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隋炀帝是千古一帝?拜托,他根本不懂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

隋炀帝是千古一帝?拜托,他根本不懂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

我们都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很难简单的用三言两语去评价一个人,而对于古代帝王更是如此。他们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他们掌握着时代的权柄,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会左右历史进程,他们的所作所为会被放大与曲解,随着时间的更迭,在历尽千百年之后,现在的我们再看到的,都是失真的。

这是必然。

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优点在于,区别于其他文明,我们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没有断档,没有空白期,因为我们有些独一无二的史官制度。

从遥远的奴隶制的夏朝时代开始,史官就出现在古代中国历史里,三千年的完善与发展,史官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长寿的制度之一。人们尊重历史,善于乐意总结历史,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修史都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且蔚然成风。

正因为前赴后继的修史人,留下无数著作,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那些文字,看到千百年前的先人们,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看到他们善恶。看到王朝的覆灭与诞生,看到朝堂的阴谋与诡计。

当然,前面说过,对于站在时代最顶端的人来说,关于他们的记录,永远不会那么真实。

关于帝王的记录,历来是历史记录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差池的地方。

史官记录的起初没有细分,到了后来,开始分化为专门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起居注史官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但是皇帝没办法看到。而史馆史官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这个起居注特别重要,后世能看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毕竟有着帝王最隐私的一面,难以流传。而且它作为原始稿,在修撰史书的时候用作参考,后世的儿孙们删减剔除那些负面记录,这是没办法的事。

制度这东西,建立很容易,遵守很难,想让天下在手的皇帝们不看这些记录他们所有言行的文字,的确很难,比如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看过。

唐太宗怎么来的皇位,他自己清楚,这是他的心病,所以他总是想要看看史官们是怎么记录自己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老李终于看到了。

据说在他看之前,谏议大夫朱子奢说了这么一段话,“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但是老李不听,还是看了。不过老李毕竟一代明君,他看了记录这事,还是让史官记录了下来,否则他要是干涉,这件强看记录的小插曲,也不会被我们知道。

李唐天下的确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盛世,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巅峰。但是我们可以说,李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的,而这个巨人,就是隋朝。

隋朝是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历时38年。而导致隋朝灭亡的人,是隋炀帝杨广。(后面那几个傀儡就不用算了吧?)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有一种言论甚嚣尘上,他们把隋炀帝说成是千古一帝,可与秦始皇并肩的人物,什么汉武帝,唐太宗,什么宋太祖清圣祖,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他的功劳远大于过错,他的作为影响后世千年。

杨广这个人极具争议,不能简单的把他归纳为明君,昏君,暴君。他的身上存在功与过,是个矛盾体。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他?

私以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应该从两个大方面着手。

第一,他的使命,以及他对使命的完成度。

第二,他的作为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导致了什么结果,对于后世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一一来看,这个充满争议的隋炀帝,到底在历史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杨门在北朝的威望,已经无需多言,杨广从出身之日起,就在权力的中心。他从小颜值出众,聪明过人,在他13岁的时候,他成为皇子,他老爹杨坚受禅让而称帝,他大哥当了太子,他成为晋王。

杨广13岁当上晋王,是公元581年,到公元600年时当上太子,这一段时间,他的身份是隋文帝的好儿子,太子杨勇的好弟弟,他参与灭掉南陈朝,无论高贺若弼等名将的功劳有多大,挂名统帅的是杨广,这灭掉陈朝的功劳,理应算在杨广头上。

至此,杨广完成的非常不错,他是一个能替父皇分担的好儿子,这一点与不久之后,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相似,替父分忧,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一个优秀的统帅。而且杨广还有贤名,此时他的所作所为,也对得起他的贤名。

但是请记住,优秀统帅与治国明君是两个概念。

公元600年,杨广被册封太子,他的大哥杨勇被废。公元604年,杨广登基称帝。

很多人诟病杨广,说他杀父弑兄,还调戏父皇妃子,说他的太子之位是他伪装自己陷害兄长而得来的。

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

在讨论一个皇帝是否为明君的时候,通常不必看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多少明君的登位,都伴随着阴谋诡计,血雨腥风,没必要拿着放大镜去看。我们不必纠结他们的皇位是怎么来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做的,要看他的皇位是怎么没的。

