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一文捋清乱糟糟的五代十国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一文捋清乱糟糟的五代十国史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从秦到清,中国的帝制时代延续了2134年。虽然号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大一统是主流,秦、两汉+新、西晋、隋、唐、元、明、清这10个王朝加一块就有1465年,剩下那六百来年才是真正的分裂乱世。

啥叫大一统?差不多把自家地盘弄成大唐这副模样就可以了

虽然乱,但其实很容易捋清——就是汉、唐两个威名赫赫的大帝国衰亡后,接班的尽是些徒有野心却没本事将旧河山归拢到一块的废材,结果把天下搞成了所谓的群雄逐鹿。

所以汉亡之后先是三国争霸,继而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陆续登场,一直熬过了乱糟糟的三百多年才由杨坚站出来再造一统;唐亡之后的情况也大致类似,先是分裂成五代十国,然后两宋的赵家皇帝虽然信誓旦旦的号称正统,却被辽夏金蒙轮番打成狗,最后还是靠蒙古人出手才将九州归一。而从朱温篡唐到忽必烈灭宋,则是又一个乱糟糟的三来多年。

乱糟糟的三百多年加上另一个乱糟糟的三百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乱糟糟的分裂乱世的全部——是不是很容易就捋清楚了?

而在这六百来年中,最不起眼也最乏善可陈的就是五代十国。为啥?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没人替那个时代谱写出一部市井里巷皆闻的鸿篇巨作,将吞噬无数生命的修罗场描绘成波澜壮阔的英雄赞歌。要不然三国咋会那么出名?这个仅仅存在过60年就给人做了嫁衣裳的小时代留给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将天下人口从桓灵二帝时的7000万杀到了不足千万。

所以哪来的英雄?尽都是魔鬼。

分裂乱世中,最不缺的就是将荣华富贵建立在千百万具白骨之上的所谓英雄

不仅如此,五代十国的时候,没有尖锐的汉胡矛盾和仇杀,没有激烈的南北冲突和对峙,更没什么魏晋风流、士族风范。想从其中找出吸人眼球的看点,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这并非是说五代十国就很无趣,而是要从其中发掘出引人深思或好玩的人或事,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然后你就会知道,五代十国其实很有趣。

01

还是熟悉的套路——要想知道五代十国是怎么回事,先得知道五代十国是怎么来的。

说起唐朝,通常可以分成前后两半截。前半截就是安史之乱前的138年,通常称之为盛唐;盛的反义词是衰,所以管唐朝的后半截叫衰唐,看上去也挺合理。

我们如今讲唐朝最多的就是盛唐,仿佛后边那倒霉催的150年不存在似的

通常我们表扬唐朝武德充沛、扬威域外,指的就是这前半截。而终唐一朝打的几乎所有让人扬眉吐气的大仗、胜仗,基本也都是在这138年里打的。而之所以唐军能打出这样骄人的战绩,最大的凭恃就是战无不胜的十六卫府兵。

不过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随之崩溃。这下李隆基找不到免费的府兵来保命了,只好拿募兵来凑合。

不过募兵较之半农半兵的府兵有两个致命的问题。其一就是养兵成本一下子翻着跟头蹿上了云霄,毕竟府兵没有军饷,出征打仗连刀弓粮食都得自备。而募兵就是全靠官府花钱供着的大爷了,少给一个铜板人家都懒得替你李家卖命。

其二就是府兵的训练和打仗是互不交叉的两条线,管兵练兵的折冲府不打仗,打仗的将军非战时管不着兵,所以谁听说过盛唐时有武将割据造反的?而募兵制下铁打的营盘里不再是流水的兵,就会出现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的大麻烦,这让李隆基还怎么能睡上个安稳觉?

于是这位唐玄宗想出个“妙招”,那就是把兵将统统撵到边境地区去,设置缘边节度使去管理他们。这样一来既能有效保卫边疆,又能将养兵的财政负担甩给地方,同时还眼不见心不烦——就算这帮玩意要造反,也得从边疆一路打到长安来,总比一不小心就被乱臣贼子直接黑虎掏心了强吧?

