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粮荒有多严重?瑞安两个大善人替朝廷做了这些事

明朝粮荒有多严重?瑞安两个大善人替朝廷做了这些事

《明史》与“二十五史”一样,是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方法写历史。但该书《列传第184卷·孝义》开头的“无题小序”中有50多人,只列名不立《传》。其中有两个瑞安人——李伦和邹有真,不过被列于温州名下,代表温州府。这批被列名的50多人,虽没立《传》,却可以从中看到明朝长达百多年之久的大范围粮荒,直至明代王朝的覆灭,给后人教训良深。

50多人为朝廷做了同一件事

瑞安人李伦、邹有真和其他50多人,在《明史·孝义》中列名,为什么不列传呢?请先看下面《明史》原文的摘录: “其……输财助官赈济者,有正统间(1436-1449)……温州李伦、邹有真……。景泰间(1450-1456)……。天顺间(1457-1464)……。弘治中(1488-1505)……。隆庆间(1567-1572)……。万历间(1573-1620)……。天启间(1621-1627)……。崇祯间(1628-1644)……等。皆为旌为义门或赐书褒劳。”

上述省略号中均为行省、州府及县的名称及人物姓名。说明从明朝中叶的正统年间到明朝最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止,共208年,中间除掉成化、正德和嘉靖3个年号共81年外的127年间,这50多人都共同做了“输财助官赈济”的事。所以《明史》的编者把以上人员的“传”,用“输财助官赈济”来概括了。也就是多人立一《传》。所谓“输财助官赈济”就是捐粮或钱,帮助明朝朝廷及地方政府缓解粮荒。

《瑞安县志》里的这两位瑞安人

翻阅清嘉庆《瑞安县志·人物·义行》,有李伦、邹有真两人的传。简摘如下:

“李伦,字孟奇,居陇头里(今瑞安市飞云街道龙头村)……四邑告饥,出粟以赈,计前后施粟万余石、白金千余两。设义塾、义仓、义渡、义冢。郡邑上其事,朝遣行人黄恕赍勅旌表其门。事载《明史·列传》中。”弘治《温州府志·人物·行谊》中其传内容与上大致相同,但不提事载《明史·列传》中。

“邹有真,居县治后(今瑞安市玉海街道衙后街)。正统间,奉例输粟赈饥,立义仓、义渡。有司上其事,朝遣行人黄恕赍勅旌表其门。事载《明史·列传》中。”

嘉庆《瑞安县志·艺文》中有一篇黄养正(瑞安人)写的《送义民李信夫还瑞安序》。同书《人物·忠臣》有《黄养正传》:“……永乐中召见,授中书舍人……正统七年,除太常少卿……英宗北狩(土木堡事件,英宗被俘),慷慨死之……”黄的赠序中写:“吾乡义民李君孟奇与其子信夫……倾囊捐廪钱谷之数以千万计……(正统)己未(1439)夏,孟奇诣京谢恩。(正统)癸亥(1443)夏,信夫亦以是诣谢。天眷特加赐宴光禄……”

嘉庆《瑞安县志·义行》还有与李、邹同样输粟的朱养心、林栋吉两人的《传》。“朱养心,字廷浩。父润祖,乐善好施……正统二年(1491),岁饥,邑令钟沔贷粟赈济。养心继父志,遵命输一千斛(古代十斗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一斛)。景泰初(1450-1456)初,复挽粟八千斛抵通州,以实京庾。朝赐承事郎,遣官旌庐……”“林栋吉,邑诸生,居一都丽塘庄(今属瓯海区丽岙街道),孝友好施。天启丁卯(1627),遵母命,捐米五千余石赈饥。邑令沈给‘一体沟瘠’匾奖。府宪施详赐杨氏‘慈惠孺人’并给‘周急堂’匾额。”

另外《瑞安阁巷陈氏清颍一源集·四刊序》载:“陈童(字从周)……正统庚申(1440),岁饥,知县钟沔写书谴人扣门乞粟五千石,储于邑之预备仓,铭石旌其善。钟复又登门拜谢。以红罗一匹为公挂彩。厥后又蒙书赴上庠乡钦位大宾,以彰厥德。”

