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归汉的南匈奴,为何成为西晋王朝的掘墓人,开启了南北朝序幕

归汉的南匈奴,为何成为西晋王朝的掘墓人,开启了南北朝序幕

引言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同样的道理,而一个民族也是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征服。

历史上匈奴与汉民族之间就这样的关系,一段时间之内,匈奴一直在攻打中原地带,历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双方摩擦不断,特别是到了汉代, 汉高祖一度被匈奴困于白登山,直至对匈奴人做出了妥协,才解除了白登之围。白登山之后,汉朝从高祖一直到武帝初期,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韬光养晦几十年后。汉终于反击,前期经过卫青、霍去病的打击,整个形势发生反转,双方无力再战,最后匈奴内讧分裂成南北匈奴。

霍去病

结果北匈奴被打跑,南匈奴归汉,恰好是这一支归汉的南匈奴,在若干年后,趁社会动荡不安趁机造反,引发了历史上“五胡乱华”的乱世时代,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南北匈奴是如何形成,过了那么多年,汉化的南匈奴为什么叛乱?实际上与当时执行的民族政策和当朝的实力有很大的关系。

南匈奴是怎么形成的?

南匈奴是怎么形成的,这与匈奴单于世袭制度和汉朝军队强力打击都有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说与单于世袭制度有关呢?如果是汉民族王朝,皇位继承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的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长子被废,继承权则向下一个儿子顺延转移。哪怕继承人是个幼儿,只要他血统纯正,符合顺位继承原则,皇族和朝臣也会支持他。他不需要多么有多大能力,并不影响整个社会运转秩序

匈奴

而匈奴的继承制度有点特殊,其实也单纯,就是需要领导人心智健全、勇武有力,所以,单于死了后,单于的儿子和兄弟都是合法的方案。松散的部落联合体只能靠强悍的君主维系。假如两种方案都有合适的人选,小叔和侄子年齡和能力都差不多,而且都有野心,权力的争斗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单于的部落中发生。

公元前57年到了汉宣帝时代,草原上的匈奴竟然出现了5个自称单于的首领,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打杀。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被自己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南靠近近汉朝。 草原上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于是汉朝求援,这一支匈奴与汉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民族政策。因为从实上而言,汉也没有绝对的实力吞并这支匈奴,如果打的话,可能会让匈奴重新团结起,形成更大的威胁。所以当时的汉宣帝接受了这支部落,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匈奴”的雏形。

历代民族政策与实力,双方形成的不同局面

西汉,打完仗之后还是用宽厚手段推动和平

呼韩邪单为了生存下去,最终降低身份请求汉朝的帮助。他先是送出了质子,而后在公元前51年,作为一位匈奴单于前往汉朝,觐见汉朝皇帝。汉宣帝采纳了宽厚的方案,让他位列汉朝诸王之上,而且也无意吞并呼韩邪单于的部落。不仅如此,呼韩邪单于借助这次自降身份的朝贡之旅,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捞得了实惠。这些实惠足以笼络其他匈奴部落。

昭君出塞

汉王朝得到的好处就是汉朝免于战争而休养生息。但是并没有对匈奴形成实际控制,只是面子上得到了满足,在支持呼韩邪单于同时,呼韩邪单于干掉了郅支单于,重新成为草原霸主,而且是唯一的、最高的统治者,呼韩邪匈奴力量已经增长到能够与汉平起平坐。匈奴单于甚至都不来朝觐了,但汉朝依然会提供给草原丰厚的“赏赐”。而且还会送一些宫女去匈奴和亲,其中就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无论如何双方都尽量在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

西汉时代后期,利用“赏赐”与“宫女和亲”的政策,很长一段时间,与匈奴保持了一段和平相处。 如果算一笔经济账,这应该是当时最合适的政策。

一直到汉朝内部发生动乱王莽和平篡位,匈奴也没有趁机浑水摸鱼,一方面是王莽是和平演变,汉的实力没受多大的影响。而且也考虑曾经受了汉的好处,所以还一度出手协助汉的复兴。