当然,我们都知道李隆基这么干导致的结果就是安史之乱。后来安史之乱虽然被扑灭,但设置节度使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还不再局限于边疆、开始遍地开花。而节度使所掌握的军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藩镇。

在后世,藩镇的破坏作用往往被夸大,建设作用则被无视掉了

而一提到藩镇,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藩镇割据,想到军阀、内战、造反、残民等负面的词汇,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在中晚唐遍布南北的各路藩镇中,真正不服管、不听话的数来数去其实也就河朔三镇(即范阳、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而已,其余藩镇统统乖得要命。

比如冷门诗人李商隐的老丈人王茂元就曾在岭南、泾原、忠武军和河阳四地当过节度使——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度使好像都是可以世袭的,在地方就是土皇帝,一不乐意了造皇帝的反跟吃饭睡觉一样寻常。可为啥老王就像条狗似的一会儿被牵到广东,一会儿又被横穿地图打发到甘肃,一会儿再被拎回到河南?总是这样天南海北的跑来跑去,老王哪还有精力拥兵自重、哪还有时间萌生野心?

事实上在中晚唐时的绝大多数节度使都跟王茂元一样命苦,而这则是由当时藩镇制度决定的。唐朝的藩镇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和河朔型,其分工也是各不相同——东南型藩镇的主攻方向是生产和商贸,简单说就是拼命搞钱以支撑朝廷财政;边疆型藩镇主要分布在关中及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替皇帝看家护院;中原型藩镇则是平息各种内乱的主力军,其重点防范的目标,就是河朔三镇。

而东南、边疆和中原型藩镇都是非割据性质的,也割据不了,因为他们的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统统都由朝廷一言而决。不管是皇帝、宦官还是朋党掌握了朝廷大权,这些地方的节度使都得老老实实的听话。比如王茂元倒霉催的赶上了牛李党争,所以不得不一会儿在牛僧孺面前装孙子,一会儿跑到李德裕跟前拍马屁,还曾押宝过一个叫郑注的权宦。结果郑注在甘露之变中被干掉,吓得老王赶紧散尽家财到处行贿,这才保住了全家老小的性命。

混得如此之惨的藩镇,谁还能指望他们搞什么割据?

即便是河朔三镇,其割据也是形式上的,该怂的时候照样得认怂

就算在事实上搞世袭、闹割据的河朔三镇,真实身份也可以说是个资深老戏骨——动不动就吆喝着不挂唐旗了,结果朝廷大军一到还没挨几巴掌呢就果断认怂。还记吃不记打,过几年就在把这个套路再玩一遍,这是为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呗!跟牛僧孺拉拉扯扯几十年都没打不明白的李德裕,对河朔三镇却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肝肺:

“自用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者至京师,李德裕常面谕之曰:‘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第六十四》)

既然河朔三镇没本事自立还总作死,那为啥大唐朝廷不把他们给灭了以绝后患?因为这帮家伙杵在北方不但是阻挡日益强大的契丹人南下的第一道防线,而且还是悬在中原、边疆、东南那些藩镇头上的一柄利剑——只要河朔三镇在,别的野心家是龙就得盘着、是虎就得卧着,无论是彼此牵制还是相互狗咬狗,最终得利的都是大唐朝廷。

宋人尹源曾作《唐说》一文,一语道破了河朔三镇与唐朝兴亡间的微妙关系:

“故唐之弱者,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者,以河北之弱也。”(《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

所以在后来饱受诟病的藩镇,其实是唐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出来的一套非常适合国情的军政制度,没有多好也没有多坏。而自安史之乱国势中衰以来,大唐朝之所以能苟延残喘百五十年而不倒,藩镇功不可没。

02

那么挺好的藩镇,最终咋都割据了?这都怪大唐朝廷自己作死。

在古代,裁军可从来都不是个好主意,一不小心就是国破家亡的结果

从唐穆宗到唐懿宗的50多年间,因为财政枯竭无力支撑庞大的军费,朝廷一直不遗余力的“销兵”。大批河朔精兵因失业也频繁发动叛乱,导致三镇被搞得乌烟瘴气,再不复从前风光,也打破了藩镇间脆弱的平衡。再加上黄巢作乱需要各路大军参与围剿,许多内地藩镇如杨行密、王重荣、李克用、高骈、董昌、钱镠等趁机扩充实力,在事实上进入了割据状态,并彼此兼并攻伐,彻底将朝廷给架空了。