杨广还是个大才子,至今杨广存世的诗作还有四五十篇。但是我们知道曹操曹丕也是大才子,宋徽宗、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大才子,诗词书画方面的才华,不能说明他们作为皇帝统治者是否贤明。

还得看他们怎么做的,怎么对待国家与人民的。

现在,杨广是一个皇帝了,我们就一一对照着来看,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他的工作做的怎么样。

第一,杨广的使命,以及他对使命的完成度。

首先我们要清楚,杨广是个二世皇帝,老爹给他留下的江山不错,国家一统,人民安稳,是一个治世,所以杨广的使命很简单。

1,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家王朝生存下去,这同样是历史上每一个皇帝的使命。

2,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让国家更强大,让老百姓更有钱。

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杨广一拿到这手牌的的时候,估计都笑了,双王,4个2,外加两把顺子,这是明牌叫地主、闭着眼睛都能打赢的牌。

开整!

杨广604年登基,618年被杀,当了14年的皇帝。为了他的使命,他是怎么做的呢?

主要大事有这几样,

(1)“完善科举制,增设进士科”。

(2)“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是无数人眼中杨广最大的功劳。

(3)“降服”吐谷浑

(4)三次征讨高句丽

(5)建造东都及各地行宫

(6)巡游天下,西巡张掖,三游江都,北巡涿郡

杨广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营建东都洛阳。这一点老实说,是必要的,都城重心向东转移,于经济军事上都有好处,自己顺带着享受一番,也不为过。杨广不是傻子,他有脑子。

不过好像也没人说杨广是傻子。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盛世人就是多啊。

而且杨广这人喜欢到处巡游,每一次都是大张旗鼓,极尽奢华,遍地行宫。不过这些对于皇帝来说也没什么,乾隆皇帝跟他一个样,也就有些劳民伤财而已,但是牌好,不伤经动骨。

科举制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这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大创举。但是科举制是何人所创,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未有定论。科举制度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汉朝,一说隋朝,一说唐朝。

很多人以为科举制就是进士科,这是不对的,在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但是在宋之前,进士科与明经、明法其很多科目并列,为常科。

很多读过简单历史书籍的人,大多认为进士科是在隋朝出现,他们认为隋炀帝所创,果然如此么?

其实经过考证,隋朝的大考,并不具备科举制的条件。我们看隋朝的诏书,“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瑾、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官员考察举荐,这显然还是察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为科举制,是因为它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考生自由报名,“投牒自应”,不需要什么官吏推荐,二是定期举行,每年就在那个时间,这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国家大考。你隔三差五的不定期举办,这只是皇帝偶尔的恩典,或者说是心血来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朝。

而隋朝建立在察举制上的分科考试,并不是科举制,本质上还是察举制。这是两个根本的概念。

至于依然认为杨广创立进士科的,我们来看一个人,房玄龄。他是唐初名臣,看看旧唐书对他的介绍:“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十八当上进士,这实力杠杠的啊。房玄龄生于579年,他的十八岁,应该是596年,(古人说岁数都是虚岁,这个是常识吧?落地就是一岁。)

596年,哦,那时候是杨坚的开皇十六年。咱们的千古一帝杨广是604年才当上皇帝的。

这么看,进士跟他没啥关系啊。

(有关于进士的矛盾之处史书上还有一些,似乎正是某些人以为进士科起源隋朝的佐证。)

大运河是杨广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高中历史老师肯定也讲过,古代中国,运河一直就在修,说杨广开凿大运河并不准确,而应该说他贯通了大运河。

首先,大运河绝不只是杨广为了江南美女、为了扬州琼花而上马的工程,否则他只需要往南挖就行了,没必要往北挖。北方女子多粗狂,不符合杨广的品味。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挖运河,军事需要,挖,经济需要,挖,在隋朝统一之前,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遍布运河,这也为杨广的贯通大运河提供了客观条件。

