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花与休闲:宋代男子的优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花与休闲:宋代男子的优雅就在一支小小“簪花”之中

如果有一个头戴着鲜花的大男生走在马路上,相信大家看到后都会惊讶,也可能会指指点点,笑话别人。因为在大家的想法中,戴花是女生会做的事情,与男生的形象并不相符。然而,北宋时期的大男人们却乐此不疲。

只要是看过《水浒传》的人都会知道,梁山好汉们可都会头戴鲜花,比如常年出海打渔的阮小五,尽管每天裹着个破头巾,也不忘插上一朵石榴花;又或者原本是看押犯人的杨雄,他是个牢头,却会在自己的鬓发旁插着朵芙蓉花,可谓是妖艳无比。

虽然这是小说杜撰的内容,但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有着男子戴花、簪花这种特有的休闲文化现象,但每个阶层对簪花所表现的社会心理是不一样的,相信大家对此也十分好奇,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番这其中的差异。

宋朝男子从“排斥簪花”逐渐向“崇尚簪花”转变的过程

在聊不同阶层宋代男子对簪花的看法之前,我们要先聊聊簪花是如何进入到宋代男子的生活当中。其实,宋代男子一开始对簪花这一行为是极为排斥的,簪花只是朝廷统治者会有的行为,并没有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从唐代开始,皇帝们就喜爱簪花,但他们一般戴的花都是一寸大的牡丹,这种真花在那是价格极为昂贵,是奢华的表现。而到了北宋前期,继承了唐代统治者簪花的传统,形成了皇帝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直到后来,因为统治者需要与大臣们的拉近关系,方便控制社会局势,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恩宠,开始赐花给大臣,簪花这种特权就此开始下移,但大臣们对簪花这一行为有着排斥心理。比如司马光,他在高举进士之后,曾得到了宋仁宗的赐花。因为他不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不愿意簪戴,但因为这是君主赏赐,臣民只能谢恩而不能拒绝,才勉强接受。可见,在北宋初期,大臣们对于统治者的赐花并没有将其看做是一种无上荣耀,相反很多人在接受皇帝赐花之后,都是让侍从捧着,并不簪戴,表现了他们对簪花的排斥心理。

而御史见到官员们捧花而不戴花的行为,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上书皇帝,要求官员们必须亲自簪戴所赏赐的花朵回家。所以,在庆历七年就有了“凡遇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的规定。至此,朝臣簪花向宫廷礼制迈进,后来索性制定了簪花戴花的礼仪制度,开始按照官员等级来赐花。由此之后,大臣们开始习惯了簪花这种行为,对簪花不再排斥,不仅如此,朝臣簪花的现象也开始传入民间,被民间百姓效仿。

朝廷每次年节庆典,官员们都会簪花戴花,并跟随皇帝出行而招摇过市,场面极为壮观。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烧香太一殿,谢礼毕,赐花,自执政以下,依官品賜花……乾天门道中,直南一望,便是铺锦乾坤。吴山坊口,北望全如花世界。”

正由于朝廷赐花、簪花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使得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加上本就有重阳节簪花的习俗,使得致力于科举的男子们开始崇尚簪花,民间簪花现象日益膨胀,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只要一遇喜庆的节日,男女老幼都会簪花,比如端午节头戴茉莉花,重阳节簪戴菊。又比如盛产牡丹的洛阳,一到春天,城中无论富贵平民都一同簪花戴花。到了南宋,这种盛况持续并逐渐扩大,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簪花喝酒的男子。

朝臣簪花所展现出的儒家等级有序的理念

从南北朝开始,统治者就开始簪花了,由于魏晋风度的盛行,男子簪花的现象在此时的上流社会中并不稀奇。而到了唐朝,皇帝所簪之花一般都是真花,特别好簪牡丹,而牡丹作为“花王”,价格极为昂贵。到了宋代,虽然牡丹已经走入下层社会,但价格还是很昂贵,尤其是一些稀有的名贵品种,比如姚黄之类的。因为这种花数量极少,加上姚黄本身的形色特点,使得它成为了皇帝的独簪之花。

因此,皇权的至高无上开始诵过簪花这一微小事件中凸显出来,这是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来,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又一突出表现。

后来,皇帝为了表示对朝臣们的恩宠,开始赐花给朝野大臣们。比如新科的进士往往在宴会上会被皇帝所赐花,往往簪着花归家。随着朝臣簪花的广泛发展,所簪的花与官品大小之间没有相对应的定制,使得封建王朝的登记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为了维持儒家所倡导的等级礼仪,朝廷下令针对花的颜色、大小、质地等方面进行不同等级的赐花与簪戴,比如鸾枝花就是卿监之上才能簪戴。

而当民间簪花现象十分盛行时,宋宁宗下诏皇帝不再簪花。因为原本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簪花在下移民间的过程中,给皇权带来了不“至高无上”性。宋代民众生活水平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再大再贵的花种已经不再符合皇帝的尊贵地位了,所以便出现了“唯独至尊不簪花”的现象,以这样反常的形式来凸显皇帝地位的独特性。因此,从皇帝不簪花、朝臣依官位簪戴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所倡导的等级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理念。

