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结局如何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出主意,结局如何

中国浩浩五千年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但唯独一类人并不常见,这类人,人们称之为“神人”。在世人眼中,刘伯温便是这样一个神人,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

他是“千古人豪”,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式的伟人。蔡元培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三辞官职退隐青田

刘伯温,名基,青田县人,因此又被称为刘青田。他生于元末,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读书能七行俱下”,诸子百家、兵法战略、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无所不读。

泰定三年(1326),年仅16岁的刘伯温考中了秀才,父老乡亲都称他为“神童”。元统元年(1333),23岁的刘伯温以一篇气势磅礴的《龙虎台赋》得中第二十六名进士。

当时,花甲之年的翰林集贤学士揭奚斯在见过刘伯温后,曾夸奖道:“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元朝末年,进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元末朝廷的重要力量。刘伯温作为“金华学者群”的一员,元末的一名进士,也曾对元朝廷尽心尽力,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

但是由于朝廷存在“种族歧视”,中了进士的刘伯温在家苦等三年后才被派到高安县任县丞。此时的元朝,官场早已腐败不堪,文臣武将们只求自己能高升。

刘伯温到任后严格遵循自己的原则,秉公执法,不避强暴,深受当地百姓称颂。然而由于触动了当地乡绅恶势力的利益,刘伯温被他们网罗的种种罪名说得一无是处,极受污蔑陷害。

无奈之下,担心“众怒难犯”的行省在明知刘伯温廉正耿直、深受百姓爱戴的情况下,依然被迫将其调离高安,去往行省担任管理簿书文件的掾吏。

到达行省后,刘伯温不改初心,一心报国。只要枉法,无论是蒙古官吏还是汉人权贵都揭露抨击,据理力争。

时间久了,在阿谀成风的元朝廷,刘伯温又招来了许多忌恨。慢慢地,刘伯温对元朝官场感到心灰意冷,于是递上辞呈,携娇妻富氏回家乡尽孝去了。

一晃十年。十年间刘伯温的足迹遍布各地,研古观今,广交天下朋友,以行感人,以才服众。

但是这样闲云野鹤的日子随着江浙行省右丞浦可素的到访,戛然而止。浦可素便带着皇上授予其江浙儒学副提举的职位主动宴请。刘伯温见推辞无望,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接到官服后,刘伯温即刻上任。再次入仕,刘伯温恪尽职守,大力倡导兴办义学,结交了大批有名的儒家、僧人,在民间威望甚高。然而,官场依然不如人意。

刘伯温先是打掉了提举借办学集资中饱私囊的算盘而与之生嫌隙,后又因要严惩无故致人死命的监察御史而被这帮声色犬马之辈串通抨击。

刘伯温怒而写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再次愤然辞官回归故里。

这次辞官后,接连发生了许多不祥之事,让精通卜卦的刘伯温不寒而栗。天灾人祸并行,四方造反生乱,天下一片昏暗。

某天,刘伯温正在家中阅读《孙子》十三篇,突然家童来报行省有诏命送来。刘伯温急忙出门迎接,不曾想来者竟然是两位知己——叶琛和章溢。

两人受托前来请刘伯温参与戎事,江浙行省任命刘伯温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刘伯温没有推辞,再次入仕。

眼前最令江浙沿海一带官府头疼的是方国珍,刘伯温以由当地豪门大户出钱招募民兵为策,短短月余便组织了三千多军马。

在刘伯温的率领下,方国珍攻台州不克、战温州不胜,于是方氏弟兄打算再次假意归顺朝廷,渡过难关再相机行事。

浙江行省帖里帖木儿、刘伯温等人不同意招降,方氏弟兄便带着满箱的金银珠宝以钱买路,游说命官。

不久,朝廷便下达诏书命江浙招谕方国珍。刘伯温十分生气,他说服帖里帖木儿专门写了一份表章请求朝廷不要轻信,下诏坚决予以剿灭。

不曾想,一片忠心抵不过区区金钱。十月,顺帝再次下诏接受方国珍投降并授其官职,斥责刘伯温并削去其官职,羁管于绍兴。看到圣谕,刘伯温大笑三声,“此朝无可救矣!”

