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汉代到唐代,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汉代到唐代,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言

自从国家出现以来,赋税制度就随之应运而生。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统治阶级只能通过向百姓征收赋税的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以便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去。

在封建制度出现以前,赋税制度也已经出现了。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所以赋税的主要来源基本上都是田税,也就是将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给封建统治者。

井田制下的百姓需要将公田产出的粮食缴纳给朝廷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代的经济条件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比如在周代时期,赋税主要就是以田税为主。但到了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手工业税。而再向后推移,商业税等税种也逐渐应运而生,而国家的税收来源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而封建统治者也不得不制定更为详尽的赋税政策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就使赋税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

赋税制度并不是一项恶性制度,相反,合理的赋税制度能够将帝国内的财富聚集起来,进而统一进行预算规划,并投入到民生、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国防等方面的建设中去。如此,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就会有所提升。

但如果封建统治者肆意加征税赋,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封建王朝的覆灭正是因为对百姓施加的苛捐杂税太多,才导致百姓揭竿而起,这也是历代封建统治者要不断对赋税制度做出改进的原因之一。

废除秦国土地公有制并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的商鞅雕像

西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汉时期可谓是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毕竟自秦代开始才出现了封建制度。而且也正是从秦代开始,封建大一统局面才正式形成。然而由于秦朝制定的相关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再加上秦二世挥霍无度、昏庸无能,这就导致了秦帝国在延续了仅仅十余年就走向了覆灭,中国历史也随即进入了楚汉战争这一混乱的时代。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起新帝国后,在赋税制度上依旧采取沿袭秦朝旧制的方法,随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正和改进,以便于更加适合当前西汉帝国的现状。

汉高祖刘邦画像

西汉帝国初期的现状用八个字来总结的话,那就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中原大地就一直处于混战之中。原本被秦始皇嬴政所征服的六国后人都在此时重新扛起了王旗,意在复国。而其中也不乏一些想要夺取天下的非诸侯,比如刘邦。无论是诸侯的后代还是非诸侯的后代,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颠覆秦皇的统治,并取而代之。

然而在夺取天下的道路上,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连年的战争使秦帝国境内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殆尽,人口基数也因战争的原因大幅锐减。而人口的减少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减少,那么生产力也会因此下降。如此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只要战争不停止,那么经济条件就只会逐渐向后倒退。

农民是封建农业社会税赋的主要承担着

好在决定天下归属的楚汉战争以较快的速度结束了,刘邦作为胜出者,自然要在新帝国建立后立刻开始恢复经济建设。但是,新生的帝国也需要拥有大量的财政预算才能够对整个国家进行重建,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

如果汉帝选择加征赋税,以求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来重建帝国,那么百姓的压力将会空前巨大,社会秩序大概率会崩坏。而如果不对百姓加征赋税,那么帝国将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思来想去,汉帝决定与百姓休养生息,采取轻徭役、薄赋税的施政方针。

楚汉战争形势图

西汉初期的赋税制度规定,无论土地上是否出产粮食,拥有这片土地的农民就必须向朝廷缴纳规定的田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朝廷每年获得的财政收入都基本固定,只要计算出全国土地总数,就可以计算出每年可以征收的田赋税额。

但是,这对百姓来说是不太公平的。毕竟有些土地并不肥沃,粮食产量本就较低。汉廷为了减轻这些农民的负担,于是特地将贫瘠土地的田租下降一半左右。但是,汉廷明确规定,决不允许百姓上缴的粮食为陈谷,否则要被处以四两黄金的罚款。在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还曾经记载了如下内容,其中问号部分代表着字迹的缺失:诸私为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采银,租之,县官给橐,?十三斗为一石,?石县官税??三斤。其?也,牢 橐,石三钱。租其出金,税二钱。租 卖 穴 者,十钱税一。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有五税一。采铅者十税一。采金者,租之,人日十五分铢二。民私采丹者,租之,男子月六斤九两,女子四斤六两。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西汉初年时期,盐铁并没有被收归官营。汉廷为了尽快刺激经济的发展,将盐铁这一重要的税收来源下放给民间,使百姓也有权利经营盐铁生意,这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武帝将盐铁收归官营,宣告着西汉初年以来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结束了。

最早提出将盐铁收归官营的管仲

西汉初年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较为宽松的赋税制度确实给帝国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再加上汉文帝时期还曾经对赋税比例进一步进行了下调,更加调动了百姓努力耕种的积极性。但是,在西汉初期的赋税制度中,高级官员和诸侯等地位较高的人员是拥有免除赋税的特权的。

这不仅仅带来了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还为后来西汉中后期出现的土地兼并和佃农数量激增的情况埋下了伏笔。

在汉武帝登上皇位后曾经对北方的匈奴发起过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就迫使其不得不在国库存银消耗殆尽后对帝国百姓加征税赋。随着负担日益加重,许多百姓不得不选择依附于特权阶级,以求免除赋税。而这些特权阶级也乐于如此,毕竟土地的增加直接等同于财富的增加,而这样就再一次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而帝国的财政收入也会因此出现征不足额的现象。不仅使经济现状开始混乱,还使国家发展的进程受到了阻碍,同时也为西汉帝国的灭亡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汉军北上抗击匈奴

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

当历史进程进入三国时代后,摆在魏帝面前的情况与西汉初年刘邦面对的情况较为类似,某种程度上来说,魏帝面临的情况更加险峻。

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乱持续时间过长,再加上进入三国时代后魏蜀吴三方之间频繁爆发战争,导致当时的人口数量下降到汉代的十分之一。而此时的魏国已经接过了汉帝国的接力棒,无论是不可节省的财政支出还是财政预算都已经较西汉初年有着大幅提升,这是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劳动力的减少更使得魏廷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不得不再次对魏初继承的汉旧制进行再次改进。