要知道杨广短短14年的皇帝生涯,他是怎么都挖不出一条数千里长,横卧东部中国的大河的,他做的只是贯通疏通的工作。不过饶是如此,这个贯通的工作量也是大过了天,以至于“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大运河的开挖疏通在隋朝之后也一直在进行。而我们今天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等同于隋朝大运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由元朝所开挖,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由北京直达杭州,贯通南北。

现代人熟知隋炀帝挖运河,一是他动静最大,举全国之力,二是小说演义的添油加醋。

西巡张掖,降服吐谷浑。

西巡张掖即所谓万国博览会,本质上就是一场杨广的国力炫耀,极尽奢华之能事,铺张浪费到了极点。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所谓的万国博览会,并没有带来什么大的经济效应,或者带动中外的大规模来往。

原因无他,都怪本泽马,哦呸,都怪吐谷浑。

这吐谷浑横亘在隋朝西部,隔断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这让中原王朝早就不满,现在国力强盛了,还能容忍他在卧榻之侧鼾睡,开打!

在前期打了差不多之后,公元609年,杨广御驾亲征。隋朝两将张定和、柳武建追击吐谷浑,张定和轻敌冒进,被射杀身亡。柳武建率众奋力反击,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公十万余口归降,但是头子慕容伏允跑了。后续追击的梁默、李琼等将领都被反杀,士卒冻死者大半,隋军只能撤退。

不过既然占领地盘了,杨广就认为吐谷浑被灭了,也就在这期间,万国博览会胜利举行。

隋朝还趁机在这些地方设西海、河源等郡,隋朝版图达到鼎盛。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但是这是个虚假的鼎盛,杨广所谓的灭吐谷浑,不过是短暂的占领,更像是到此一游。

“帝立顺为主,送出玉门,令统余众,以其大宝王泥洛周为辅。至西平,其部下杀洛周,顺不果入而还。”

在杨广大军回来之后,伏允已经带着他的人马杀回来了。

而不出几年,慕容伏允不但复国,而且还侵占到了隋朝的土地,整个西部又是人家的地盘,这时候隋朝又能做什么呢?

“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屡寇河右,郡县不能制。”

所以这万国博览会有什么用?

三征高句丽。这就像是恼羞成怒的败家富二代欺负人却被人还手暴打,不依不饶,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反而丢人现眼的故事。

略。

三征高句丽是杨广生涯的败笔与污点,这里就不展开了,稍微留点面子。

如此来看,杨广在自己的皇帝任期内,做了这么多的事,对于自己的使命完成的怎么样了呢?结果显而易见,国家完蛋了,他自己也死在江都。

显然,作为守成皇帝,他的使命没有完成。

死了就死了吧,人总有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只要留下宝贵财产,福泽万民,这个皇帝也是个好皇帝。