东汉的对匈政策更为积极主动

在进入东汉时期,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匈奴要求恢复到汉武帝之前匈奴与汉的关系。显然,汉中兴之主刘秀显然不答应,最多只恢复从呼韩邪单于开始的朝贡制度。

但是在这个时候,公元前57年所发生的事再次重演,匈奴再次因为争夺单于之位发生分裂。南匈奴再次一分二,分成南、北匈奴。靠近汉朝的南匈奴是弱小的一方,随时可能被北匈奴击溃。南匈奴的8个部落在首领比的率领下归附于汉朝。作为盟邦,光武帝刘秀把他们安置在了内蒙古戈壁南部的边境地区,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这支南匈奴得到了汉朝赐予的黄金王印,以及大量的粮食、牲畜和丝绸等物品,并获准在云中郡建立自己的单于王庭。匈奴的8个部落由自己的世袭首领管理。但是,东汉的做法更为积极,开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南匈奴事务的官职——使匈奴中郎将,其职责之一是监管南匈奴部落。

班超

当时北匈奴实力依旧强大,试图与汉朝恢复传统上和亲纳贡政策遭拒绝后,不断的派兵骚扰汉的边境。东汉则在南匈奴的辅助下,征讨北匈奴,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等率领汉军与南匈奴部队在草原上会合,联合袭击北匈奴,给予北匈奴毁灭性打击。溃散的北匈奴一部分往西窜,一部分纳入了南匈奴,那一个时期南匈奴人口猛增。

被汉朝纳入疆域之内的南匈奴其实也并不安分。94年,南匈奴就与新近归附的北匈奴人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反对汉朝的大规模叛乱。公元109年,南匈奴的一些部落与乌桓和鲜卑勾结,劫掠边境的代郡、上谷郡、涿郡、五原郡等地,南匈奴单于也起兵反汉,被梁慬和耿夔武力镇压。

汉军平叛

在东汉年间,虽然设立了匈奴中郎将监管南匈奴,采用的政策与西汉后期的政策是相同的,对保证不被匈奴入侵成功也是依赖于强大的实力,多数情况下用武力迫使对方求和。

但是在历史舞台上,主角不会永远只有匈奴和汉,随着草原上另一支游牧民族鲜卑的兴起,南匈奴被鲜卑人逼得不断南撤,最终逃到了黄河河套、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附近,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直到三国时期(公元188年—公元280年)。这些南逃的匈奴部落一部分成为当时汉人的盟友,另一部分还是有不臣之心。

三国时期曹操如何处理匈奴关系

东汉末年,朝廷内部风雨飘摇,混战连年,部分匈奴人还是想趁机作乱的。与汉朝结盟的南匈奴继续往南迁移到长城以内,并定居下来,为皇帝守卫边境。栾提呼厨泉单于在山西中部的平阳安定下来。这个时候,东汉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乱频繁。栾提呼厨泉单于也想浑水摸鱼,绞尽脑汁想起来他的一位远祖曾是汉朝公主,于是他用了大汉帝国的国姓“刘”。

但这个时代却英雄辈出,譬如曹操。而汉与匈奴的关系,不再是当时主要民族间关系,乌桓、鲜卑成为当期曹魏政权需要处理的主要民族关系。

《三国演义》曹操剧照

曹操在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时,基本继承了汉朝的做法,采取讨伐与怀柔的两手对策。不过,曹操在运作上要巧妙得多。曹操虽然动用武力,比如,杀死匈奴单于於夫罗;北征乌桓;派刺客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等等。