至此大唐朝已经没救了。就算朱温没篡唐,也会冒出个王温、李温、张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结果不会有任何变化。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宣武军节度使(驻节汴州,即今河南开封)朱温威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后称帝立国,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教科书告诉我们,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五代十国拉开了序幕。

就像五胡之祸远不止弄出来过十六国,在那乱糟糟的136年间曾冒过头的各种割据政权至少有35个之多,五代十国其实也是一个德性。

现在我们所说的五代十国,其中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通常为前后蜀、南吴唐以及吴越、闽国、南楚汉平、北汉。实际上就像十六国不止于十六,在五代之外也不止十国,却恰好是16个——还要算上赵国、晋国、燕国、殷国、岐国和北平国。除此之外,还有3个传承自晚唐的藩镇,即定难、武平和清源军节度使虽未称帝,但在事实上处于割据自立状态,直到被北宋所兼并。

其中定难军节度使还死而复生,后来由李元昊建国西夏,把北宋打得满头包。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5+16+3,这24个割据政权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是唐末藩镇的孑遗。

五代没错,十国其实有十九国,统统源于唐末藩镇

同时五代十国的开端其实也非出自朱温之手。在他篡唐的25年前,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已经割据一方,还建都太原,史称前晋。紧接着王处存的北平国、李茂贞的岐国、杨行密的南吴国跟着有样学样,也就是说大唐还没亡呢,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了。

而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立宋以后,也只是终结了五代而已。南方的“十国”以及位于北方的北汉还在那儿杵着呢,需要老赵再南征北战20年将其一一铲除,这才抹掉了五代十国的最后一抹痕迹。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五代十国是从朱温篡唐到北宋灭北汉,延续了73年。实际上可以从李克用立晋开始算,则长达97年。

在这近百年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乱七八糟的成天打仗,“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这样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只产生在北方的五代。而基本在南方扎堆的十国则相对太平,止戈散马、睦邻友好、商贸往来之类的景象才是日常。

为啥?别忘了在唐朝东南藩镇的老本行是啥,整天打来打去的还怎么赚钱?

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南方的十国们普遍热爱和平,除了南唐外连个有灭国记录的都找不出来(南唐曾篡一国、灭三国)。而位于北方的五代们则异常暴躁,逮谁怼谁,要是隔个三五年还不灭个国,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爱打架的家伙通常挨揍的几率也会比别人大,所以能过上几十年好日子的南方诸侯几乎遍地都是,而好战的北方枭雄则是走马灯般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能熬的后梁也没熬过20年,最短命的后汉立国仅3年出头就被干掉了。

五代们将北方打得稀巴烂,十国们则将南方建设成了新的经济中心

但别看五代们短命,但人家活得精彩呀。像朱温篡唐之后,南方诸侯中除了杨行密外纷纷臣服投靠,哪像北方遍地犟种,就是不肯认老朱为正统。而后唐代梁以后三下五除二的将不服管的岐国、北平国和前蜀统统干掉,更是吓得除老倔头杨行密和天高皇帝远的南汉外,剩下的南方诸侯统统臣服内附,让后唐差点兵不血刃的一统南北。

后唐完蛋后,恰逢南方扛把子南唐崛起之时,国势正盛。面对契丹肆虐、汉民义愤且中原无强主的大好时机,李昪、李璟这对父子果断的……对自己南方的难兄难弟下死手,一口气灭了殷国、闽国和南楚。等到北方的后周恢复强势后,李璟就果断认怂,不但去帝号、称国主,还主动向后周称臣。而面对北宋赵匡胤气势汹汹的打算一统南北,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干脆利落的连国号都不要了——只要宋军不来攻打,估计老赵让小李给自己当灰孙子都没问题。

连扛把子都这个德性,别人更没法指望。所以当宋军开始统一之战后,虽然在北方撞得头破血流,但在南方堪称势如破竹。哪怕在抵抗最激烈的后蜀,最终也是投降拉倒,让一介女流吟唱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口气流传了千年还不衰。

这样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偏安的十国,自然就没啥存在感。所以如今我们提到这一时期,关注点就基本集中在五代上了。