文人士大夫以花象征品德、以花思国的社会心理

在古代,花朵一直被人们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每种花都有其寓意,当今来说也就是花语,古人们往往以花自喻,比如梅花象征着傲雪凌霜的君子,牡丹比喻荣华富贵,而荷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等。

而在宋代,士人们更加强调花语的重要性,往往借助花来表达自己豁达乐观、傲岸独立的精神,每次聚会饮酒,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簪花一朵,以图求不媚俗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诗宋词中看出,比如赵葵的“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又或是陆游也在他的《即席》中讲到,“醉中起舞递相属,坐上簪花常作先。”

宋代的文人们在他们所创作的诗词中,都或多或少地会提到簪花,他们有的人会借此来表达自己官场不得意时,自己身上的那种不入俗流、傲岸独立的品质;又或者表达自己安居立业、豁然乐观的精神。文人士大夫们用簪花来喻人喻物喻事,是因为朝廷对簪花的重视和人们对簪花的崇尚,让簪花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品德符号。

不仅如此,通过簪花这一行为可以表达宋人对国家对家乡的一种强烈认同感,由于这种认同感使得簪花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思国思乡的象征物。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由于仕途、战争等原因,往往会派遣到各地为官,而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每逢节日,会从簪花庆祝的乐事中联想到昔日的美好时光、太平景象,以此来追忆往事。比如被羁于金朝的洪皓,他就在《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一词中,以“簪花”引入,“追思往事,一夕九回肠,皇恩溥。归期阻。引领江南路。”由此可见,簪花成为了他珍惜怀念故国的美好回忆。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由于金朝的南下入侵,家国破灭,朝廷被迫偏安江南,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簪花就更能表达出士人们以花思国的思乡情愫了。

百姓簪花的辟邪求福与寻求荣誉感的社会心理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认为某些植物有着禳灾避祸、祛除不洁、带来吉祥的功能。而那些颜色鲜艳高洁,芬芳馥郁的花朵,更被古人们视为“瑞花”,能给人们带来祥瑞或者辟邪。

从汉代开始,人们就会在重阳节时分,在头发上插茱萸来辟邪。而宋代建国之后,因为社会的逐渐稳定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上朝廷对重阳节的重视,促使宋代男子簪花蔚然成风。而这是时候所簪的花不再是茱萸了,而是菊花。因为菊花经历风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菊花又在秋季开放,人们把九月称为“菊月”,“九”又与“久”同音,因此菊花被人们用来象征长寿长久,是带来祥瑞的“瑞花”。所以重阳时分,人们不仅簪菊花,还会饮菊花酒。

另外,簪花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在寿宴上或者科举考试中,人们往往将簪花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比如《宋史》曾记载簪花出现在拜寿当中,“请庆寿行礼日,圣驾往还并用乐及簪花”。簪花在宋代朝廷中已经礼仪化了,所以在拜寿的过程中,簪花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能够显示拜寿这项礼仪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又能对寿星表达美好的祝愿。

这种祝愿也表现在科举仕途上。辛弃疾在《范先之席上赋牡丹》道“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表达了人们簪花所寄予的愿景。而祝愿能入仕升官的所簪之花,实属牡丹和芍药了,有幸簪戴的人往往以后会做大官。

“维扬芍药甲天下,其间一花若紫袍,而中有黄线者,名金腰带。金腰带不偶得之,维扬传:一开则为世瑞。且簪是花者,位必至宰相盖数数验”——蔡绦《铁围山丛话》

由此可见,簪花被赋予了世人想入仕途做高官的愿景,通过这种愿景可以看出人们对入朝为官极为向往的社会心理。有许多宋代著作曾记载,王安石、韩琦、蔡京等人正因为簪戴了扬州芍药,不久之后就相继做了宰相,这对世人而言就有着莫大的诱惑力,男子们对簪花就更崇尚了。

又因为皇室将簪花礼仪化等级化,这对被赐花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而这种荣耀感成为了宋代文人乃至普通民众不懈追求的理由。而这种如同金钱利益般的刺激,让百姓们开始涌过各种途径,比如科举考试来寻求这种荣耀感。而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科举途径获得荣耀感之人,他们便开始效仿这种簪花行为,在心理上求得同等的尊重及荣耀。从此,皇权权威逐渐下移到民众中,男子簪花就开始大众化了。

宋代男子簪花现象的盛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一个从“不簪花”到“崇尚簪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朝廷对簪花的重视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不同阶层对簪花所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心理,促使了簪花的盛行,最终导致了整个宋代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开始以俗为美;加上对鲜花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花卉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在此表露无遗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等级,社会,牡丹,男子,皇帝,朝臣,都会,民间,现象,观点评论,戴花,宋代,皇帝,簪花,文人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等级,社会,牡丹,男子,皇帝,朝臣,都会,民间,现象,观点评论,戴花,宋代,皇帝,簪花,文人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等级,社会,牡丹,男子,皇帝,朝臣,都会,民间,现象,观点评论,戴花,宋代,皇帝,簪花,文人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