实际上在三国时代前,曹操还在世时,他就曾经意识到了经济现状有多么恶劣。但曹操所控制的地区毕竟有限,并不像汉廷那般掌握着全天下的土地,所以想要在为数不多的土地基数上进行产量的提升似乎有点不太现实。最终曹操选择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修改田租、开垦荒田、并实行军屯制度。

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的曹操

曹操将汉代的三十税一(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实行,在此之前一直是十五税一)废除,重新改为定额赋税,也就是按照农民所拥有的的土地数量制定相应的赋税额度。同时,曹操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田,以增加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虽然开垦荒田不同直接在已经开垦的田地上耕种,因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但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从长远角度看,曹操此举无疑是正确的。再者,为了减少养护军队的费用支出,曹操也在各地开展了军屯,也就是命驻守各地的军队在平时开垦田地,从事生产。等到战时再拿起武器,重新走上战场,该制度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所采用,为明初的经济恢复贡献了巨大力量。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西晋帝国拔地而起。同样,司马炎也必须对赋税制度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以求更加适应西晋帝国的发展现状。司马炎在曹魏的赋税制度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在帝国全境全面推行占田制和课田制。之所以如此,与曹魏末期屯田制被破坏殆尽也有着密切联系。

曾对曹魏赋税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的曹丕

所谓占田制,就是由朝廷下放给百姓一定的土地额度。成年男性(16周岁界限)可以获得七十亩土地,成年女性则可以获得三十亩。但是在实际授田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授额不足的现象,所以晋廷规定不足的份额由百姓自行开垦荒地获取。

而课田制则是与占田制同步实施的,课田的数量受到严格控制,但占田制下的田地数量一旦超过了课田制下的土地数量,那么中间的这部分差额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田,百姓可以不必再缴纳这部分田地的赋税。《晋书·食货志》中对此曾有相关记载: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 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升,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西晋所采用的占田制和课田制调动了百姓开垦荒地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百姓勤于生产,那么富足的生活就在眼前。但是,西晋所采用的赋税制度却略显苛刻。曹魏时期的赋税征收方式是按照每亩征收,也就是说百姓拥有多少土地,就缴纳多少赋税。

推行占田制和课田制的司马炎

而西晋则是按照人头征收,无论被征收者有没有从事生产,或者有没有足额土地,都要缴纳赋税上限。毕竟有些百姓因某些特殊因素是不能够进行生产活动的,这就使这些家庭背上了较为沉重的赋税负担,抵消了来自占田制和课田制的优势。

唐代的赋税制度

在西晋帝国灭亡后,历史进程再次进入到了一个混乱的时代,也就是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并存的国家过多,赋税制度也各有特点,故而略过不谈,让我们将目光直接对准唐帝国。

南北朝发展逻辑图

唐代最具特色的赋税制度便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两税法,是由唐相杨炎主张并推行全国实施的。在此之前,唐代的赋税制度已经混乱不堪,朝廷每年很难从地方再征收上来足额的税赋,很多建设也都苦于财政预算不足而无法实施。《从汉代到唐代,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中曾经提到:至唐中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大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使得庄园经济快速膨胀,均田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调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中期时统治者面对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土地赋税不足这一现象。此时的唐帝国受开元盛世的积极影响,各行各业都全面繁荣。这时过去的税赋制度就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需要了,许多可以征收赋税的领域都因制度的不完善而没有被划入赋税制度之中,无疑让朝廷每年损失了很多财政收入。

缴纳粮食赋税的农民

在唐代以前,赋税的征收方式大多为实物征收,也就是缴纳粮食、布匹、棉花等等。当这些实物缴纳至地方官府后,由朝廷统一调度再送往各地方进行销售,所得到的销售收入自然就成为银两或铜钱封存进国库之中。

在两税法实施后,百姓只需要将原本的实物折成等价值的货币缴纳即可,大大方便了赋税的缴纳形式,也省去了朝廷在物资转运过程中的花销。而且两税法对征收对象也进行了统一,不再考虑户籍是否为本地或外地,而一律按居住地进行征收,也方便了官府征收赋税。

创立并推行两税法的唐相杨炎

结语

从上文中所叙述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统治者在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时,并不是单纯只是因为经济条件的恶化而不得不对赋税制度做出改变。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个原因才会做出改变,但也存在着很多例外,比如唐代就是因为当前的赋税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才做出变革的。

唐中期朝廷赋税收入的下降是因为许多百姓都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或手工业的生产。而唐初期的赋税制度主要还是将土地作为赋税来源的主要对象,这样自然会造成财政收入的下降。而两税法恰恰弥补了这种缺点,让那些被旧赋税制度"无视"的行业也被划入到了新的赋税体制之下,这才使唐帝国的财政收入回到了正常水平。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赋税制度能够伴随一个封建王朝从建立走到灭亡,封建统治者必须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毕竟时代在变,形势也在变。如果封建统治者固执地使用一种赋税制度而不进行任何改良,那么社会矛盾便会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激化,到时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产生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二年律令》

2.《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初期土地及赋税制度》,陈立正、孙占宇著

3.《晋书·食货志》

4.《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的赋税制度变迁》,蔡昌著

5.《从汉代到唐代,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制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吴桂梅著

文章内容来自本号 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汉高祖刘邦,国家,时期,唐代,土地,帝国,百姓,战争,赋税制度,观点评论,赋税,曹操,制度,百姓,西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汉高祖刘邦,国家,时期,唐代,土地,帝国,百姓,战争,赋税制度,观点评论,赋税,曹操,制度,百姓,西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汉高祖刘邦,国家,时期,唐代,土地,帝国,百姓,战争,赋税制度,观点评论,赋税,曹操,制度,百姓,西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