03

说到五代,最高光的人物并非灭唐的朱温,而是他的老冤家李克用。

除了老冤家朱温,五代基本都出自李克用的河东节度使系

李克用是沙陀人,本姓朱邪(也作朱耶),新城人(今山西雁门)。他爹李国昌在晚唐曾任振武节度使,爷俩嚣张跋扈,惹来朝廷大军的征剿,一度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很快黄巢之乱爆发,唐廷只好不计前嫌,再度征召李国昌父子平乱。

在这场战事中,李克用功勋卓著,堪称是平乱功勋第一人,因此被授河东节度使。也正是在这一战中,李克用与朱温交恶,还差点被后者放火烧死。

从此李克用跟朱温不共戴天——不管老朱想干啥,老李一定跟他对着干。就算在临死前给儿子李存勖交待遗言,也要求他必须得搞死朱温。

但朱温可不是那么好搞的,李克用跟他拉拉扯扯的打了20多年,一直是吃亏多的时候多、占便宜的时候少。要不然怎么是人家老朱篡了唐,老李只能蹲在河东弄个晋国出来自娱自乐?而且还继续沿用前唐的天佑年号——反正只要是能给老朱添堵的事,老李总是干得最积极。

后来哪怕李存勖灭了后梁、终于替老爹出了一口恶气,仍然沿用了“唐”的国号。还将父祖三代与与李渊、李世民、(唐懿宗)李漼和(唐昭宗)李晔并列供奉于七庙,以示李唐之皇统不绝、自己是李唐的孝子贤孙。但事实上沙陀李家跟真正的李唐皇室非亲非故不说,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以大唐朝乱臣贼子的面目示人——话说要是朱温肯忠心耿耿的保唐,那么李克用父子一定会豁出老命去篡唐,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是这么像小孩过家家般的荒诞无稽。

所以没人会认为李存勖光复了唐室,史家也将其弄出来的那个仅存在了14年的短命政权称之为后唐,以示与真正的唐朝的区别。

后唐虽然立国14年即亡,却是五代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王朝

但后唐虽短命,但在五代却非常重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沙陀族,其二是河东系。

先说沙陀族。史书中对这个民族的记载非常的语焉不详,只知道其源自西突厥别部,大概率就是挂个名,跟真正的突厥人没啥血缘关系。因其最早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名为“沙陀”的沙漠地带,故此得名。

早在初唐时沙陀人就被征服,此后作为优质雇佣兵一直追随唐军作战。后来沙陀人因被吐蕃人打败无奈内迁,被唐廷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一带游牧,同时继续干雇佣兵的老本行。

唐末时沙陀族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崛起,时而替大唐卖命时而扯旗造反,后来又跟朱温较劲,还灭了后梁、立国后唐。

不止是后唐,开创后晋、后汉、北汉的石敬瑭、刘知远和刘崇也是沙陀人——在那将近30年的时间里,说沙陀人是中原之主也不为过。

跟此前曾在中原辉煌过一时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不同,沙陀人虽然也造了很多兵灾杀孽,但并未专门针对汉人。相反,沙陀人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对汉文明非常认同,甚至经常冒充汉家苗裔。尤其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始终标榜为亡唐守节的行为,在史书中为沙陀族得到了别的胡族想都不要想的高度评价:

“是时,提兵托勤王者五族,然卒亡朱氏为唐涤耻者,沙陀也。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齐桓、晋文,唐遽亡乎哉?”(《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再说说河东系——整个五代,除了老冤家朱温弄出来的后梁外,剩下的统统源自李克用麾下的河东藩镇。除了后唐,弄出来后晋的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麾下大将,立国后汉的刘知远也是先给李嗣源当小弟,后来投靠了石敬瑭,后周太祖郭威则有过给李存勖当亲兵“从马直”的经历,后来因拥立刘知远而发迹。

就连赵匡胤也是因投靠郭威才踏上仕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算是河东系的人。

连赵匡胤、赵炅兄弟都可以算是河东系出身

所以别看沙陀族就辉煌了20来年,后唐更是历14年即亡,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超过了300年。

那后唐为啥亡得那么快?除了李家皇帝自己作死,还犯了五代时最大的一个忌讳,那就是不够兵强马壮,天子的宝座自然就坐不安稳。

比如在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的时候皇甫晖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搞叛乱,这本来不算啥大事,可李存勖就敢把大军交给他的便宜兄弟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去平叛。这下李嗣源还能客气?大军一挑头就回了洛阳,先是砍死了李存勖,然后李嗣源就称帝了。

等李嗣源病死前,把帝位传给了亲儿子李从厚,却忘了自己还有个白捡来的干儿子李从珂——干儿子比亲儿子年长30岁,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功勋卓著,在军中素有威望,脑瓜子也更好使,李嗣源凭啥会觉得李从厚能镇得住李从珂?

