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同是汉化,为何金朝不如元魏?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

同是汉化,为何金朝不如元魏?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

《元史》“定宗二年,世祖于潜邸问张德辉曰: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忽必烈曾经就金国是否因儒化灭亡的问题,请教过大臣张德辉。

在古代,战斗力方面中原农耕文明虽是不如游牧民族,但在文化方面显然略胜一筹。自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以来,许多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在此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中原先进经验,也有的被完全同化。

一、三朝的汉化水平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汉末时期,北方胡人大量内迁在中原定居。司马氏掌管晋朝昏庸无能,引发了八王之乱随后匈奴人南下掳掠了晋朝天子。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匆忙南渡,南北朝时期正式开始。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割据政权的混战当中。也拉开了由少数民族掌握北方的序幕。

1、主动汉化,孝文改革

鲜卑族长期过着渔猎生活,他们世代栖息在兴安岭一带。趁战乱,向中原地区迁徙,建立了北朝第一个国家北魏。刚建国之初,鲜卑内部的文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魏书》“太和十年春,“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部族旧众及其亲眷全部迁至。孝文帝看到了鲜卑文化的不足之处,在其本人的亲自带头下,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汉化潮流。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为元氏”。首先,他改了自己的家族姓氏。不论在什么时候,姓氏是识别一个家族的根本条件。人们对自己的姓氏也非常重视,孝文帝此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臣下为表决心纷纷将胡姓改为汉姓。

其次,鲜卑人死后一律不得迁葬回原籍。古人讲究叶落归根,鲜卑人也不例外。而孝文帝的这一做法,是在告诉臣民自己汉化的决心。再次,他鼓励两族通婚。亲自带头,娶了汉家之女,而且还经常为臣子指派姻亲。

《南齐书》“帝谓其臣下曰:江南好多臣。”同时,孝文帝大量引入汉族人才推行儒家文化。他意识到了本民族在文化上的不足之处,所以虚心好学。从来不以民族之分,而区别对待汉族人和鲜卑人。

2、 金并不以儒亡

“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之,则曰:我见草青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女真与鲜卑一样,也是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纪元方式,而是以草青与复青作为纪年标准。

随着完颜阿骨打的大军,逐步进入燕云十六州地区,他愈发的感受到了传播汉文化的重要性。“国书诏令,遍访博雄之才也,遣其入宫”。女真人是马上得天下,但却总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收纳有识之士迫在眉睫。

“观金之取天下矣,多用汉人故”。金国统治者重用汉臣,例如韩企先、刘言正。这些人对于运筹帷幄之时,非常谙熟。帮助金国人更好的管理所属的中原领土。韩企先为金国的汉化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熙宗完颜亶正是在他的教育下才“能吟诗作对,奏娅曲着儒服。宛若一汉家翩翩少年”。同时他主张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且每年都去亲自祭拜。并且再度施行科举制度,让猛安谋克制度下的子民都参与到学习儒家文化中去。

“是以女真人,通仁义,晓道德之所在耳”。他的继任者金世宗、金章宗等人,都不遗余力的推崇汉族文化。为女真内部谋得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获得了辖区内汉人的民族认同感。

二、汉化程度的较量

元朝是在蒙古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忽必烈名义上是帝国大汗但其实际管辖区域只有元朝领土。从建国之初,便敲定了“以农桑为要务”的基本策略。忽必烈本人是非常推崇汉化改革的,以至于引发了诸多的内部矛盾。

1、摇摆不定的汉化

忽必烈凭借着中原地区的富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与阿里不哥的斗争中成功上位。他在任期间,积极推动蒙古内部的汉化改革。一度否决了改农地为草原的政策。在公元一三一三年,其继任者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

在武,积极的推动以关公为代表的忠义文化。在全国各地区广泛建立关帝庙,还不断的给予其封号;在文,又将至圣先师孔子定于一尊,再次确立了他的地位。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汉地的民族认同性。

但是蒙古内部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数典忘祖的行为,相比农耕封建主生活他们还是更向往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恣意纵横。正因如此,才发生了海都之乱。这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害的忽必烈拖着七十余岁的躯体亲自出征。