两年后,因为要再次剿灭方国珍,朝廷再次任命刘伯温为江浙行省都事,然而最后又落得个降回原级,被夺去了军权。刘伯温发出“臣不敢负国,今无所宣力矣”的感慨,第三次弃官,回到家乡。这一年,刘伯温48岁。

三辞官职,三归故里,刘伯温写下《郁离子》十八章的一百九十五篇文字,终于决定与朝廷为敌,做好了走上“反元道路”的准备。

出山辅佐成就帝业

刘伯温退隐期间,各地起义愈演愈烈。刘伯温分析起义军队伍,发现朱元璋最有帝王风范,他断定:只有朱元璋才能推翻元朝,建立新的政权。

公元1360年,此时刘伯温已经五十岁了。朱元璋多次邀请他成为自己的幕僚。再三思量后,刘伯温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决心出山辅佐“明主”统一天下,成就大业。

朱元璋在应天见到刘伯温后大喜过望,当朱元璋询问刘伯温如何平定天下时,刘伯温呈献了《时务十八策》,并向朱元璋详细分析了天下时局、指明了解决方法。

朱元璋当即作揖道谢,说:“先生真不愧为一代名贤。”自此便视刘伯温为他的心腹和谋士,军政要事都要与之共商。

刘伯温出山后对朱氏政权忠心耿耿,全心为朱元璋制定战略方针——“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诱敌深入的计策大败陈友谅,然后于1363年,与其决战鄱阳湖,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次年,朱元璋又使用刘伯温的计策,将张士诚的势力一网打尽。后来,朱元璋为了夺取元大都,出兵北方,打算在南方称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皇帝,大明王朝正式建立。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刘伯温在朱元璋创立朱明王朝的过程中贡献卓著,得到了同僚和部下的尊敬,也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曾公开称赞他为“吾之子房也”。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此外,朱元璋还下令免加刘伯温故乡青田县的租税,以此嘉奖其杰出贡献。

公元1370年,刘伯温被委任为弘文馆学士,封为诚意伯,因此有时人们也叫他“刘诚意”。刘伯温的仕途和刘氏家族,也在此时达到鼎盛。

一日,朱元璋心中发慌,命人将刘伯温召进宫,告诉他:“我最近经常做恶梦,梦见京城沦陷,你能不能帮我解一下这个梦?”

刘伯温掐指一算,似乎看出了一些端倪,但他不能泄露天机,只能说要加强城池的防御。

朱元璋大惑不解,南京城如此坚固,为什么要加强防御?刘伯温见皇上有所怀疑,便继续说下去。“我看京城虽然坚固,戒备森严,似乎并无可忧,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朱元璋也明白,有些事情,不能明说,所以也没有去深究。

实际上,所谓“燕子飞京”,指的是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攻下南京城,而“永乐”则是朱棣统治时期的年号。换句话说,刘伯温早就料到了朱棣会造反,所以才会有此暗示。

奈何朱元璋不解其中玄机,命也!

接着,朱元璋让刘伯温算算自己能当多少年皇帝,刘伯温说陛下有三十五年的皇帝命,但是有四年被偷走了。

后来,果真如刘伯温所言,朱元璋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后就去世了。他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而朱允妏正好做了四年的皇帝,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攻入南京。

“斩之,即有雨至”

六月中旬,汴梁天气极热。二十余日未曾下雨,黄河部分河段水已见底,风一吹城内外风沙漫天。朱元璋夜间看书汗如雨下,中官要多次捧来井水供皇上擦拭。

杨宪从应天城到开封府赴任,先来拜见皇帝。知晓朱元璋为久旱不雨心忧,于是进谏可设坛求雨,以诚意感动上天。

于是朱元璋下令让杨宪在开封城中寻几个道士设坛祭天求雨,并命刘伯温安排司天监推算下雨日期。

道士们连求数日,天上连一片乌云也没有。杨宪再次进谏,说当世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不妨向他咨询求雨良法,令其在应天城设坛祈雨。

十二日后,使者从应天城带回了刘伯温的书简。刘伯温禀明已在钟山之阳设坛祭天求雨。然朝中官吏无德致使上天久久不雨,请皇帝下旨诛杀一人,斩之,即有雨至。

刘伯温在奏章中写道,李彬被抽调到刑部时,收受某被告人六十两银子,擅自修改证词,请求朱元璋诛杀之。

李彬是丞相李善长推荐入省的,奏章中提到的罪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朱元璋十分犹豫。

杨宪说道:“刘伯温向来执法公正,他请求陛下斩杀李彬,必定是李彬犯下可斩之罪。”

朱元璋看着奏章上的御史台大印和‘太子之宝’,自语道:“想必太子也是同意杀的。”于是提起朱砂笔,写下了六个字“准斩李彬,钦此”。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在李彬被举报后,李善长曾找刘伯温求情,甚至送上两幅古画,以求暂缓驰报汴梁,不要托求雨之事斩杀李彬,待皇上回宫再发落。

刘伯温执意不肯,李善长冷冰冰地说:“你若铁了心要杀李彬,有雨还好说,如果还不下雨,看你如何搪塞得了皇上,不要说我没有提醒过你!”