但年少轻狂的李从厚就觉得自己行,刚一即位就迫不及待的攻打李从珂。结果后者登城嚎哭了两嗓子之后,正宗的后唐官兵深受感动,摇身一变就统统成了叛军,回头就跟着李从珂砍李从厚去了。

但后唐的皇帝宝座似乎有种魔力,就是能让好使的脑瓜子变得不好使。所以已经50岁的李从珂得登大宝后,智商立马就下降到20岁的小年轻李从厚的水平,成天想弄死石敬瑭。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从厚的姐夫,跟李从珂也算是亲戚。而且虽然老石是个遇见蚂蚁都绕着走的谨慎人,但在那个年头手握兵权就是原罪。所以身上背着河东节度使这个敏感的职衔,让石敬瑭就算再老实,也难逃猜忌和打压。

李从厚在位时最想弄死的是李从珂,第二号目标就是石敬瑭。石敬瑭对此心知肚明,先是躲在李从珂这个大块头身后躲风头,然后眼见李从厚要完蛋了,就赶紧跳出来将其生擒活捉献给李从珂,看能不能换来好日子过。

石敬瑭无论是当皇帝还是卖江山,都有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感

可李从珂还是嫌石敬瑭过于兵强马壮,就想把他从河东调走。要知道五代时的军头都是地头蛇,兵权与根据地是一体共生的关系,所以表面上李从珂是要把石敬瑭调任郓州节度使(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实际上等于是判了后者死刑。

老石不想死,但要顽抗的话又不如李从珂兵强马壮,这可咋办?走投无路下他就想出了个歪招——派桑维翰去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兵,付出的代价有三,其一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其二是自称儿皇帝,其三是缴纳岁贡丝帛30万匹。

这个天降大礼包让契丹人欣喜若狂,立刻践诺出兵。这下面对契丹与河东的联军,后唐就不够兵强马壮了,很快连洛阳也被攻陷。倒是李从珂表现得非常爷们,怀揣着传国玉玺,领着老妈和妻儿在城楼上自焚而死。

于是后唐亡国,而传承了近1200年的传国玉玺也自此失踪。

04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李从珂虽然是李嗣源的养子,但却是个汉人。但跟他打生打死的李从厚、石敬瑭却是沙陀人,而这三者麾下的兵将更是各族混杂,主要将领也以汉和沙陀为主。但在这三方混战的过程中,大家关注的唯一焦点就是争权夺利,基本没谁拿族裔问题说事,更甭提试图从中得利了。

五代时期打仗都打得很纯粹,大家都不扯犊子

这就很纯粹、很大气,也很爷们,比什么五胡以及现在网络上的某些键盘侠强多了。

但石敬瑭把契丹人招来这码事就很遭人诟病了,但我们还没法说他是汉奸,毕竟人家压根就不是汉人嘛。

不过在当时确实有人在跟石敬瑭争夺这个汉奸的名头,而且还是个纯粹的汉人,那就是卢龙节度使韩德钧。这厮许下的条件比石敬瑭还好,幸亏契丹人还算讲究,告诉韩德钧凡事都得讲个先来后到,所以还是决定挺石而不挺韩。

契丹人虽然给石敬瑭带来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却非常招人烦,而且几乎招所有人的烦。要知道自从五胡之祸以来,中原就成了个大杂烩,各族杂居。虽然汉人仍占绝大多数,还融合掉了不少别的民族,但大家在一起过得挺和谐,谁也没把谁当外人,都以天朝上国子民自居。