2、北魏略胜一筹

北魏,金国和元朝三者之间,毫无疑问是北魏的汉化程度最高。其统治者甚至将自己的拓跋氏改作元姓,其决心和信心可见一斑。孝文帝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非常相像。他们的都是积极的吸收先进文化,为己所用。

同样来自于兴安岭地区的女真部族,在汉化方面就远远不如北魏做的更加妥帖。拓跋氏甚至学着汉族王室的样子,为自己追封了一个颇有名望的祖先。抛开此项不说,通婚一事金国也没有做到。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但有一点恐怕是令其始料不及的。就是鲜卑民族在同化中,居然渐渐消失。以至于北魏后期,竟无兵可用。这才逐步的分裂成了许多小国。所以,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孝文帝是名汉人。他为了不让汉族历史出现文化断层,所以才不遗余力的坚持。

三、以利己主义为目的

不论是鲜卑人、女真人亦或者是元朝,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少数民族的姿态统治中原。其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文化体系,而单单是凭借着冷兵器时代的强大战斗力获胜。从人口基数方面而言,也远远不如汉人的比例大。所以,汉化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1、金国是被动汉化

在这三者之间,只有北魏的汉化是积极主动的。当时,孝文帝一家独大完全控制了北魏的官僚体系。这一点,金国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他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而女真和蒙古,都无法完全施行。

金国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了强大的辽国政权。它本身并不具备管理能力,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而在其治下,生存着大批量的汉人。他们在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中原地区,乃为汉人世代栖息之地。作为外族的金国,来到此地,虽然能够在武力上使他们信服,但还要软硬兼施。金国要做的是化汉,也就是将汉人的民族意识减弱,使他们充分相信自己乃为中原正统。

所谓爱国,爱的不是汉人政权而是爱自己生活着的土地。相较于北魏而言,金国的思想意识太过狭小。但不论其做法如何,最终目的都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既然想要获得民族认同感,就不能过分的区别民族文化。

更何况,当时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女真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汉人熟读兵书,并且对于控制舆论管理朝政方面,比女真人更具有经验。在汉人的影响之下,金国才开始逐步的被动接受汉族文化。

就像完颜阿骨打起初对汉化并不是特别感冒,至死也就是招募了些许汉人官员,并未明确提出方针。而忽必烈在与南宋对峙时,就已经将全盘汉化定为了基本国策。金国是自收纳韩企先以后,才逐步走向汉化之路。

2、金国的内部阻力

女真进入中原,是由原始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化。所以,其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更类似于部落同盟。金国统治者的命令,做不到令行禁止。虽然元朝内部也有一定的阻力,但是忽必烈掌握绝对的实力。

尤其是在海都之乱平定以后,放开四大汗国不说,单元朝疆域也无人敢再提放弃汉化之事。这点,金国的统治者是完全做不到的。金国若是全盘推行汉化,大部分人在思想上是无法接受的。

就像他们设立的猛安谋克制度,想让子民过上自己自足的日子于是分给他们大量的田地。但他们却转手将其卖掉,过上了土地主的生活。原本作为战斗主力的士兵如此骄奢淫逸,才会使金朝后期被宋蒙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单论汉化程度,北魏首屈一指无人能出其右。虽然当时内部也有些不同的声音,但贵为天子的孝文帝亲自带头改汉姓,娶汉女,纳汉臣,其他人自然不敢多言。对于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结语

对于其他民族而言,入主中原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他们虽是孔武有力,善于骑射,但治国安邦方面仍然是外行。因为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又经常打猎,所以对付农耕文明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治理国家靠的是头脑和民心,所以汉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化,民族,主动,忽必烈,何金,鲜卑,魏孝文帝,中原,被动,金国,观点评论,孝文帝,忽必烈,中原,汉人,金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民族,主动,忽必烈,何金,鲜卑,魏孝文帝,中原,被动,金国,观点评论,孝文帝,忽必烈,中原,汉人,金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民族,主动,忽必烈,何金,鲜卑,魏孝文帝,中原,被动,金国,观点评论,孝文帝,忽必烈,中原,汉人,金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