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兵临南京城,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军,为何不战而亡?

朱棣兵临南京城,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军,为何不战而亡?

靖难之役,朱棣通过反叛夺得皇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三个皇帝。

也许是羞愧于自己的上位过程,朱棣成为皇帝后从未休息,不是在治理国家,就是在对外征战的路上,因此很多人笑称,明朝第三位皇帝其实是朱高炽,朱棣只不过是他的征讨大将军。

但朱棣的上位其实早已注定,从朱允炆上位开始,明朝便注定了会有一场血雨腥风,但谁也没有想到,朱棣的上位会如此的轻松,尤其是攻下南京城这一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

靖难之役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可谓煞费苦心,布置了一系列的安排,这也是朱元璋晚年嗜杀的真正原因,朱允炆的上位这是既定事实,同时也是朱棣很难去反抗的。

在朱元璋的构想中,朱允炆坐镇皇位已经十分安稳,在朝内,有能力威胁皇位的人都被诛杀殆尽,剩下的大臣除了平庸之辈,都是朱允炆的近臣,而在朝外,有众多叔叔守护国土,安稳无忧,但朱元璋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朱允炆不按套路出牌。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削藩是必经之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去做的。

相比之下,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不仅准备不充分,还一下得罪了几乎所有的藩王,对于朱允炆的上位,众位叔叔本来就不满,所以对于削藩的反应非常大,这也成为了朱棣能够成功的基础,朱棣在靖难期间,诸位藩王几乎毫无阻拦,这让朱棣有了和朱允炆公平对战的机会。

在得到姚广孝的提示后,朱棣放弃了稳扎稳打的方法,而是选择绕道而行、直取南京,很快,朱棣兵临城下,明朝的未来来到了决定性的时刻,但为何当时的朱棣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而是原地等待,只是将南京城围了起来呢。

南京城的优势

根据记载,朱棣在进攻南京城之前虽然收编了北平的部队,但总兵力依旧没有达到十万人,再加上济南之战的打败,朱棣此时手里的兵力大约在8万人左右,其中还包含一些伤兵,而反观此时的南京城,依旧具备三大优势。

首先,当时南京城内有足足二十万大军,而且这不是一般的部队,而是守护国都的中央军团。

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补给都要远远超过朱棣的部队,这还没有计算装备上的优势,如果仅仅按照表面实力来看,朱棣想要成功打下南京城无异于痴人说梦,在古代战争当中,人数是绝对的优势,在抛开奇袭、地形等特殊因素后,以少胜多是很难出现的。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之一,朱棣一生中胜利无数,更是打的草原势力主动谈和,但唯独在和铁铉的战斗中输的一败涂地,而且铁铉十分擅长打防守战,凭借兵力优势和粮草优势,朱棣很难获胜。

最后就是地形优势了,南京城周围以平原为主,作为朱元璋钦定的国都,南京城仿佛一个铁桶,想要拿下南京城,常规打法根本行不通,必须使用长时间包围的方式去进攻。

但这偏偏是朱棣的软肋,朱棣耗不起,可就在朱棣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南京城的大门却主动打开,朱棣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城,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三个皇帝。

为何朱允炆会在这样的优势下失败呢,简单来说,就是朱允炆的身边出现了叛徒,这才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朱允炆的失败

在朱棣到达南京城之前,方孝孺就曾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今城中尚有胜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尽撤城外民舍,驱民入城,足以为守。”

虽然方孝孺是文人,从未上过战场,但方孝孺对时局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南京城早在建造时期,朱元璋就曾考虑过南京城面对敌人大军的那一天,只不过他的假想敌并不是自己的儿子朱棣,而是北方草原势力。

不过方孝孺的底气不止于此,当时除了南京城内的20万守军外,朝廷还有两支重兵是直接受到朱允炆指挥的,一支驻守在淮安,一支驻守在凤阳,这两支军队都可以在10天之内赶到南京城,也就是说只要朱棣在10天内不能彻底攻下南京城,他就会陷入包围之中,必败无疑。

