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腐败倾颓的唐朝是如何平定来势汹汹的安史之乱的?

腐败倾颓的唐朝是如何平定来势汹汹的安史之乱的?

公元755年12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一个月后安禄山大军攻下东都洛阳后称帝。半年后潼关、长安纷纷失陷,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惨败,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但最终唐朝还是平定了这场长达七年的动乱,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尽管洛阳、长安失陷,但许多富庶的地区仍在唐的掌握当中。

《新唐书》记载,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一路向南,先攻打常山,后转向太原与汴州,再下洛阳,与哥舒翰对峙潼关,最后攻破长安。安禄山叛军的进攻路线直奔唐的核心政治区域——洛阳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自长安出逃,在马嵬坡与太子李亨分道。李亨北上灵武,继位称帝,基本恢复了唐对全国未失陷区域的控制。同时,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得利于长江与淮河的滋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江淮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区域。

安禄山叛军的攻势十分迅猛, 洛阳与长安相继失陷,逼得皇帝出逃,对唐的打击很大。但国都沦陷并不代表唐再无力对抗安禄山。安禄山所占据的区域并不及唐的领土,全国最富庶的江淮一带也依旧在唐的掌控中,仍然能给唐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与赋税,这也成为了唐对安禄山反击的基础。

其次,安禄山的叛军内部存在斗争,削弱了其战斗力。

《新唐书》中写道,安禄山因眼疾与疽病,性情日渐暴躁,对手下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安禄山的宠妃生下孩子后,安禄山起了“废长立幼”的想法,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对军队控制力不足,致使史思明独立。在安庆绪被郭子仪打败后,逃归史思明,被史思明杀死。几年后,叛军再次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手下多有不服,田承嗣献莫州投降,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安禄山久任三处节度使,叛军都是他的心腹,他对军队的控制力是最强的。安庆绪弑父夺权,失去了一部分支持。史思明得安禄山信任,却擅自反叛,还杀死了继承安禄山的安庆绪。最后史朝义弑父夺权,更是让整支叛军离心离德,再无力对抗唐朝军队。

最后,一批能征善战的忠臣良将捍卫了大唐。

我们在《新唐书》中可以看到,在安禄山起兵之初,封常清、高仙芝在长安、洛阳两地紧急募兵,率领着并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市井子弟阻碍了安禄山的进军。洛阳失陷后,二人又在潼关坚守,打退了安禄山多次进攻。之后哥舒翰领军,阻击安禄山数月,为郭子仪、李光弼牵制住了安禄山的主力。之后哥舒翰还识破了安禄山的诱敌之策,如果不是唐玄宗下令出击,安禄山甚至不能攻破潼关。公元757年1月,安庆绪进攻睢阳,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率领不到一万人,面对十余万敌军,苦苦坚守睢阳城十个月,使得江淮十月免于战乱。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先在河北大战史思明,收复河北,随后乘胜而进,收复洛阳、长安,最终在公元763年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

封常清、高仙芝临危受命,延缓了叛军攻势;哥舒翰驻守潼关,牵制住了安禄山的军队,使得郭子仪与李光弼可以在河北大展拳脚;张巡死手睢阳,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不落入叛军掌控,让朝廷有了喘息之机;郭子仪、李光弼南征北战,收复失地。正是这一批能征善战的忠臣良将的奋斗,才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

总而言之,尽管安史之乱来势汹汹,大唐两京俱失。但唐朝根基仍在,叛军内斗不断,最终在一批能征善战的忠臣良将的奋战下,安史之乱才得以平定。

王朝、国家的延续从来都不是所谓“天命所归”、“天意不绝”,而是一群群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他们远比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更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洛阳,唐朝,长安,叛军,潼关,平定,郭子仪,哥舒翰,安庆绪,故事传记,安禄山,史思明,洛阳,长安,安庆绪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洛阳,唐朝,长安,叛军,潼关,平定,郭子仪,哥舒翰,安庆绪,故事传记,安禄山,史思明,洛阳,长安,安庆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洛阳,唐朝,长安,叛军,潼关,平定,郭子仪,哥舒翰,安庆绪,故事传记,安禄山,史思明,洛阳,长安,安庆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