不日,刘伯温命人拿着皇帝的手谕和太子口谕,从牢中提取了李彬。坊间听闻刘御史要监斩从三品官员,还是丞相的亲戚,纷纷前来看斩。至此,大明开国第一贪腐大案终于结案。

从应天到汴梁,每日都是烈日当空,没有半点下雨的迹象,各地报灾的奏章数不胜数。朱元璋见斩了李彬仍不下雨,渐渐开始埋怨刘伯温。

稻田龟裂,池塘干涸,朱元璋令人草拟诏书,征询治旱良策。刘伯温立即上奏了三件事,其一抚恤亡故士卒妻室,其二收葬各地工匠,其三遣送张士诚部下老弱及不愿为官从军者回乡。

出于对刘伯温的信任,朱元璋一一准奏,随后按捺着性子等雨至。一连九天,还是没有下雨。第十天清晨,大理司卿指责刘伯温斩李彬而天未雨,应担失算之责。

朱元璋对此怒火中烧,在汴梁城大骂刘伯温:“你这厮辜负了朕的一片心意,真是愚昧至极!你要斩李彬,我依了你;你上奏那三件鸟事,我也依了你。前后将近二三十日没有半点雨星,难道你真要戏弄朕不成!”

此时,刘伯温正在御史台批阅文书,冷不丁打了几个喷嚏。他想前后一个月都未曾下雨,难不成这回真的失算了?

他忽地搁下笔,出门骑上马径直来到了太史监。众官吏正在几案前推演天气,刘伯温坐下来,一页一页地看着演算文稿。

看到后面几页,刘伯温大惊失色道:“本官误了皇上大事,按照演算的结果来看,这几天都不会下雨,要十一二天后才会有雨啊!”

刘伯温郁闷至极,突然感觉背部发胀,左边肋骨隐隐作痛。

不久朱元璋北巡回京,李善长、刘伯温领着百官上前叩拜。朱元璋冷冷地看了刘伯温一眼,语音迟缓地说:“刘伯温,你说将李彬杀了天必下雨,如今半点雨都不曾见到。朕这次轻信于你,你当负什么罪责?”

刘伯温听闻此言,心神俱是一震,慌忙跪下,俯首贴地,连声说道:“臣死罪。”

朱元璋冷笑,顺着刘伯温的话说道:“死罪?朕怎么舍得让您老去死?”皇帝拂袖径自登上辂车回宫去了。

刘伯温跪在那里久久没有起身,心中愧疚不已。李善长来到刘伯温面前,靴头几乎要碰到刘伯温鼻尖,低头说道:“当初为何不听我的劝告呢?”

后来,刘伯温的二夫人陈氏病故,他便写下《求致仕疏》请求还乡。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早已心生去意,又出了此事,不能再加阻拦,于是允准。

结语

洪武四年(1371),刘伯温归老于乡。归隐后的他“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不与任何地方官来往,与外界的联系也基本断绝。纵然如此,刘伯温依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洪武五年(1372),隐居的刘伯温遭胡惟庸“谈洋王气”之谗,被朱元璋斥责后留在南京软禁,而胡惟庸却被升为左丞相。刘伯温大失所望。此后,他忧思成疾,病情越来越重,洪武八年四月,留下不让子孙学习天文的遗言后病逝于家中。

参考文献

周建行著. 大明帝国 上 布衣天子[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07..

赵张晓珉著. 大明神算师 刘伯温[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8.0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大旱,方国珍,元末,朱元璋,朝廷,江浙,天下,刘伯温,主意,观点评论,李彬,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杨宪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大旱,方国珍,元末,朱元璋,朝廷,江浙,天下,刘伯温,主意,观点评论,李彬,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杨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大旱,方国珍,元末,朱元璋,朝廷,江浙,天下,刘伯温,主意,观点评论,李彬,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杨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