粮荒是明朝覆亡的一大绝症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诸多封建王朝,粮荒经常发生,温饱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明朝的粮荒竟成为其覆亡的一大绝症,其惨烈程度比其他王朝更加突出。单从本文上述史料看,无论是江南水乡瑞安一个县的县志(官书)、一个姓族的谱牒(民间自编书籍)的记载,还是被列为封建王朝史家公认为“正史”的《明史》记载,都印证着明朝一代276年中,从正统元年(1436)到崇祯末年(1644)的208年间,除掉成化、正德和嘉靖三个年号的81年没有记载(不等于没有发生粮荒)外,剩下的127年,长期延续着平民给朝廷、政府捐粮赈荒的史实。这正说明长期性是明代粮荒的一大特点。

第二大特点是粮荒的普遍性。这从本文上述摘引的《明史·列传·孝义》小序里的记载可证。从正统到崇祯各个年间,从全国产粮区中列出50多位捐粮赈荒的代表人物,说明明王朝征收所谓“正牌”的田粮外,还大范围、长期向平民强行要求捐粮,这在“廿五史”其他朝代中也是罕有。

第三大特点是粮荒的严重性。单从明、清两朝编的《瑞安县志》中就发现,只有明朝的朝廷会派专门官员(行人)专职到民间“赍勅旌表”捐粮殷户“其门”,而在其他朝代这件事只是由地方官员去做。曾有史料提到明朝大部分时间处于气象灾害的“小冰河时期”,对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有史料提到,明朝中期,高产度荒的粮食作物新品种番薯和玉米等已在部分地区试种成功。这不能不令后人痛恨明朝皇帝、官员对组织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推广高产品种、增收粮食、缩减镇压人民的军队数量、减轻人民赋税重负等方面措施的无能和无力! 相反却只知道拿着当不了饭吃的几张“敕文”、几条挡不了寒风的红绸和空头官位到民间强“讨”,骗取救灾粮食。

这又令人想起出生于元朝末年灾荒时期的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17岁时一家九口半个月内就饥死、病死了四口,无奈去当和尚四处讨饭。哪知道朱重八当了皇帝后,仅过了八十多年,全国又发生粮荒。他的皇帝后裔们只知道拿祖宗在当皇帝之前讨过饭的“破碗”,到民间乞讨粮食,成了历史笑话。 更有甚者,生存不下去的饥民们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攻进京都,将讨饭皇帝的后代朱由检(崇祯)逼得走投无路,从后宫逃到煤山找一株树活活吊死,葬送了有明一代王朝。

明朝皇帝们还让捐粮者运粮到北京

上述史料提到,瑞安捐粮殷户朱养心“复挽粟八千斛抵通州”。说得明白一些,不就是让朱养心运粮到北京去?另外瑞安黄养正写的《送义民信夫还瑞安序》中提到“孟奇诣京谢恩““信夫亦以是诣谢”的话。黄养正是当时的京官,说话不能太露,这几句话中有否暗藏“运粮到京”的真相,笔者没有其他佐证,不能肯定,但对照同县的朱养心“挽粟抵通州”一语,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

那么明朝皇帝既在民间讨到了粮食,又为什么再要求他们设法运送到北京呢?请先读一下明朝江苏高邮(大运河边)人王磐(1470?-1570)的一首著名散曲《朝天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这首明朝中叶人写的散曲正反映了当时在南北大运河,由于宦官刘瑾等人假借皇帝名义在交通要道勒索百姓和地方官的粮、钱,致使漕运受阻、民生凋敝的惨状。这首散曲说出了明朝皇帝派官员厚着脸皮在民间强讨了粮食,又要求捐粮者自己运送到北京的原因。“运粮难”又进一步加重了粮荒,成为明朝的绝症!

美编:小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严重,县志,列传,明朝,瑞安,人物,明史,粮荒,善人,明朝,邹有真,朱养心,李伦,粮荒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严重,县志,列传,明朝,瑞安,人物,明史,粮荒,善人,明朝,邹有真,朱养心,李伦,粮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严重,县志,列传,明朝,瑞安,人物,明史,粮荒,善人,明朝,邹有真,朱养心,李伦,粮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