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武功高强的赵匡胤, 却带出这么一个软蛋的大宋部队

武功高强的赵匡胤, 却带出这么一个软蛋的大宋部队

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要论到武功造诣,首屈一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他当年带兵时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总结士兵在战场上真实拼杀的格斗经验,独创了一套拳法,汇编制定了三十二势拳法。后来拳法起名叫“太祖长拳”。

皇上喜武,那肯定会重视武力,按理说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应该很强。但翻开历史,我们看到的却是宋朝的军队在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交战时,屡屡败北,被打的屁滚尿流。以至于后来到南宋时期,徽宗和钦宗两帝都做了人家的俘虏。这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一开始,军队的建设还是很不错的。它在唐朝武举选拔基础上,向制度化、程序化方向发展。宋代的武举与文举一样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其考试内容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策问。兵部试武艺分弓步射、公马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等科目。程文包括策问和墨义。所谓墨义试,即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义。所谓策问,即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限七百字成文。

朝廷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军事体育的教学,促进了军事武学教育制度的开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这个名词。之前都叫武举、武进士。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这么一套制度的形成,应该大大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但是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呢?坏就坏在后来的军队改革和基本国策的转变。

朝廷虽然选武举,但在骨子里,宋太祖赵匡胤对武人却是天生的忌惮。五代时期武人干政擅权,自己黄桥兵变的成功,无一不是武人势强的结果。所以,杯酒释兵权以后不久,朝廷就推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将巩固皇权、强化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置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军事改革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这样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二.内外制约政策。宋朝的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的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这样皇帝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三.兵将分离政策。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这种方法的结果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官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无法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宋朝实行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得宋代武举出生的专业人才难以出头。纵观大宋一朝,名臣、名将中无一人出自武进士。靠武学培养人才,用武举选拔优秀将帅的既定目标根本就没有实现。如名将岳飞、韩世忠、狄青等人,都不是武举出身。

带兵打仗,主帅是关键因素,但是器械也不能或缺。燕云十六州的失落,西北牧场的易手,使优良战马的来源被切断了,只能用内地矮种马来充数。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一个兵种,它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着军力的盛衰,尤其是面对北方民族强大的骑兵集团的进攻时,自身骑兵虚弱,未战便已输了一半。

另外还有一个被许多人都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武器装备的问题。宋朝骑兵不行,步兵武器装备也不行。唐朝时期的步兵,有陌刀,威力巨大。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总长230cm,重量大约50斤,在战场上主要用来对付敌人的骑兵。陌刀的材料为玉钢,打造工艺很复杂,使用时可以直接破盾,破刃,破人,破马。就是一刀砍下去,把敌方盾、人、马都砍开了。唐朝将领李嗣业率领的陌刀队当年威震西域,战绩骄人。但不知什么原因,此大杀器后来竟失传了。

古代有一句大家的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主要是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事主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运兵调度。但宋朝却反其道而行之。凡是每一次出征,皇上都要对主将面授机宜,怎样布阵,如何迎敌,规定得十分详细,统兵者不可擅越。这样,将领的手脚被捆绑得死死地,没有了现场机断指挥权,不打败仗,那才叫奇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士兵,时期,赵匡胤,陌刀,骑兵,宋朝,制度,将领,军队,战场,故事传记,武进士,程文,武举,骑兵,军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士兵,时期,赵匡胤,陌刀,骑兵,宋朝,制度,将领,军队,战场,故事传记,武进士,程文,武举,骑兵,军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士兵,时期,赵匡胤,陌刀,骑兵,宋朝,制度,将领,军队,战场,故事传记,武进士,程文,武举,骑兵,军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