从方孝孺的观点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南京城保卫战信心十足,即使当时负责防守的是一个能力不足的将军,凭借现在的优势也可以和朱棣旗鼓相当,因此朱允炆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静静的等待朱棣的到来,但遗憾的是,朱允炆最终还是败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在朱棣来到南京城外和朱允炆对峙的时候,朱允炆也许是为了拖延时间,也许是为了平息战事,竟然选择派人出城,主动向朱棣求和。

李景隆也算是靖难时期的名人了,被后人称为“常败将军”,他一生中所有的战斗全部以失败告终,是一个典型的无能将军,如果不是在失败后,朱允炆多次保护李景隆,他可能早就被军法处置,那么李景隆为何会选择在关键时刻投敌,为朱棣打开城门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子承父业,李景隆自然早早地来到了军队当中,因为朱棣晚年的杀伐,明朝无人可用,所以在朱棣起兵后,李景隆成为了讨伐朱棣的主要人选之一。

当时朝内还有另外一个被选者,这就是徐达的后代徐辉祖,徐辉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朱允炆还是选择了李景隆。

他内心十分明白,自己的性命完全在于朱允炆的态度,如果朱允炆不再保护他,他立刻会身首异处,如果朱棣这次失败,明朝重归和平,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他随时有可能被杀,所以他必须想办法保护自己。

就在这时,朱允炆派他前去和朱棣谈和。

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因为李景隆的父亲和朱棣关系非常好,在没有兵戎相见的情况下,两人还可以称兄道弟,就这样,在南京城外李景隆成为了朱棣的内应,随后为朱棣打开城门,让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南京城,虽然在南京城内徐辉祖带兵抵挡,但寡不敌众,朱棣还是杀了进来。

首先就是策略问题。

朱允炆削藩之举虽然准备不足,但依旧可以成功,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期早已对各位藩王有了诸多限制,如果朱允炆直接针对宁王或者朱棣,杀鸡儆猴,削藩的成功率会非常高。

但朱允炆却选择先捏软柿子,从弱小的藩王开始,这无疑是在对朱棣进行步步紧逼,并且给了他充足的反应时间。

如果在削藩开始后,朱允炆直接对朱棣出手,朱棣即使有反抗之心,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应对,最终这场战斗会在极小的范围内,用极短的时间结束战斗,而且朱允炆这么做,也让其他藩王十分的害怕,他们知道不管朱棣的结果如何,自己也一定会遭殃,所以在靖难之役期间,其他藩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让朱棣如入无人之境。

虽然朱允炆上位后一度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但事实上能够担当大任的人依旧不少,比如曾经打败朱棣的铁铉,徐达之子徐辉祖等,都是能够和朱棣正面硬刚的将领,如果一开始就由他们带兵,朱棣恐怕很难打到南京城。

而反观朱棣,内有儿子朱高炽,外有“妖僧”姚广孝加盟,仅仅这两个人,就让朱棣的底蕴超过了朱允炆,这也是朱棣为何敢如此对待方孝孺的原因,因为没了方孝孺,朱高炽也可以将明朝打理的井井有条。

总结: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两人谁更适合成为明朝的皇帝,这其中涉及到对局势的判断、用人之道等,朱棣能胜,靠的就是对局势的判断,他并不知道李景隆已有反叛之心,更想不到会兵不血刃的拿下南京城,成就帝王之位,但他依然有所依仗,这就是他的带兵能力,也是背水一战的气势。

而反观朱允炆,在治国方面,他急于削藩,直接引发的给发藩王的叛乱,在用人方面,他不顾一切地重用李景隆,却没有平息朝堂的怒火,最终逼的他走上的投敌之路,反而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朱棣对抗的人,却始终得不到机会。

在谋略方面,他明明身居南京城,外有重兵赶来,却偏偏试图议和,如此这般,又怎能和雄才伟略的朱棣相提并论,朱允炆并不是输在底蕴,而是输在没有一颗舍我其谁的强者之心。

参考文献:[1]《奉天靖难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2]《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1620年~1690年)撰[3]《明朝那些事》第二部当年明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攻,明朝,朱元璋,部队,皇帝,朱允炆,优势,朱棣,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攻,明朝,朱元璋,部队,皇帝,朱允炆,优势,朱棣,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攻,明朝,朱元璋,部队,皇帝,朱允炆,优势,朱棣,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