但是,曹操更多的还是注重以怀柔政策来安抚人心。曹操在统制少数民族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并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向内地移住。曹操将内迁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贵族子孙为五部帅。移住内地的少数民族中有一部分编入魏的军队,对这些少数民族施以汉化教育。不仅使边境地区得到安定发展,也改善了内地人口不足的问题,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曹操推行的这一套细致周全的少数民族政策,在魏统治之时,对北方民族的控制基本上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曹操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内地少数民族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汉族的人数。从这方面来看,似乎为以后的胡族叛乱埋下伏笔。

西晋再也没能力驾驭这些草原烈马

西晋内部有人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心。上疏建议将胡族迁到域外,提出“建议把这些胡人迁到长城以北。”敲响警钟,认为如此放任不理恐会出现可怕的事态。

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晋武帝司马炎对南匈奴五部帅进行了整改,改为五部都尉。当时南匈奴五部的分布情况是:左部居兹氏县;右部居祁县;南部居蒲子县;北部居新兴县;中部居大陵县。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认为天下已经大定,为了防止东汉末年各州郡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局面重演,必须坚决裁去州郡之兵。没有记住“天下太平,忘战必危”。

而实际上,内迁的匈奴人汉化程度已经很深。如刘渊是匈奴左部都尉刘豹的儿子,他以人质的身份长期居住在洛阳,博览经史。他决心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兼才,因而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比汉人还有学问,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北部都尉。由于刘渊轻财好施,又得人心,又有文化,南匈奴各部的豪杰之士都来投奔他。

其实,如果西晋王朝能够安定团结,境内即使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倒也没太大麻烦。偏偏西晋统治阶层司马氏自己厮杀起来,史称“八王之乱”。

另一个原因,内迁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因为是外来户的原因,遭到汉族地主官僚的掠夺压迫,“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原南匈奴左贤王刘宣,开始散布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他说,匈奴过去与汉朝世代互为兄弟,待遇好,魏晋以来,匈奴首领只有虚名,没有实惠,匈奴的王侯也没有地位。他认为眼下正是匈奴重新复国的大好时机,提议共推刘渊为首领举兵起义,刘渊欣然同意了,发动起义,刘渊且以汉自居,竟然打着反晋兴汉的口号,追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受很多人响应。刘渊病逝后,刘曜即位,公元316年,刘曜第二次攻入长安,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向刘曜投降,西晋灭亡。

总结:实力第一,制度第二

西晋短暂统一后发生了内乱,很多少数民族本是被汉政权引过来协助自己的,他们甚至致力于恢复汉朝的那套政治、经济秩序,已经汉化,刘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即使在魏晋之后的大乱局中,各路造反的少数民族的主流人群原本就居住在汉朝疆域,并非突然之间冲破长城南下的入侵者,根本不需要费力突破长城。

当年在汉时,南归的匈奴有实质的好处,到了三国时期,实质的好处开始减少,无奈曹操过于强势,南匈奴也无可奈何,而到了晋时代,制度的改变,南匈奴只有虚的封号,没有一尺封地和奖赏,心里肯定压抑好久,但在晋武帝之前,也只能心存怨言,不敢有其他动作。

一方面晋统治者推行的制度让对方不满,加上晋武帝之后的国君太过于无能、腐败。皇室间相互厮杀,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动荡不安,老百姓谁都不希望过这种日子,民心思汉,而汉化的南匈奴,连长城都不用突破,进攻中原王朝比他们的祖先更加容易,打着复汉的旗号更得人心。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本已深藏在内心复国的那一点点火花终于被点燃,刘曜即位后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终于拉开了五胡十六国历史的序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单于,民族,匈奴,实力,双方,部落,汉朝,政策,王朝,南北朝,观点评论,韩邪,匈奴,刘渊,曹操,汉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单于,民族,匈奴,实力,双方,部落,汉朝,政策,王朝,南北朝,观点评论,韩邪,匈奴,刘渊,曹操,汉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单于,民族,匈奴,实力,双方,部落,汉朝,政策,王朝,南北朝,观点评论,韩邪,匈奴,刘渊,曹操,汉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