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惠宗朱允炆生死之谜终于解开?真没想到,他最后流落到此地

明惠宗朱允炆生死之谜终于解开?真没想到,他最后流落到此地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厉行削藩政策,受到威胁的朱棣便以奉天靖难的理由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之下成功打败朱允炆。

公元1402年,因为朱允炆的犹豫,他的叔叔朱棣已经率领大军打到了长江一带,而此时京城的守将也选择投降大开城门。在朱棣进到京城之时,皇宫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等到朱棣好不容易让大军把火灾熄灭之时,皇宫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只留一片焦土。随后将士们在后宫里面发现几具已经被烧成焦炭的尸体,有人便认为这是皇帝一家三口的尸体。

但这时,另一个女仆说朱允炆和皇后一起从侧门逃走了。朱棣下令关闭京城大门,在这座城市搜寻了十多天之后,他仍然找不到朱允炆的任何踪迹,仿佛朱允炆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不管朱棣怎么找,找遍天下,却还是找不到朱允炆的丝毫踪迹。

那么为什么朱棣在篡位之后,会对一个前皇帝的下落与生死这么关心呢?有两点原因,从私情来讲,朱允炆好歹是朱棣的侄子,朱棣对其的下落有所关心也是应该的。于公则是朱棣不想落得一个篡位的名声,就算在打仗时,朱棣都不能害死朱允炆,不然这个篡位的的罪名是肯定跑不掉的,相反朱棣要把朱允炆好吃好喝的给供着,还不能让朱允炆死于非命,就算真正的死了,也要好生安置朱允炆的尸体。

在随后的日子里面,朱棣并没有将那几具已经被烧的发黑的尸体当成朱允炆的尸体拿去下葬,而是不断的派遣人手去各地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而这当然也是没有结果的。或许会有人说是朱允炆为了摆脱弑君的罪名故意不去认这几具尸体,但在公元1405年朱棣直接命令郑和下西洋,再结合民间野史记载,朱棣在1404年时多次派遣锦衣卫前往南洋寻找东西。

这到可以证明,朱棣手中可能有一些有关朱允炆下落的证据,不然不可能突然从全国范围的大搜查直接转向南方。清朝时期,人们将各种信息结合起来,试图找到朱允炆的下落,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真的就在南方找到了有关朱允炆的踪迹,那就是在现在云南省武定县狮子山上的一座庙宇之中,那庙门上的对联写道:“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如果这首对联真的是朱棣所作,倒是可以解释得通,毕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开始也当过和尚,后来才加入反军最终成为了皇帝。这也和对联里面的“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形成了联系,先祖是从先当的和尚,最后才成为皇帝,而朱允炆则是先当皇帝,最后才当的和尚,这就像一种另类的传承一般。

至于“叔负侄,侄不负叔”则是朱允炆对朱棣想说的话,朱棣是朱允炆的亲叔叔,朱元璋将其任命为燕王,想让其为朱允炆守住这江山,但却被朱棣夺取皇位,这就是朱棣辜负朱允炆,也就是诗句中的——“叔负侄”,至于“侄不负叔”,则是表明朱允炆是不会去“造反”朱棣,当然这也可能是单纯的因为朱允炆手里现在没有一丝的军权,也有可能是在观音寺的漫长日子里面,朱允炆已经彻底放弃了对皇位的念想,只想在这座庙宇之中了此残生。

至于这最后一句“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这前一句里面的“芒鞋”也就是古代穷人常穿的草鞋,“八千里”则是说朱允炆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单看这一句可能没什么,但结合背景来看,朱允炆本是皇帝,在皇宫里面享尽荣华富贵,结果却被给予厚任的叔叔给赶了出来,只能穿着草鞋跋山涉水,而且最后还跑到寺庙里面,他的妻子与儿子的下落,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而这后一句里面提到的地面也是各有所指,“狮山”自然就是指朱允炆出家的这座山,而云南境内并没有什么叫做“燕山”的山,这自然是代指其叔叔的封号“燕王”。而这正是表示了朱允炆仍然对朱棣夺其江山的手段仍有怨气。这首诗毫无疑问的是一首反到不能再反的诗,只要被人看到基本上牢狱之灾是跑不掉的,如果不是和皇帝有着深仇大恨,否则不会有人这般,这也从反面印证朱允炆的下落。

参考资料:

《不第后赋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尸体,生死,皇帝,叔叔,皇宫,下落,之谜,京城,朱允炆,朱棣便,故事传记,燕山,皇帝,朱允炆,狮山,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尸体,生死,皇帝,叔叔,皇宫,下落,之谜,京城,朱允炆,朱棣便,故事传记,燕山,皇帝,朱允炆,狮山,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尸体,生死,皇帝,叔叔,皇宫,下落,之谜,京城,朱允炆,朱棣便,故事传记,燕山,皇帝,朱允炆,狮山,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