可石敬瑭为了一己私利就把契丹人招来了,不但割地赔款,还卑躬屈膝的管这帮化外野人叫爹,这让骄傲的中原人民哪能受得了?于是不但民间百姓瞧不起石敬瑭,那些曾经对其忠心耿耿的军阀兵头也纷纷造反。而石敬瑭从来都不是个强势的人物,是靠着契丹人才偶尔兵强马壮了一把的,如今对外不敢招惹便宜爹,对内打不过各种造反派,只好郁闷而死。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小石就比他叔老石有骨气,坚决不肯向契丹称臣,恰好耶律德光早有入主中原之意,便趁机南侵灭晋。这一仗打了3年多,以契丹军攻克汴州、俘虏石重贵而告终,但契丹人也没落到啥好处——原石敬瑭麾下大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国号为汉,号召天下人驱逐契丹、恢复华夏。

于是各路军阀和民间义士纷纷起兵响应,攻破州县,杀死契丹官吏。最后逼得耶律德光不得不退出中原,并在归途中去世——这是契丹人最接近入主中原的一次机会,此后他们虽然屡屡尝试,但均未成功。

最好的机会没把握住,契丹人永远失去了成为中原之主的机会

但接替了后晋的后汉仅维持了3年多就亡国了。为啥?还是不够兵强马壮。想当初在晚唐时就是皇帝孤零零的蹲在朝堂,下边的藩镇各行其是,朱温篡了唐对此也毫无办法。至于后唐开始时还好,后来也一个德性,而石敬瑭呢?本就是靠契丹这个外力才发家,离了干爹根本就摆弄不住手底下的各路兵头。

而刘知远连石敬瑭都不如,毕竟他是打着收拾契丹人的旗号才凑齐了一帮乌合之众。等契丹人跑了、没了共同目标,谁还听他的?

说到底还是那个被石敬瑭砍了的安重荣说过的道理——在五代这个鬼年头,唯有兵强马壮者才能稳稳当当的当皇帝。没这个金刚钻就别揽这个瓷器活,否则石敬瑭、刘知远就是下场。

但这个难题,对于郭威和柴荣的后周来说,却解决的很好。

首先,晚唐及五代时受内忧外患的煎迫以及面对走马灯般改朝换代的恐惧,历代帝王明知那些藩镇和军阀是心腹大患,但受困于现实只能对其采取忍让和绥靖政策。可郭威和柴荣却非常的有魄力,根本不惯病,先后贬死王峻、斩杀樊爱能这两个在当时拥兵最重同时也是最为跋扈的兵头。在连番杀鸡儆猴的威慑下,那些在此前各朝造反、叛乱如家常便饭般的藩镇和军阀们显然被吓得不轻,再也不敢轻易造次。

其次是郭威和柴荣深知强干弱枝对于一个王朝稳定的重要意义,大力整顿和强化中央禁军的战斗力。不但裁汰老弱、招募骁勇,还把手伸到了藩镇的地头,但凡是善战之士就统统弄到禁军中去。谁要是不给——你丫是不是又欠抽了?

此外,郭威还特别重视文官的作用,一改五代以来重武轻文的传统,重用文官,重视科举,并严格整顿吏治,使得文武间可相互制衡。可以说后来北宋玩的那套崇文抑武、以文御武的套路就是从后周那儿偷师的,只不过过犹不及了而已。

柴荣堪称是五代第一英主,只可惜死得太早

在郭威和柴荣两代明君雄主的治理下,后周国力大振,军力鼎盛。这才屡屡将契丹及其庇护的北汉打成狗,又南下三伐南唐、尽夺其长江以北之地,再侧击后蜀,抢下秦、凤、阶、成四州。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哪还轮得到北宋终结五代十国的乱局?就连那块让汉人伤心了三百来年的燕云十六州,没准也早就收复回来了。

只可惜天不假年——郭威称帝后不满4年即崩,柴荣也仅在位5年多就病逝于北征辽国的途中。这下子不但这对父子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成了泡影,连他们辛苦打下的江山也被麾下大将赵匡胤给篡了。

没办法,谁让这就是个弱肉强食、唯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呢。当柴荣驾鹤西去、柴家只剩下孤儿寡母当家的那一刻,这一切就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了。

