”。

此次大规模减省举措,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减轻财政负担的作用,也是宋廷面对财政困难时采取的正确措施,这表明了朝廷君臣节费的决心。

除了朝廷力行省费节用之外,政府还不断提出新的财政增收政策。比如,为了应付陕西路军费开支,宋廷改革了陕西路、河东路的货币政策。宋廷在陕西、河东二路设置新的钱监以铸造面值更大的当十大铜钱和大铁钱,小铁钱等,这使得陕西路铜铁钱数量大幅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边军费开支困难的状况,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宋廷又对解盐盐法进行了改革,或行用官榷法,或增加陕西路通商区每席课盐税收数额。

除了解盐外,宋廷针对淮盐亦增加盐课,“因请六路五十一州军斤增五钱,自是盐、酒课,岁增三十万六千余缗。”盐法上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财政拮据的局面。

除此之外,宋廷亦为了增收而增添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如康定年间,为了朝廷能够增收一百五十万缗的收入,尹洙竟然奏请实施卖官鬻爵的法子,“请鬻爵为土兵葺营房及所给物费。”这也从侧面看出,当宋夏战争来临时宋廷财政的窘迫局面。总之,不论哪种方法,均是宋廷力求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亏空所做出的努力。

那么,通过以上两项措施,北宋财政收入确实大为增加,财政窘迫状况进而得到一定的改善。经过宋夏战争,北宋军队人数又增加了40余万人,军费开支则大增两千万贯,而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茶盐酒榷以及商税进行了调整。

使得庆历五年(1045),即宋夏和议正式生效那一年,宋廷一年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年间增收三倍有六,达到3167万贯。可见,北宋在战争开始以后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调整举措,取得了成效,这为供给陕西对夏军费支出提供了更稳定的财政支持。

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夏达成第一次和议,规定宋每年给予西夏以岁赐。庆历五年(1045)正月,宋夏达成第二次和议,规定增加每年给与西夏岁赐数额。那么,百余年间,宋西夏岁赐数额约为几何,西夏岁赐支出对北宋财政压力如何,产生何种财政政策实施方面的影响,本文讨论之。

西夏岁赐数额估计

景德三年(1006)李德明遣使奉表请和,宋夏达成景德和议“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奉如内地”。

自景德四年(1007)至宝元元年(1038)十月元昊称帝,三十一年内宋夏双方大致维持着和平,自明道元年(1032)以来,元昊积极做出称帝准备,但宋廷虽有察觉,却并未作出停止岁赐的反应,因此,此三十一年间,西夏政权共获取北宋岁赐约为210万贯两匹斤。

庆历四年(1044),元昊与北宋议和,并于庆历五年(1045)正式订立和议。其中规定,西夏国主约称臣,宋岁赐银、绮、绢、茶等二十五万五千,即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不过,岁赐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净赐”,一次性赐之,“朝廷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共二十万。

二是“回赐”,即在乾元节、贺正节和夏国主生日回赐之。其中夏使“进奉乾元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贺正贡献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仲冬赐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及赐臣生日礼物银器两千两、细衣著一千匹、杂帛两千匹”。可见,岁赐数额可观。

但是,岁赐完成与否,取决于宋夏之间战和关系。庆历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并未保持如宋辽之间的和平局面,而是常常互相攻伐。战争一旦触发,则岁赐将会中断,北宋自然不会岁赐如初了。相对而言,仁宗庆历和议以后,宋夏之间维持了十余年的相对和平,这是由西夏之国内外局势决定。

自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后,北宋便中止履行景德合约中对夏岁赐条款,“自元昊叛命以来,而绝其岁赐,禁诸关市”。但此后,宋夏战争态势不断恶化,这使西夏国内物资人员损失极大。而北宋西北边防因范仲淹等边臣努力,防御日坚,无法兵入宋境进行有效掠夺。期间西夏又与辽国心生芥蒂,辽国欲兴师伐夏。

西夏策略的调整

此种形势,西夏不得不调整策略,经营国内,待国力恢复,徐图谋之。庆历四年(1044)至嘉祐八年(1063)间,宋夏之间仅有的较大冲突是发生在嘉祐二年(1057)因西夏权臣没藏讹庞侵占宋屈野河地而引发的战争,双方关系一度紧张。而西夏权相没藏讹庞便是岁赐得利者,“朝廷岁赐谅祚金帛,(没藏)四族常分其半”。

但嘉祐六年(1061)西夏国主谅祚诛杀没藏一族,亲政后又在国内推行汉法,并遣使入宋求赐典籍,宋夏关系再度缓和。故而,庆历和议后的仁宗时期,宋夏之间虽有军事冲突,但不足以促使北宋做出停止岁赐西夏的决定。

由此推论,庆历四年(1044)和议后至嘉祐八年(1063)期间,岁赐如约进行。英宗治平年间,岁赐出现中断。英宗即位后,夏毅宗谅祚对宋日渐积极,故而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九月兴兵大举进攻庆州大顺城。

为了警示西夏,英宗“诏罢岁赐,禁边民毋得私贸易”,谅祚得知消息后果然心生疑虑,不敢进攻,遣使奉表言“又顾岁俭,贪得赐物,乃报言边吏擅兴兵,行且诛之”。英宗诏答,谅祚若遵守誓约,则“朝廷恩礼,自当一切如旧”。但实际上,北宋虽恢复了与夏的和市,却未恢复岁赐,直到神宗继位。

据此推算,北宋在治平三年(1066)至四年(1067)两年间未能岁赐西夏。神宗时,岁赐多不进行。治平四年(1067),英宗崩,神宗继位。同年,谅祚殂,子秉常立,是为夏惠宗。秉常上誓表,乞受册封。

根据《宋大诏令集》卷235《夏国秉常乞进誓文永遵臣礼赐诏》,熙宁元年(1068),神宗诏答秉常曰:“(秉常)今又奉表及奏,已禀从圣旨,归纳塞门、安远二寨,候誓表到日,即遣使封册,所有岁赐,自封册后,并依旧例。”

随后,宋册封秉常,并恢复英宗时已经中断的夏国岁赐。但好景不长,熙宁三年(1070),西夏兴兵大举侵入环庆路大顺城,北宋不得不中断岁赐,并禁止河东陕西路边民与夏贸易,“是岁,宋复绝夏岁赐,断和市”。

此后,北宋更加积极伐夏,谋取西夏左厢横山之地的同时,接受所上《平戎策》的王韶的主张,制取熙河之地。由于北宋步步进逼夏境,致使宋夏关系愈发紧张。双方互相攻伐,战事不断,尤其以元丰四年(1081)八月第二次灵州之战,即第二次五路伐夏为最。

结语

总的来说,在此局面下,岁赐之事自然不会继续。此种情况直到元丰五年(1082)后才有所改善。第二次灵州之战失败后,神宗负气再谋伐夏,元丰五年(1082)八月,命给事中徐禧前往银州筑永乐城,结果西夏遣兵三十万围永乐城,徐禧兵败,夏兵解去。但西夏历经多年战争,亦无力攻宋,遂请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调整,陕西路,数额,景德,朝廷,财政负担,宋廷,影响,支出,年间,观点评论,陕西路,宋廷,财政,北宋,宋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调整,陕西路,数额,景德,朝廷,财政负担,宋廷,影响,支出,年间,观点评论,陕西路,宋廷,财政,北宋,宋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调整,陕西路,数额,景德,朝廷,财政负担,宋廷,影响,支出,年间,观点评论,陕西路,宋廷,财政,北宋,宋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