那我们就看皇帝评价标准第二条:他的作为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导致了什么结果,对于后世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隋炀帝的性格我们就不要触及了,那些男女之事,个人兴趣,都没关系,他是皇帝嘛,这方面也算情有可原。隋炀帝在位小14年,待在都城长安1年左右,待在东都洛阳4年多一些,然后就是待在江都3年多,其他的时间,不是在巡游的地点,就是在去巡游的路上。一个无法安分的人。不知道那时候他怎么统治国家的,可能都是视频指挥,网络遥控吧。建东都,建行宫,修长城,三征高句丽,西巡张掖,北巡涿郡,贯通大运河,这些都是大工程,据统计隋炀帝皇帝生涯动用百万人力级别的大工程,为22次,累计动用人力三千万。隋朝的老百姓不是在干活的地方,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要与始皇帝比规模,想跟汉武帝比武功。隋朝巅峰人口大约是890万户,一户6人,约5000万人,而到了唐初武德元年,人口只有200万户左右,约1200万人左右。这人口锐减了3800万啊。除了农民起义,天灾而死,避祸无法统计的,这剩下的人在这短短十几年间怎么没的?那生涯发动22次百万人口大工程的“千古一帝”杨广不要背锅?很多人说所谓的贞观之治并不发达,比起隋朝差远了。那是当然,人口都在隋末死绝了,谁去创造财富?于国,祖宗的基业被败光,于民,国家的百姓死亡半数以上。这在当时就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亡国昏君。“弑君篡位、荒淫乱伦、荒废政事、营建宫殿、苛捐杂税、巡幸无度、穷兵黩武、拒谏戮忠、卖官鬻爵、背信弃义。”毕竟已经过去1400年了,现在的人们看待杨广也更加理性了。那么此时的我们再来看杨广的所作所为,以现在的标准来说,是功还是过。南北朝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是大的兵祸不多,整个社会都在向前发展、都在积蓄财富与人口,所以在隋朝一统天下以后,他们能够速度达到盛世,人口五千万。而随着隋炀帝的一系列操作,大规模的人口消耗,巨大的财富流失,后世的唐朝花了一百多年,到了开元盛世才追上隋朝鼎盛时期。这是被耽误的一百多年。隋炀帝是主要责任人之一。隋炀帝所做的事,秦始皇在做,汉武帝在做,唐太宗在做,忽必烈也在做。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任期内遍地开工,战争,浩大工程,把别的朝代数十年,甚至近百年做的事情,全都一起干,导致一个超级盛世胎死腹中,这是他对历史犯的错。大运河在后世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开挖运河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事,分裂之时各挖各的,统一之时,打通一片。他贯通的大运河也在几十年后淤塞断流,又被唐人重新疏导贯通了一次。所以现在人们都说隋唐大运河,而不是隋朝大运河。至于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跟他关系不大了。按照现在来说,我们已经放宽对他的批判,认为隋炀帝不是一个昏君,是一个有功有过,过大于功的皇帝。但绝不是一个好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视人命如草芥。他不会审时度势,不会自我反省,大业七年就爆发农民起义,已经在给他提醒,但是他视若无睹,依然我行我素。很多人说隋炀帝得罪了其他豪门贵族,这是开脱之词,他得罪的是天下百姓。他上任第七年就有农民起义,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也没能彻底镇压,老百姓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天下百姓亡了近半,再不跟他拼命就是被他奴役死。而李渊的确是占了便宜,成为了新的豪门代理人,这同样是他自己的过失。杨氏一门在北朝经营数代,早就步入权力的中心,杨坚的皇位怎么来的,13岁的杨广应该清楚。只是他掌握天下以后,一没稳住百姓、安抚百姓,二没防范豪门、削弱豪门,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着实让人不解和可笑。汉武帝武功强盛,杨广就想学汉武帝,可要知道,汉武帝是汉朝第四代君主,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更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基础,国家强盛,他才有与匈奴一战的底气。而杨广不仅对外用兵远比汉武帝频繁,而且对内巡幸无度,兴建宫殿,贯通运河,让一个国家始终处于超载模式下运转,崩溃是迟早的事。这些都说明,他虽然聪明,但是他没有政治智慧,他不懂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智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有人开始吹嘘隋炀帝为千古一帝,这种矫枉过正,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他们说隋炀帝只是跨大了步子扯了蛋。只是?人口死亡过半,祖宗江山都丢了,都这样了还只是?他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隋炀帝被唐人黑了。拜托,唐人把自己那些龌龊事都写在史书里了,还需要怎么黑隋炀帝?他们说隋炀帝弊在当时,利在千秋。那所谓的利在千秋是他主观所想的?那所谓的利在千秋的功业,如果没有他是不是依然会有人做?他们说要换个角度解读历史。。。。别这样,真的。历史不是这么换角度解读的。历史解读,得有起码的道德标准,得有起码的价值观。如果无节制的解读历史,如果按照现在某一种可怕思潮去为古人某一种行为辩白。。。。那你们想想,历史上所有发生的事,都能找到它所谓的积极一面。那会发生什么?

如果真的那样,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最大悲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后世,古代,帝王,历史,皇帝,中国,千古,杨广,太子,八卦爆料,汉武帝,皇帝,大运河,杨广,隋炀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后世,古代,帝王,历史,皇帝,中国,千古,杨广,太子,八卦爆料,汉武帝,皇帝,大运河,杨广,隋炀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后世,古代,帝王,历史,皇帝,中国,千古,杨广,太子,八卦爆料,汉武帝,皇帝,大运河,杨广,隋炀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