05

当北方风云变幻、都快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的时候,长江以南尽是吃瓜群众,仿佛在看一场与他们无关的大戏。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无关——像后梁、后唐这样的狠角色在时,南方的小伙伴们还不能忘了要不时的遣使跑去称个臣、纳个供。付出不多,折损最大的也不过是面子,但能换来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被暴打一顿,更不至于国破家亡,那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五代间的内战不休,才让十国们得以苟延残喘

而当后晋、后汉这种在北方都自顾不暇的政权在位时,像是南楚、吴越、闽国和南平这四个狂热的和平主义者也要忙不迭的跑去输诚。只有实力比较强大或自恃易守难攻的南唐、后蜀才敢假装不知道北边发生了什么,还想趁机欺负欺负一下自己的难兄难弟——到了后汉、后周的时候,为啥“和平四子”中的南楚和闽国不见了踪影,还不是让南唐给灭了?

看到南唐耀武扬威,柴荣这只真正的猛虎感到非常不满意。于是他挥兵三攻南唐,又派偏师讨伐后蜀,不但将后蜀伸出川中的爪子统统斩断,还从南唐那里受割十四州、六十县,每年供物十万,同时吓得唐元宗李璟自去帝号,只敢称江南国主。

南方扛把子都被打成狗,剩下的谁还敢不称臣纳贡?就连自以为天高皇帝远、从来对中原都爱答不理的南汉都得赶紧遣使入供,生怕惹火了柴荣。

事实上柴荣的眼睛始终在盯着北边,尤其是契丹这个强悍的对手,在南方用兵不过是捎带脚的事情。如果不是死得太早,有着雄心大志的柴荣一统天下的顺序一定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十国仍既无抵抗之心,也无抵抗之力,那么当赵匡胤和赵炅这对兄弟成为北方之主以后,还有什么活路?

尤其是赵匡胤,几乎是历代大朝的开国之君中最胸无大志的。所以他的开国之旅,一定是从最怂、最弱的开刀——大将慕容延钊、李处耘入湘,武平节度使和南平便闻风而降;王全斌入蜀,后蜀末主孟昶稍微抵抗了一下,便“十四万人齐卸甲”了;潘美攻南汉,喜欢把臣子都弄成太监的后主刘鋹打算带着财宝和美女入海逃亡,结果船却被太监们偷跑了,所以只好投降;等到曹彬、潘美攻打南唐时,一边是李煜拼了命的遣使去向赵匡胤讨饶,还一度禁止部下抵抗、死到临头了仍心存侥幸。另一边是吴越的钱俶听命于北宋,尽心尽力的攻打南唐这个唯一剩下的难兄难弟——他就不怕老赵吞下南唐后,再向自己呲出獠牙?

还真就不怕。南唐亡国后,老钱立刻拉上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找赵炅献土投降。自此以后,南方的十国就彻底没了。

北宋宰相籍贯——蓝底为南方出身,白底为北方出身,以长江为界

也正是因为十国们拙劣的表现,使得多为北方人为主的北宋君臣对南方士人非常的蔑视和排斥,据说赵匡胤还因此下达过“南人不得为相”的祖训。这件事我在史书中没找到出处,但在北宋初期南方士人在官场上混得一塌糊涂倒确有其事——直到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南方人能当上宰相的只有王钦若、丁谓二人而已,还是众所公认的大奸贼……

相比之下孤悬于北方的北汉就非常有骨气了。哪怕是有契丹人当靠山,但能挨住后周揍完北宋揍、赵大揍完赵二揍,直到油尽灯枯还死不投降,这样的北汉确实值得佩服。

北汉完蛋的时候,已经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的事情了,此时北宋已经立国20年,皇帝都换一个了。

而五代十国,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府兵,英雄,李隆基,唐朝,兵强马壮,乱世,边疆,唐玄宗,节度使,帝制时代,观点评论,李克,朱温,石敬瑭,藩镇,李从珂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府兵,英雄,李隆基,唐朝,兵强马壮,乱世,边疆,唐玄宗,节度使,帝制时代,观点评论,李克,朱温,石敬瑭,藩镇,李从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府兵,英雄,李隆基,唐朝,兵强马壮,乱世,边疆,唐玄宗,节度使,帝制时代,观点评论,李克,朱温,石敬瑭,藩镇,李从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